时光不老,沙龙不散
2021-01-10
沙龙的兄弟姐们一直在猜——2020 年最后一期沙龙主题,是什么呢?
嗯,正是这句: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五代·李煜《忆江南》
这句国学经典的“歌词大意”: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正是百花烂漫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这首词有必要交代一下背景,唐后主降宋后的一首记梦小词。因其隽永、高妙,拥有了耐人寻味的艺术生命力。
岁末寒冬,纸媒转型,逢这一主题,也算天时地利人和,谁又不喜欢花月正春风呢?不论是过往的,还是未来的。
沙龙从2016 年开始,基本和大家每期一见,将近5年的时光。
感谢读者,曾给我本名、笔名各写一封信,诚邀“两人”到家做客;
感谢读者,爱读这些生活中的小故事,不论嬉笑打闹,还是情意深厚……
感谢作者,“每周一歌”快把大家“唱”空了,搜肠刮肚,遍寻世间美好;
感谢作者,笔力、脚力强健,从没有让“接力棒”轮空、掉在地上;
感谢作者,几年如一日,正心诚意,从容坦荡相见;
感谢搭档,一周画一幅小插图,兴致依然未减……
纸媒转型,难道“洛阳纸贵”成历史了?
不尽然。以个人为例,我最近买的一本书是《把自己作为方法》,一本访谈体例的书,定价48 元;我最近的一本读完意犹未尽又开始读第二遍的书,甚至是“难啃”的竖排版。这至少说明“洛阳纸贵”依然,只是对字的要求更高了,至少字里行间要有留存或收藏的价值。
所以大家尽可宽心,科技改变的只是阅读的载体,并不是阅读本身,寻你所爱,读你所爱,终是阅读之道,不论是竹简、纸书、网页、还是公众号。
沙龙每次出版,会有6 位作者参与,每人千字文,加起来就是6000 多字,3 个版位。在电子阅读时代,6000多字放在一篇公号文章里,就是手指长时间下拉的大概率漫长又疲惫的阅读旅程。所以,沙龙即便跟大家再会,也是转换呈现形式之后了。
本期之后,敬请沙龙的老朋友们,扫码移步公号电子刊,并欢迎对沙龙新的呈现,留言给出建议。待合适的时机,正如花月正春风之际,沙龙和大家再会。
收藏家马未都曾说,中国500 年前造的铜香炉,盖子打开以后180 度再合上去,挤住了,盖子也不会掉下来,而今天有些汽车可能连车门都关不严……
如此看来,时间和载体都不会让工匠精神湮灭,人们反而更加渴求。
文字工作者何尝不是一种工匠?生活何尝又不需要工匠精神?
总是会有人坚持做一点对得起这个时代的东西。
时光不老,沙龙不散。
(朱子)
插图/毕明
不再回忆
李雄峰
据说,这是本刊最后一期“沙龙”,心里忽的一下,人就变得百感交集了。
大周末,原本做好的各种计划全都被我搁置一边了。打开电脑,从邮箱“已发送”的文件当中,一篇又一篇地将这些年写过的沙龙稿件全部都下载下来,并单独为它们建立一个文件夹,名字就叫“这些年写过的沙龙”。
回想起当初推出“沙龙”这个板块,是在一次编前会上,经过同事们一番热烈的讨论,“沙龙”诞生了,几位平日里爱动动笔的同事,轮番地登场(因版面有限,只能轮流)。然而,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每当稿件一起汇集到责编朱子手里的时候,面对大家“东拉西扯”“天上一脚,地上一脚”的文字,竟无法整出一个统一的主题,显得几篇文章单摆浮搁,自说自话了。于是大家又是一番热情洋溢的商量,竟推出了“沙龙36 计”“国学沙龙50 句”等系列——从网络热议的一些话题延展开去,以一句“神回复”、一段古诗句、一篇典章作为每一期的主题,围绕一个话题,大家各写各的,于是就看到了针对某一话题,我们各自不同的故事以及不同的看法。
值得一提也是挺有趣的是,毕竟有些话题比较敏感,若是白纸黑字地留下了,容易引起不必要的争议,于是,我们会及时交流沟通,将一些容易产生歧义或容易产生导向型问题的话题及时剔除,因此在发稿的时候,就出了“花样儿”了——从“国学沙龙50 句之第某篇”进化成了“干净国学沙龙第某篇”,又从“新干净国学沙龙第某篇”进化到了“新新干净国学沙龙第某篇”。当这些即将成为历史的时候,想一想,还是挺有意思的。
打开自己“这些年写过的沙龙”,发现从2017 年11 月开始至2020 年底,3 年多的时间,自己竟然写了140 篇,其中,2018 年做到了“全勤”。这100 多篇的沙龙小文,记录了我自己、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同事的诸多故事……现在看来,写下每一段故事的时候,都似乎让自己重温了一遍过往,有喜悦、有悲伤、有遗憾、有幸福……有时,我恍惚觉得,这些沙龙小文就是自己的一个回忆录。的确,年过半百了,有时有些事忽然间怎么想都想不起来了,可有些事却还是那么刻骨铭心。所以,对于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事情,自己特别害怕忘记了,不如把他们、它们都记录下来,倒是一桩很有意义的事情。至少,现在看着这100 多篇小文,欣慰。
只不过,这些故事几乎都是回忆。人都说,人一旦爱回忆了,就真是老了。说实话,自己是个不服老的人,甚至比某些年轻的人还有着诸多的梦想。既然是最后一期“沙龙”了,索性跟“沙龙”道个别,跟回忆道个别,不再回忆,去探寻下一季的春风。
守关和收官
毕明
您多久没看报纸或杂志了?没关系,咱们有手机,手机里面囊括大千世界。
2020 年恐怕是大多数人人生经历中最不平凡的一年,没关系,我们和您一样不平凡。
您对我们的报纸和周刊有多么不舍,我们就对它们和你们有同样的不舍。
暂不提未来,先说说我们曾经共有的过去。
我是作为一名美术编辑在1998 年加入北京广播电视报大家庭的,与同事一起参与见证了《北京电视》周刊的创立,那时我不到30 岁。如今2020 年马上就要过去了,我已经50 出头,与报纸和周刊共历春夏秋冬风霜雨雪22载,从近几年的守关走到了今天的收官,我们平面媒体的历史将翻开新的篇章,进入您更熟悉的新媒体时代。
要说与报纸和周刊共处20 余载的最大收获,对于我来说就是“成长”两个字。从初入新闻媒体的一个新手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美术编辑,从对文字工作的惧怕到能提笔就来,20 年的摸爬滚打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作为一名美术编辑,居然也能在最近的5 年时间里,在报纸和周刊上写出了近20 万字的东西,仅仅就数量来说,也是一种成长和历练。
当我们做的版面得到读者的认可时,我们会无比喜悦。即便是提出尖锐的问题,我们也高兴之至,说明您在关注和关心我们出版的刊物,这是同事们真正的内心喜悦,得不到关注的新闻报道很难说是篇成功的报道。
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作为收官者恐怕是难上加难。因为我们要面临的是万般的不舍和像你一样的惋惜。
在《北广人物》周刊平面纸媒即将收官之日,我提前两星期就设计好了本期沙龙版的插画,明亮的色彩代表着广大读者朋友们和我们刊物一起度过的每一个春夏秋冬,更代表着你们陪伴我们北京广播电视报刊走过的几十年寒风霜雨雪,一路有忠实读者的长久陪伴,一路洒满阳光,岁月长久灿烂。
非凡的时代缔造出无数传奇,面对新媒体时代的热浪,我们的脚步走得有点儿慢了,好在我们还有你们的一路相伴,您的不离不弃就是我们在未来从平媒跨入屏媒的无限动力。在即将来临的2021 年,我们将为更多的新老读者打造全新的阅读体验,北京广播电视报和《北广人物》两个微信公众号,加上北京广播电视报官方网站将为您提供与时俱进的新媒体内容,相信这是值得我们共同期待的一份新年礼物。
收官正是下一征程的序曲,2021 年,我们将与读者与时俱进,打造新阅读的非凡体验。
两个故事,俩认认真真的人:
一位是“主人”,
又画插图又写故事,
一路老实得快把自家底儿都撂了,
读者几乎能通过文字,
课堂归纳总结。在PBL教学模式的最后实践阶段,老师要针对整个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与归纳总结[3]。对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学生提出的一些疑虑要进行客观思考,逐一讲解重难点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完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连缀起本尊的成长路径。
一位是“客人”,
半路误打误撞闯进沙龙,
一路勤勤恳恳、字斟句酌;
哈哈,我经常逗他们,
因为他们越来越“文艺”,
而我则心大到漏风。
不过,听他们的:
“我们叫作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
而宣告结束也就是着手开始。”
来,小伙伴儿们,
我们开始吧!
昨夜星辰昨夜风
李岩
搬进新居,结识了新邻居。一番交谈之后,得知她是在我小时候上过的幼儿园里工作。听邻居说幼儿园正在装修,但仍是原来的建筑。在这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幼儿园竟还是原建筑,这竟然让我特别兴奋。儿时残存的记忆忽然涌上心头,可这些记忆模糊一片,追忆起来完全是碎片。
那所幼儿园在建国门外,有3 年多的时间,母亲带着我从西单坐公交车沿长安街到幼儿园。记得幼儿园是很高级的,吃住玩儿都很好,但很多小朋友并不开心。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小朋友不开心的原因,那是因为他们的父母都在国外工作,因此他们至少有两年时间才能见到父母。
与他们相比,我还算不错,仅是周一情绪低落,我是整托,一周见不到家长。在幼儿园,每到周六黄昏将临我便开始焦虑。这天母亲只要没事都会尽早来接我回家,可有一阵因为搞运动,母亲无法早些来接我,有时候天完全黑了她才赶到。要是遇到交通管制,我们无车可坐,只能沿着长安街踏着婆娑的星光月影走回家。即便走得很累,我仍感受到愉快。
许多年以后,在幼儿园周边建起了外交公寓和国际俱乐部。落成启用时母亲和我一起去参观,活动结束后,我们走在旧貌换新颜的街道上十分感慨。如今的城市车水马龙,到了晚上这座城市显影在灯火阑珊中。变幻色光忽隐忽现的霓虹闪烁,行驶车辆拖着光彩熠熠的车灯穿梭往来。望着这迷幻的画面,遥远的昔日情貌在我心里重现。
人会有很多记忆,但不可能时时挂在心上,偶尔浮出多少有点儿原因。和邻居的一番交谈勾起了我对儿时的回忆,这天我为沙龙专栏撰写的文章题目是《被阴暗的童年》,文章来源于在幼儿园看电视被吓到的故事。而那期专栏的主题是《难忘的影视形象》。
2017 年我有缘结识了《北广人物周刊》的几个朋友,人物周刊每期的主题是对社会各界人士的专访。我跟随记者朱子采访时体验了专访的过程,在她与被采访者的交谈中,倾听光阴的故事,分享人们在生活中的快乐、美好抑或是感伤。
之后朱子约我为沙龙专栏写点文章,一晃3 年半的时间,我在沙龙专栏写了99 篇文章,写的都是过去的事情。其实人的记忆都是由片段组成的,能把这些片段用文字记录下来,一篇文章就诞生了。每个人的记忆都会衰退,用文字把以往的经历记录下来,可以帮助我们回忆那些渐远的生活。
英国诗人艾略特说:我们叫作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而宣告结束也就是着手开始。终点就是我们出发的地方。生活在继续,我们会不断地同以往告别。每个人都生活在时光的洪流中,告别就意味着要改变,而所有的过往我们会铭记于心。
今年花胜去年红
程戈
对“花月正春风”的初印象是儿时看过的一部同名电视剧,内容记不清了,只记得这一唯美的片名,有花有月有春风,人间乐事,莫过于此。及至后来读了李后主的词,才得知美好下隐藏的愁苦与悲恨。其实人生哪有那么多一帆风顺,你所看到的美好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付出。
很佩服一位跟我年纪差不多的姐妹,3 年前的冬天,一场浪漫的观星之旅改变了她的人生。京郊,星空,与浩瀚宇宙来一场心灵的约会,听着就让人怦然心动。然而仰望星空时,脚下的平台却没有护栏,黑暗中一脚踩空,鼻子两处骨折,牙齿多颗变形……躺在病床上,看着镜子里伤痕累累的面庞,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哭过,不敢问,她也从没说。默默地关注着她,看着她在朋友圈里淡定地说着自己的伤,尚未完全愈合的脸,丝毫不影响阳光下灿烂的笑容。藏在笑容下的是前所未有的艰难,受过伤的身体不能太累,以前的工作无法继续,而赔偿又遥遥无期,我不知道她是怎么挺过来的,只知道有一天她在朋友圈开始了新的尝试——手工定制饰品,从此我就成了她的忠实客户,一起讨论着什么样的珠子配什么样的链子,什么样的首饰应该怎么保养……她卖的东西大多并不贵,对朋友还总是最低价,挣不了多少钱。但她乐在其中,跑去听课,找老师学习,到河滩寻宝捡玉石……最近一次联系就在前几天,她终于回归了本行,虽然还是不能太累,但她还是很开心。“有活儿了”,简单的几个字,发过来的同时配着一张小手比心、满脸幸福泡泡的萌妹表情图,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满足。一个月夜,人生跌入谷底,她没有躺在那里自暴自弃,而是手脚并用奋力攀爬,终于活出了另一道风景。
想要迎来春风,很多时候靠的是自己。记得今年北京卫视“双11”晚会有一个环节——“2020 年好事分享”,其中一件好事让我印象最深:因为疫情,有人失业了,年初从大城市回到家乡小城,为生计开了一家卤牛肉小店,靠着勤劳的双手,生意越做越好,如今已经注册了一个公司。有的时候,人不拼一把,真的不知道人生还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就像刘欢唱的那样,“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从头再来并不可怕,找准方向,认真拼搏,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花月正春风”的美景的确让人留恋,花儿开败的那一天也不用惋惜,因为它还会重新绽放。今年花胜去年红,而且明年花更好,即使不知与谁同又有什么关系,总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携手前行。来吧,迎风,走起!
两个故事,两段鲜活的人生:
看星星却跌落阴沟,
生活不要继续了?
却见心态更阳光!
假蜂蜜扰乱市场,
真蜂蜜就不做了?
却见耕耘更努力!
身体摔伤了,
不妨碍从心里长出翅膀;
蜂王遍体鳞伤了,
是要长出更新的翅膀。
还是那句话,
如果我们不能选择生活,
那至少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
活着,多美好。
从伤口中长出翅膀
彭立昭
童年的时候,我与爷爷奶奶在花园村生活,一个当地有名的养蜂村。
养蜂人顺叔叼着卷纸烟,戴着一顶破草帽,拿着大葵扇,眯着眼看着蜜蜂们忙碌。而顺婶呢,在忙着做各种各样的小花饼,小花饼里装满白砂糖,是专给蜜蜂过冬的美食。她平和,沉默,温良,不大修饰自己。那年顺叔到新化放蜂,认识了。她说顺叔脾气好,就跟来了。
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你歇着,我一个人能行。”顺叔总爱冲着顺婶“吼”。
半个月亮爬上来时,我们能听到他们两个唱着优美的山歌:“一百只蜜蜂飞过坡,拉嘎九只冒过河,落在那妹妹花裙上,跟哒哥哥唱山歌……一百只蜜蜂飞过街,拉嘎九只冒回来。落在那妹妹花帽上,跟哒哥哥看世界。”一种田园式的浪漫主义!
夏末,我们去看顺叔收蜜、刮蜡,看着他将金黄色的半透明、亮晶晶的液体从蜂箱倒进瓶子,其手法娴熟自然,满满的蜂蜜竟然一滴都没溅出,甚是惊奇。
蜜蜂的飞行半径仅有5 公里左右,哪有那么多花供蜜蜂采呢?顺叔和顺婶便过起了“流动牧蜂”的生活。他们像蜜蜂一样早出晚归,成了大自然的搬运工。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他们到过很多地方。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这样的流动牧蜂生活十分辛苦,当时交通不便,都是靠走路,用扁担挑着蜂箱夜行几十公里山路,来来回回,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忙得头儿不见天,最终在养蜂界的名声越来越大。2008 年,造假蜂蜜冲击着真蜂蜜市场,也导致顺叔大量蜂蜜积压仓库,甚至生活难以维持。好在他迅速转型,围绕蜂产业为主导,探索新的方向。
他承包起300 多亩土地,根据客户的需求量控制养蜂规模,坚持养蜂的同时,依次开始种植金银花、猕猴桃、龙牙百合、玉竹、太子参等。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下,又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前些日子,去顺叔的养蜂综合基地转了转,感觉进入了另一个甜蜜大世界。“每个箱里都有一只蜂王,维持着蜜蜂的衣食起居和社会秩序,它每长一次,都会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但很快又会从伤口处长出翅膀……”顺叔依旧眯着眼睛,嘴角露出不经意的笑容。
冬日阳光,多了几分温柔,如母亲的手,轻轻抚摸着我们的脸,让温暖漫溢身心。人生路上,时光匆匆,我们的步履也总是匆匆。猛然想到我们的报纸正在加快转型,心中顿时明白了顺叔话里的含义——是的,转型到了新的阶段,我们需要长出翅膀,从哪里长出,从伤口,从而做“轻”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