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路径与对策
2021-01-09姚易
姚易
摘要民办高校存在着学生来源问题、管理方式问题、特色不明显问题、经费单一问题和师资结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应寻找可行的路径,采取正确的对策,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民办高校 高质量发展 路径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0.011
Problems,path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private and universities
YAO Yi
(Gui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Management, Guizhou, Guiyang 550025)
Abstract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many problems, such as students’source,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single fund and teachers’structure, which hinde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find a feasible way to take correct countermeasure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words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民办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办学历史短、底子薄、资金少、师资弱,长期以来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体系的底端,其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整体不高。面对新形势、新期盼,如何建设我国新型高质量民办高校,是一项值得深思的课题。
1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
首先,学生来源问题。近年来,人口出生率下降,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出国留学人数增加,国内高校可招收的生源总量在萎缩,同时,公办高校设立独立学院、开设新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挤压了民办高校的生源空间。部分农村籍学生,因学费、就业前景等问题,不看好高等教育,选择打工赚钱。目前,民办高校可招收的生源少、质量低,影响了高质量发展。[1]
第二,管理方式问题。目前我国部分民办高校实行家族式管理。家族式管理是家族成员占据学校关键岗位,对学校享有控制权、资产受益权、继承权的一种管理模式。家族式管理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从有利的方面来说,家族化管理在学校初创阶段,有利于快速决策,降低成本,解决办学难题;从不利的方面来说,家族化管理,不符合现代高水平大学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现代大学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共同治理、合作治理的管理结构和发展趋势,不利于广开言路,广纳贤才,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三,特色不明显问题。总体上,民办高校办学规模大,办学特色不明显。民办高校走的是规模发展道路,一边扩大校园规模,包括创办新学校、扩大校园面积、吞并其他学校;一边扩大生源规模,招收多种类型的学生,包括第二学位学生、“3+1”自考生、专升本学生、单独招收学生等。在规模扩大过程当中,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招收更多的生源,不顾长远发展,频繁更替学科,设置热门专业,造成多所高校都设置相同专业的情况,使这些高校都没有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物质文化建设不足,精神文化底蕴不深,校园学术活动少,精神文化活动水平不高,学生社团活动缺乏有效的规范指导,这使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也没有自身的特点。没有特色影响了知名度的提高,也影响了高质量发展。
第四,经费单一问题。民办高校是家庭或企业创办的,30多年来,主要依靠自筹经费进行建设与发展,而且学费是主要的办学经费来源,学费占办学经费大都在85%以上,有的学校甚至达到100%。学费收入有限,国家投入经费少,社会募集困难。有限的办学经费仅够支持教职员工工资、维持教学运转和基本的办学条件,没有足够的经费进行教育创新、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走“以學养学”的单一经费筹措之路,束缚着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第五,师资结构问题。民办高校教师实行聘任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试讲面试后,由校长签订聘任合同书。来民办高校应聘的人员主要是,公办高校的离退休教师、政府部门的离退休公务员、高校刚毕业的学生、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社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师资队伍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形状,即离退休人员和刚毕业的学生多,中青年骨干教师少。这种师资队伍结构的特点是,离退休教师教学科研经验丰富但知识老化,青年教师知识新颖但没有教学科研经验,且稳定性较差,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2]改善这种师资队伍结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提高工资待遇,改善教学、科研、生活条件,引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另一种是新老教师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2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首先,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大学持续运行的根本,是对为了谁而办学、办什么类型的学、怎样办学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认识。[3]民办高校要着眼长远,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上来,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学生未来求职的需要,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综合技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具体来说,在培养模式上,把学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在培养理念上,把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相结合,走市场化培养道路,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在培养体系上,建立专科与本科、第一学位与第二学位、专升本与本科、在职培养与离职培养相衔接、相沟通、相渗透的培养体系。[4]
第二,定位自身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专业目标。就总体目标来说,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给学生开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课程,用先进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遵守国家法律制度,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关心集体,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让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转化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学校、系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身体健康,体育合格标准达标,同时,在心理方面,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就专业目标来说,民办高校要根据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已的培养目标。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按照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把教学与就业结合起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能力,解决人才需求与人才结构之间的矛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建立自身的特色品牌。办学特色是遵行教育规律、尊重教育传统、建设特色学科,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表现形式。办学品牌是集教学、科研、管理、师资、服务、专业、课程、学风和校园文化等形成的学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特色品牌是学校在竞争和发展过程当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民办高校创建自身的特色品牌,应从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实行差异化战略,避免与其他院校“同质同类”发展,利用高等教育改革的有利时机,开拓新的视野,形成差异化发展的优势,突破重点问题,在一些领域抢占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形成核心竞争力;二是实行品牌专业战略,依据培养目标,结合就业岗位需求,设置市场急需且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把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变化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品牌专业;三是实行科研创新战略,发挥科研引导教学的作用,遵循教学规律,总结教学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指导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第四,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通过对传统优秀文化和时代主流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造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氛围和精神状态,是凝结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思想理念的精神力量。[5]校园文化既要建设又要培养。需要建设的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包括教学设备、生活环境和文化设施;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理念、教育思想、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制度文化包括校风校纪、道德规范和学校规程;行为文化包括人们的素养、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和文化品位。不同形态的文化互相交融、相互影响,通过约束、激励、塑造、陶冶等方式对学校和教育发挥着作用,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系统。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理念,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信仰。需要培养的是管理文化、育人文化、品德文化。一是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以教师、学生为中心,体现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以人为贵的文化理念,以人文关怀人,以情感留住人,以人格影响人,以制度教化人,引领师生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形成科学合理、和谐的管理文化特色。二是在教学上公平对待学生,在管理上尊重、爱护学生,在育人上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培养视野开阔、人格完善、素质全面的一代新人。三是倡导师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做起,文明用语,以诚待人,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3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
首先,改善生源结构。数量足、质量高的生源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民办高校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改善目前的生源状况:一是密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特色学科,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吸引优质生源;二是招收第二学位学生、“3+1”自学考试学生、专升本学生等,增加生源种类;三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招收企业职工、技术工人、新型农民、社区居民等“非传统学生”,扩大生源规模;四是适应市场需要,提供高规格、高质量、人性化、多层次的教育服务。除了采取措施改善生源状况外,还应广泛宣传民办高校的优势和特点,为社会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服务,改变人民群众对民办高校的看法,鼓励优秀学生报考民办高校。政府要在教育管理、招生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把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对待,并通过政府评价、舆论宣传、领导视察等方式,提高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帮助民办高校吸引优质生源。
第二,改变治理方式。民办高校作为非企业法人组织,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复杂性的特点,实行家族式治理的力量有限,应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创新法人治理结构,保障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增强依法治校意识,用依法治理代替家族治理,建立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规定议事决策程序,提高制度执行力。二是完善理事会制度,依法理顺理事会、理事长、校长之间的关系,优化理事会成员结构,实行家族成员规避制度,增加外部理事成员数量,引入社会团体、企业组织、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治理,推进学校治理社会化、法治化、现代化、专业化。目前,民办高校治理应以国家宏观治理为依据,学习国内外高校的治理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改造,实行政治上党委领导,行政上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努力形成理事会负责重大决策,校长负责教育教学,党组织发挥监督保障作用,“三驾马车”密切协调配合的良性运转局面,突出民办高校治理结构的个性特征。治理结构的运行机制,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构建行政权力制约下的教学、科研运行模式,协调解决权力、教学、科研运行机制之间的关系。[6]同时,运用学校章程把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确定下来,为学校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第三,打造品牌专业。民办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个宗旨在实践中没有完全实现,其原因在于专业偏窄、科类单一、水平较低、重复设立,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果是,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部门招收不到适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且经常出现工作岗位与学习的专业不一致的情况。对此,民办高校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改变目前专业设置的现实状况:一是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即到劳动保障部门、计划经济部门、公司企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摸清人才需求的专业、种类、人数、时间等市场信息,把这些信息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估测,设立市场需要的专业;二是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即每年招生前,深入招聘单位实际调查人才需求情况和人才素质情况,对这些调查来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专业招生规模,优化专业结构;三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教学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开设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安排比例等等,同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践为导向,设置市场没有但又急需的专业课程,满足市场的需要。
第四,优化教师结构。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稳定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优化薪酬结构。引入效率工资理论,探索“效率工资+绩效工资”的双轨工资制。实行效率工资制,引进教学名师、专家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结构。同时,运用绩效工资制補充效率工资制,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7]二是改善工作条件。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改善教学系统,为教师教学提供方便,设立教师课间休息室,配备饮水设施,让教师课间有地方休息,有可以饮用的热开水;为教师配备工作室和办公设施,开通网络设备,为教师学习、备课、科研提供方便;为教师安排居住房间,提供免费午餐,开放健身场所,保障教师的身体健康。通过改善教学、办公、生活条件,努力营造一个栓心留人的良好环境。三是搭建发展平台。结合专业特长,制订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培养计划,为教师发展服务。借助政府、企业资源,构建教学、科研、技能相结合的教师素质发展平台,引导教师深入生产管理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
第五,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是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与体力,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其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从教师的教法来看,一方面传授学生知识,开发学生智力,引导学生探索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把理想信念、思想情感、个人意志等因素,作为开发学生智力的精神基础,推动学生学习过程的动力。从学生的学来看,一方面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知识、变成能力的教学目的。民办高校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教学方法,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多方筹措经费。民办高校应改变依靠学费的发展模式,多元筹措办学经费。一是争取得到政府在补贴基金、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扶持,在引进人才、改善办学条件、建设科研基地、购置设备等方面的支持,改变资金筹措单一问题。二是利用专业优势,研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解决企业技术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策划、咨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获取企业的资金支持。三是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4结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办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大众化和生源萎缩的背景下,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民办高校应把高质量发展作为自身的生命线和价值追求,弄清楚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可行的路径,采取正确的措施,达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定位自身的培养目标,建立自身的特色品牌,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是,改善生源结构,改变治理方式,打造品牌专业,优化教师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多方筹措经费。总之,在教育大众化的背景条件下,民办高校只有循着可行的路径,采取正确的措施,才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成果导向理念下的法学课堂“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XJG-19-25-5);2019年度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教育“十三五”科研规划项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WTF2019014)
参考文献
[1]刘存绪,黄麟.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及创新路径[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9(3):27.
[2]盛振文.影响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8):124.
[3]邹祝英等.民办高职院校竞争力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5):142-144.
[4]李海.民办高校发展优势与竞争力提高的路径分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4).
[5]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6]王志.民办高校内部运行机制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7.
[7]饶丽娟,黄大乾,刘秀光.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内涵发展的动能、瓶颈与突破[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8(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