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家国情怀发扬民族文化——2021年“藏晚”浅析
2021-01-09田晓丽
田晓丽
历经37年的春节藏历新年电视联欢晚会(以下简称“藏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演绎模式,用歌舞、相声、小品、戏曲等艺术形式借助主持人解说词回顾一年来西藏自治区发生的重大喜事要事,反映各族群众在各个方面的生产生活情况。作为藏族百姓情感寄托的“藏晚”,无论从舞台呈现还是服装配饰,点滴中凝结了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论从主持人的解说词还是节目内容,点滴中体现了西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盛世景象。
“藏晚”彰显家国情怀
对于“藏晚”品牌的定位,始终坚持以电视文艺晚会的艺术形式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同时承担着宣传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发展成就、聚力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的光荣使命。“藏晚”成为“讲述西藏故事、展示西藏成就、传播西藏声音、凝聚西藏力量”的重要平台。每年的“藏晚”都会有一个主题,它是晚会的灵魂。2021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那如何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成为创作团队要考虑的重中之重。2021年“藏晚”以“欢度小康年,奋进新时代”为主题,以“喜庆热烈、幸福温暖、感恩奋进、共创未来”为总基调,紧紧围绕“盛世中国,幸福西藏”主题,紧跟时代脉搏,紧扣社会现实,紧贴人民生活,全面展现了西藏人民携手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攻克时艰、共赢未来的时代画卷,进一步激发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歌舞《小康路上歌声飞》通过门巴、珞巴、澄人、夏尔巴人、达曼人等西藏人口较少民族的歌舞组合形式,艺术化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重要论述,热情歌颂小康路上的最美奋斗者。歌曲《拥抱珠穆朗玛》以西藏登山英雄为切入点,歌颂了中国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歌伴舞《亲如一家》、快板《中华同春心连心》、小品《订婚》等节目,表达了中华民族心手相连、情同手足、血脉相融的深情厚谊和历史根脉,全区各族人民为实现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而努力奋斗。
“藏晚”致力于传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在保护和传承中其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实用价值等需要不断地挖掘整理,才能永流传。作为颇具地域特色的藏族“非遗”资源,它深深地根植于民间,是当地百姓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所折射出的是当地的历史、习俗、观念、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属性。一直以来,“藏晚”都以继承、发展、创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发扬独特藏族特色文化为基础,成功推出过很多具有非遗文化元素的歌舞节目。而今年的“藏晚”更是加大了在这方面的力度,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创新。
继承、创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古老的萱舞、热巴、弦子、藏戏、格萨尔说唱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歌舞为题材,在总导演和导演组的精心策划下,经过专业编导的精心编排和充满意境的现代舞台包装,创作出了《甲·萱》《果沃情》《踏地欢歌》《康鼓弦韵》、藏戏《鼓钹和韵迎新春》等既保留了传统歌舞的风格韵味和特色、又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精彩作品,成为整台晚会的亮点。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西藏阿里地区的萱舞,几乎走在消失的边缘,萱舞据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象雄王朝、古格王朝,当时作为宫廷礼仪舞在盛大的仪式上表演,它以说、唱、跳相结合,服饰精美华贵,歌曲动听悠扬,整个舞蹈高贵典雅、步态稳健,曼妙优雅中蕴涵着庄严的欢快,其独特的舞态展现了当时文化艺术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这其中也涵盖了藏民族宗教、礼仪、风俗、节庆等各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当时的文化具有不朽的研究价值。同样,粗犷、奔放、豪迈的《康鼓弦韵》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康巴人热情奔放、勇敢坦荡的性格特征。
在西藏,无论是草原、林区,还是农区,因独具特色的地域特点造就了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搬上作为西藏自治区最高规格的文艺盛宴的“藏晚”舞台,不仅让观众欣赏到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美唱腔和夸张中略带细腻的表演,同时晚会录制的重复播放性还可有效地扩大傳播范围,提高传播强度,达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的效果。
“藏晚”力推基层群众唱主角
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是社会文化活动的实践者,如何让群众从单纯的“藏晚”受众变成主角,充分调动基层群众的参与热情,使基层群众真正成为“藏晚”的主角,主创人员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今年的晚会,除了有丹增、巴桑、班典旺久等著名歌唱家、戏曲家外,剧组通过大量的基层调研、新办栏目《格桑花开》之《直通藏晚》以及有针对性的约稿等多种途径,推出了老百姓喜爱的罗布桑珠、格桑玉珍、次仁桑珠、姑桑、索当珠等新生代歌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相声、小品除了有专业话剧团参演,还邀请了社会团体呼哈曲艺社的草根表演者,如节目《事随心愿》《如此影迷》《到底谁的错》《口罩》等,这不仅丰富了“藏晚”的表演舞台,更扩大了“藏晚”舞台的影响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推新人新作。
目前,西藏基层文化创作如火如茶,基层群众从单方面被动接受文化转变为主动参与和创造文化,自发组织的各类文艺越来越多,很多优秀的基础群众演员脱颖而出。晚会特别邀请了门巴、珞巴、夏尔巴、达曼人等少数民族民间表演队以及日喀则群艺馆老年艺术表演队、阿里象雄艺术团、昌都市民间艺术团、山南民间艺术团、塔耶美朵少儿模特儿队等近700名基层演员参与到晚会的多个节目中去,成为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一张张朴实的笑脸,一曲曲欢快的歌舞,充分展现了脱贫摘帽后,老百姓满满的幸福感。这些贴民心的群众节目,真正实现了文艺文化“热在基层”的效果,展示了“藏晚”强大的包容性,更体现了“藏晚”的基层性和群众性。
“藏晚”加强台网融合立体传播
“藏晚”在多年的发展中,不仅没有被时代抛弃,反而在近些年拥有了更多的粉丝观众。除了内容的不断丰富、形式的不断拓展、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等主要原因外,媒体融合大时代下,媒介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理念成为其开疆辟土的重要原因。2021年“藏晚”从融媒体出发,实现多渠道传播,晚会不仅通过传统的电视、广播形式播出,同时在中国西藏之声网、西藏卫视+和阳光西藏微信公众号进行宣推和播放,加大和央视网、央视频APP、触电新闻APP、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抖音、Bilibili等网络平台合作进行全媒体宣推和播放。首播网上观看人数近700万人次,西藏卫视+单条转发量达360多万人次。剧组发起的“我要上藏晚”话题在抖音平台的阅读量近2300万,网上点播量创近年来藏晚新高,这些可喜的收视背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融媒体平台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比如新办栏目《格桑花开》之《直通藏晚》挖掘冠军选手姑桑带着青春的气息走上“藏晚”,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日喀则群艺馆老年艺术表演队的亮相,不仅仅是高参与度,更多的是高关注度。这为全区各族群众在春节藏历新年期间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和多彩的精神生活,也让观众看到了与时俱进的“藏晚”
2021年“藏晚”作为一台情意浓浓、祝福满满的文化和精神盛宴,整台晚会紧扣时代主题、紧跟社会发展、紧贴火热生活,把建党百年、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伟大成就等成果进行艺术化的呈现,突出了西藏元素、民族特色、地域文化,彰显了浓郁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特色,展现出了思想深度、情感温度与艺术新高度。同时,整台晚会恢弘大气、出新出奇、精彩绝伦,舞美艺术、服化道具、节目编排、融合传播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很好地提升了“藏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林玮.春晚的年味:年轻态创出新活力,家国共识显出大情怀【J】.中国广播,2021(02):11-12.
【2】史家悦.央视春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的传播学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7.
【3】普布·继承·融合·创新·发展——“藏晚”三十余年来创作实践和艺术探索【N】.西藏日报,2016-12-27.
(作者单位:西藏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