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配制度完善中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1-01-09葛扬

理论与现代化 2021年6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差距分配

葛扬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本质区别。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基础上的按劳分配为主体、采取多种分配形式尤其是按要素分配形式,同时又要防止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可能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甚至两极分化的趋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享发展,在共建共享中推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按劳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作为代替资本主义之后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提出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基本分配原则。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否定之后,会经过社会生产力水平超越资本主义制度能够包容的生产力水平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过渡阶段,与之相适应,生产资料社会共同占有制代替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经济运行中由计划生产代替了市场竞争。这样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的方式。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决定分配,“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1],“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自然就产生现在这样的消费资料的分配”[2]436。所以,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经济成分决定着不同的分配方式。马克思说:“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2]433-434。当然,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而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2]434。

根据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应该注意以下四个问题:1.按劳分配是公平和效率相结合的分配原则。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着手打破平均主义,恢复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2.按劳分配是有别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还达不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水平,按劳分配也不同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3.按劳分配还不可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单一的分配方式。我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的,对于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而言,我们处在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4.按劳分配与劳动价值论不存在直接的逻辑关联。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问题时,恰恰认为社会主义不再存在商品生产,劳动不再形成价值,也就不会用劳动价值论去说明按劳分配。弄清楚上述四个问题,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明白怎样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实行按要素分配是为了更好更快推进共同富裕

尽管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动态激励制度的基础,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不足以充分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也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更好更快推进共同富裕。因此,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前提下,还要采取多种分配形式尤其是按要素分配形式。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和正确的分配政策”。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之后,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上都强调,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进一步强调“扩中、增低、调高”的目标,突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中的作用。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础上,强调“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所以,我国分配体制改革先是通过恢复按劳分配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收入分配体制,后来明确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从而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按要素分配,必须厘清一个重要认识,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劳”与按劳分配的“劳”是根本不同的。按劳分配的“劳”是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劳”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受市场供求和竞争规律影響而形成的劳动力价格,是劳动者仅仅获得的用于劳动力要素补偿的工资报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分配制度的一般原则看,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同按资本等其他非劳动要素分配一样,受市场机制的支配。可见,按要素分配无法涵盖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以劳动为标准、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和按劳分配权利的制度安排,而不是简单地用按要素分配取代按劳分配。不在理论上厘清上述认识的问题,就很难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地坚持共同富裕。

三、实行按要素分配必须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不应回避由此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对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占有的差别,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在拉大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具有更大的力度、更广的影响。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市场机制发育还不够成熟,各种经济关系还在不断的理顺,市场秩序还在逐步规范。因而,客观存在着收入差距拉大甚至两极分化的趋势。所以,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同时,强调“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之后,始终强调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这表明党对采用按要素分配方式可能出现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现象具有足够的认识。这样,才能将按生产要素分配和共同富裕结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

防止两极分化的关键是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更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全体劳动者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是平等的,这就为避免出现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基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利益实现的基本方式,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及其权利的重要体现。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既是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以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收入合理分配的根本保障,更是防止兩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需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要素所有者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按要素分配受到公有制为主体特别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约,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按要素分配的性质。一方面,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同时不能动摇、削弱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否则就会在分配制度上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也不能阻碍、束缚按生产要素分配,否则就会在资源配置上影响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发挥。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资源开发和资本积累的动力机制,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因此,必须努力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长期共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保证。

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现代化征程作了明确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不是静态的、低水平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态的、高水平的共同富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非平衡到相对平衡的发展过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推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更好坚持按劳分配,坚持共建共享。“共享”发展理念是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作为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对我国缩小收入差距、消除分配不公,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力提高同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有利于更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也有助于克服按要素分配方式拉大收入差距的弊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共建共享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近70年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40多年改革开放,创造了伟大的时代传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着重阐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展现了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责任担当,充分彰显了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邓   喆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差距分配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阅读理解Ⅳ
我会好好地分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