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建设的“摄影美学”课程全景式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2021-01-09吕不
吕不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1 当今高校摄影教学现状
1.1 教学现状分析
1.1.1 摄影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所调整 摄影设备的智能化促使实践操作教学任务的改变。在早期摄影课程教学中,相机或者数码相机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摄影器材的变化,智能手机相机已经成为当下日常拍摄的主流,智能化也导致了摄影在技术操作层面上的弱化,从前的摄影课程主要精力在学习摄影技术,而智能化之后的结果是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前期构思、创新与后期制作。
1.1.2 摄影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所改变 当摄影技术变得智能时,拍摄的重点会更倾向于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对自然变化的反思,通过镜头来“扫描”记录客观事物。因此需要加强对人文理念和观念的培养,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更加强调对摄影作品的艺术性呈现和情感的表达。
1.1.3 摄影课程的评价体系发生改变 在传统的摄影课程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课堂成绩的评判,通常是以提交摄影作业作品的形式进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评判较少,评价标准比较单一,从而导致学生有漏洞可钻。通过信息化的课程建设可以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科学制定评价体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1.2 目前摄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2.1 课堂上只展现出摄影作品,而没有创作环境的再现 授课教师通常会在课堂上展示摄影大师的作品或者自己创作的摄影作品,学生只能通过画面感受到最后的效果,而体会不到创作环境带给摄影的各种可能性。
1.2.2 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缺少深度的师生交流与研讨 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仍然占据着当前的摄影课堂教学,师生间缺少有效的交流互动,除了在课堂上的授课见面时间,其他时间很少再交流与讨论。
1.2.3 学习问题与效果不能及时反馈 学习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引导教师修正教学计划,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2 全景式教学模式探索
全景式(full spectrum[1])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活动的核心[2],调动教学活动中所有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全部感知能力,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体验,是一种结构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全面调动该学科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营造有利于学习的各种环境,使学生能获得尽可能多的学习信息,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再通过探究教学,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经历不断建立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及时地进行评估和反馈。其中的探索过程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收到的信息可以是事先加工或者过滤过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参与指导和帮助。
全景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达成课程和教学目标[3]。基本结构可以概况为5N。创 设 情 境(situation)、发 现 问 题(question)、探 索 研 究(investigation)、评价反馈(evaluation)和成果交流(production),简称5N模式。
3 全景式教学模式的信息化建设
“摄影美学”课程通过将全景式教学中的5N模式与当前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相结合,进行探索与构建。
3.1 创设情境(situation)
创设情境是通过适当的方式,模拟生活或者教学场景,让课堂更加接近现实与生活,加强感知能力,突出学生的体验感,以最直观的方式再现知识内容中所包含的训练要求。从而让学生处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形成真实的问题,调动出学生的探索激情。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等方面的关系。
在“摄影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与团队创建的“走近摄影”慕课进行网络学习情境探索、利用“雨课堂”工具进行课堂互动学习情境实践,并且与教学团队一起重点打造了《特殊场景下的类型电影拍摄》虚拟仿真项目进行虚拟仿真学习情境的建设。
“走近摄影”慕课是通过创设视频学习资源,以网络载体为资源手段,将文字、图像、声音等通过互联网传播,创造出网络资源信息的传递,让学生随时随地及时参与网络学习,融入网络学习情境之中。雨课堂工具是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学解决方案,为学生提供课堂互动学习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雨课堂工具与“摄影美学”PPT相结合,共设计了11讲,其中主要应用了以下5种功能:①应用预习功能,将带有MOOC视频、习题、语音的课前预习课件,推送到学生手机微信中[4]。②应用题目制作与限时测试功能,进行随堂测验,检验教学效果。③应用课堂弹幕功能,轻松组织讨论,活跃班级气氛。④应用匿名反馈功能,遇到问题,可以匿名反馈给老师。⑤应用PPT同步功能,不再拍照抄写,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可以点“不懂”反馈给老师。并且在课程结束后,通过雨课堂,能收集到班级的个性数据报表,包括教学数据周期采集,分析课程数据和量化学习情况,帮助教师精准教学,营造课堂互动学习情境。
2019年笔者团队重点打造开发了摄影与摄像课程共享的《特殊场景下的类型电影拍摄》虚拟仿真项目,创设出虚拟学习情境。2020年认定为省级项目,已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超过20所高校应用。该项目创立两大3D场景进行预设,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应用本项目,不仅能突破历史时间与文化空间的限制,也能不受气候和季节影响,同时避免因摄影设备昂贵,现场人员与设备的协调,不理想镜头的重复拍摄等高消耗问题。学生可以通过选择场景、设置拍摄点、设置灯光位置等,利用构图、光线、环境等进行摄影美学创作,让学生随时随地融入虚拟情境,进行摄影美学创作。
3.2 发现问题(question)
问题导向是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学生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对比、思考等,自主发现问题,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发现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线上预习,提出摄影知识性问题;课中教学研习,讨论摄影理论性问题;课后线下实践,摸索摄影技巧性问题。让发现问题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笔者团队在2018年进行了“走近摄影”的慕课建设,2019年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2020年认定为首批国家一流课程,该慕课由31个小章节组成,课程教学内容分摄影基础、摄影美学理论和摄影实践3部分,系统性强,并可按教学要求进行选择。课程教学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让教师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明了,让学生学习有章可循。课程中的摄影理论讲授,精心选取理论教学知识点,同时,注重摄影与美学、绘画、设计等学科的知识联系。课程设计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强调拍摄实践,针对性强,便于碎片化学习。通过慕课学习探索更深层的理论研究,为学生提供线上学习、发现问题的平台,目前选课人数超过7万人。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是通过应用雨课堂教学软件,发送慕课预习内容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课前预习并提出相关问题;在课堂知识点讲授后,进行随堂测验,及时发现问题;课后通过微信群、QQ群反馈课外拍摄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
3.3 探索研究(investigation)
探索研究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思考,发现问题,搜集数据,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的学习过程。是“摄影美学”课程课堂教学的主线,在提供的信息资源中,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鼓励学生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深入理解摄影美学理论与应用,在课堂上进行翻转课堂;利用智慧教室的信息化功能[5],有效进行小组讨论;在拍摄实践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所突破,让探索与研究贯穿课程始终。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自主完成课程知识传授,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与协作,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来自主分配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有机会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观察学生的表现并为学生提供帮助。
3.4 评价反馈(evaluation)
评价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反思,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适时评价可以激励和引导学生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解决问题和困惑;即时反馈可以让教师更清楚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方向。
在课堂上通过雨课堂的弹幕工具,即时分享学习感受;雨课堂的匿名反馈功能,可以真实反馈学习困惑;雨课堂的随堂测试功能,及时检测学习效果。慕课中的留言功能、微信群、QQ群,随时反映和解答学习问题,通过多渠道的信息收集,让整个教学过程得以掌控[6]。
3.5 成果交流(production)
进行成果交流时,可以给学生带来启发,获得新的灵感,在相互沟通中,培养合作意识。在“摄影美学”课堂教学中,利用雨课堂对学生摄影作品当场进行学生互评和老师点评;通过微信群、QQ群进行自由交流和作品推荐;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鼓励学生参与竞赛,拓宽视野,提升整体水平。在竞赛上,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青年摄影大展、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丝路全球青少年摄影大赛等赛事,部分学生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有丰富拍摄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地与同学们进行分享交流,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7]。
4 教学设计与评价考核
“摄影美学”课程将全景式教学法的5N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相结合,调整与组合教学设计,应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相结合,实行线上线下开展全景式教学。
4.1 教学设计
(1)课前预习:通过雨课堂工具发送慕课预习内容,让学生提早知晓本次课程的基本内容。
(2)课中研习:通过雨课堂工具+课堂讲解与答疑+虚拟仿真实验与点评讨论。
(3)课后练习:微信视频连线指导+提交摄影作业+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微信互动留言点赞。
4.2 评价考核
利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评价考核。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占50%。其中在形成性评价中,课程学习占20%,学生作业互评分数占30%;在终结性评价中,作品创新能力占20%,作品拍摄水平占30%。
5 结语
互联网正在改变当今世界,单靠文字和符号为内容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信息化的应用拓展了教学的广度,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但目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丰富多样性也让教师们感觉顾此失彼,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加入,会让整个信息化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同时笔者也担忧信息化教学手段泛滥而导致教学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随着在线教学平台功能和内容的不断完善与改进,将会更好地推进全景式教学模式的完善,把教学中出现的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有机统一,将线上和线下、课内和课外混合式教学相融合。笔者将不断总结经验,为推进信息化教学与全景式教学的融合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