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校建设新生态美育工作对策及作用研究

2021-01-09霍楷王亚楠

湖南包装 2021年3期
关键词:美育课程教育

霍楷 王亚楠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819)

1 美育解读

1.1 中国美育现状

国家教育政策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凸显。进入21世纪后,中国逐步将美育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2009年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关于高校美育教材改编与课程设计的研讨会,重视高校的美育。2012年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美育纳入教育中,让美育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起到了引领作用。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专门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将美育写进重大改革的事项中,是中国美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1]。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讲座中发表了重要讲话,叙述了美育改革的现实意义,例如:“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当代文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都为美育工作指明了道路[2]。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首次将高校美育的独立发展立法,并对美育概念进行明确界定。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这使得美育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将美育作为立德树人和增强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2020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将美育变为硬指标,教育部部长再次强调艺术不再是“兴趣课”,而是学生必学的“必修课”,将美育作为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衡量指标。

目前,美育已经超越学校的范围,社会美育大环境已经逐渐形成,对美育的需求不断提升,它能够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通过社会实践能够感受美、体验美、接触美。20世纪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导致中国人在美育方面有所缺少,但随着社会经济文明进步,如今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美”不再只属于艺术家,美育也不只属于学校课程,通过社会各种资源来提高全社会人的美育水平成为关键。美育不仅局限于人们的全面发展,对于引导全社会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高校美育的发展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高校设立美术院校逐渐增多,专业美术学院、综合类大学、师范类大学、理工类大学等基本都开设了美育相关专业。美术类专业开设得更加丰富,培养的人才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例如在传统的绘画专业和美术理论专业之外,还增加了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园林设计、动画、产品设计、大众传媒等热门专业。第二,艺术高考热度持续增长,从2002年全国3.2万考生参加艺考,到2013年突破100万人,艺考的门槛不断提高,但参加艺考总人数并未受到影响反而呈现出上升趋势,近6年来人数不断增长,直至2020年全国艺考人数高达117万。美育在整个教育环节中的地位越来越稳固,高校已经成为美育普及“真、善、美”的主要阵地。

1.2 新生态美育概述

新生态美育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伴随着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审美教育的一种新形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以审美的角度看待人类生存和永续发展有新的重大突破,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从美育发展历史来看,美育是从艺术教育开始的,其也是美育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许多学校都以美术课程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因此长期以来美育一直被狭隘地认为是艺术教育。而新生态美育是在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以生态哲学与整生论美学为指导,兼具生态性和审美性。新生态美育区别于普通美育,有以下4个特点:第一,生态性与审美性相统一。将美育扩展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们日常生活实践当中,涵盖人的生产、生活、工作等一切生态活动。第二,一元性与多元性相统一。一元性指生态审美,多元性指具有科技性、艺术性、生态性等多方面的美。由于二者的统一,所以人们的审美观也逐渐转变成为生态审美观,将审美活态化。第三,规范性与自由性相统一。生态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受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原则、方法的制约。生态美育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以及个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规范性和自由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内在自由规范,才可以真正持续发展与规范。第四,行动与体验相统一。生态美育强调审美体验感,通过主客体的全身心参与引发生命体验和意象的生成,从而拉近人们的体验感。

2 中国高校在美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美育发展不均衡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美育资源投入不均衡。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优于西部,在美育上投入更多,也能够学习更多的先进教育理念,这便导致了中国东西部美育发展不均衡;由于南北地区产业结构不同,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不同,导致了南北地区美育发展不均衡;中部地区由于人才流失较多,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呈现全面落后的局面。漆玲玲等[3]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国31个省区市公布的教育投入数据进行分析,创新性地对区域教育投入数据进行跨地区比较,揭示了中国美育素质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在研究中,作者强调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对教育财力资源投入的影响,区域教育投入不均衡导致区域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差异,同时,区域教育理论研究强度以及先进教育理念普及度对区域美育素质教育不均衡也产生了影响。

2.2 美育认识不充分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美育的内涵逐渐丰富,在此过程中也有很多高校对美育认识不足,始终徘徊在艺术教育的范围内,忽视了美育的普遍性。胡玉芝[4]认为“高校存在概念混淆,替代产品占主体。对于高校美育,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是以部分学生的艺术教育和艺术技能教育代替美育”。大多数高校学生甚至包括高校领导对美育的理解和认识存在误区,不仅理工科学生不了解什么是美育,一些文科学生对美育也没有清晰的认识。这便体现出中国大多数高校对美育基本概念认识不够充分、存在偏差,导致美育效果大打折扣。对美育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小众教育、大众教育、美育中国化等方面。美育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长久的、厚积薄发的教育过程,应该与“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相融合[5]。

2.3 美育层次不高

高校开展实施美育的关键在于促进美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美育的综合性决定了美育教师应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实际创造能力,又要有所必须的教学能力,因此对美育教师的培养难度也就不断增大。多年来,由于高校对美育的忽视,有少数教师认为大学生完全可以自学美育知识。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专职的美育教师,美育师资不足,从教人数与德育相比相差很多,而且美育教师的美学水平和艺术修养功底不同,很难保证学校的美育教学质量。在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6]中就有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而另一方面,对于培养美育人才的机构也很缺乏,在高等学校中有艺术设计专业、音乐专业、舞蹈专业等,但是没有专门培养美育人才的专业,这便造成了接受过系统学习的美育教师少之又少。

3 中国高校美育生态建设对策

3.1 打造高端的国际交流平台

面向世界,日本、美国乃至整个欧洲都拥有不同的美育理念。例如从21世纪开始,日本在美育上更加注重文化、历史和人文方面的融入,不仅强化了文化自信,还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美国开放包容的美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模式上以启发和引导学生为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欧洲美育则更多的承袭了古典时期对美的理解,推动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不难看出,在美育上中国也要从历史中寻求美育的基点,如懂礼节、讲仁义等,将中国传统美育内核融入到现代化美育中。从中国的教育视角看,积极加强与国际的联系,不仅有利于传播中国优秀的教育经验,为世界教育做贡献,还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因此,建立高端的国际交流平台,加强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打破美育的孤岛化现象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沉淀是中国参与国际教育交流的关键。例如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中国由原来的受援国逐渐变成援助国,在全球教育交流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7]。其次,建立国际美育人才蓄水池,构筑国际美育人才高地。从宏观层面上,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利用政府、学校以及企业,建立多方合作培养国际化美育人才。从微观上,提高国际培养美育人才质量,加强高校在美育专业上的设置,并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美育管理的综合人才。

3.2 建立区域美育示范中心

建设区域美育中心是推进美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好的美育不单单只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高校在开展美育课程的同时建立区域美育示范中心,在提高美育质量的同时也拓展了各个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对当地的人才引进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建立以高校为中心的区域美育示范中心,首先要强化内涵建设,进一步打通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将美育与文化知识、思想道德、体美劳教育相互融合,构建全过程一体化的美育体系。其次要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分配,可通过开展“互联网+”混合课堂模式,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努力打破美育师资匮乏的现实问题。再是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试点,搭建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立交桥”,以建设区域美育人才高地为最终目标。

3.3 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

美育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美育的师资群体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从而有能力组织学生开展与审美相关的实践活动。想要改变美育师资队伍匮乏的现状,就要加快美育教师的培养速度和质量。首先,合理分配美育教师的各项能力,形成数量有保证、质量有保障的多能美育教师群体。其次,可通过组织专职教师进行培训、进修、考察等形式,多层次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建设美育师资培训基地,提升美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优化。同时,加大对美育“硬”资源的投入,这是提升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

3.4 加快高校美育转向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加强美育的转向十分有必要。第一,高校要加快美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结合学生自身特长开展创新型的美育课程,课后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书画、艺术、文学等实践活动,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植入到课后的实践活动中。此外,要积极挖掘美育课程资源,可与地域文化、风俗人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相结合,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融合式教育,丰富学生人文精神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二,加强美育课程到课程美育的转变。美育不应该只局限于美育课程,力求在所有教学活动中挖掘美育元素,不断丰富学科美育内涵建设,逐渐形成美育协同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时刻以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主要目标,改变课程美育的教学思路,释放课程美育的教学魅力,使课程美育逐渐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4 中国高校美育新生态对全人培养的作用

4.1 为美育人才培养提供环境保障

美育不同于文化课教育,对美的感受很难以显性知识的形式写入课本,审美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8]。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据记载,中国古代后妃怀孕后对环境的创设十分讲究,为了让胎儿能够在优良环境下成长,会重新设置屋内摆设,倾听优美音乐,远离淫靡之风[9]。现代美育倡导先驱蔡元培,他的一生非常重视美育工作,将美育工作勾勒成一个理想境界,还以孕妇生活环境为例,在蔡元培的要求中,不仅对建筑形式、居住环境做出很高的要求,还对室内的装修、陈列也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这样有利于养育优秀的儿童。从古至今都可以看出环境在美育中的重要性。对美育产生的影响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美是无法抗拒和替代的。人们生活中应尊重自然环境,学习环境最好选在气候宜人、景色秀丽之地,正如蔡元培[10]所说:“学校所在之环境有山水可赏者,校之周围,设清旷之园林。”当然,风景秀丽的地方有时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未必人人都能得到,但在能力范围内创造出好的环境这是可以做到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的便是深入自然、深入社会,当代大学生要多走多看,才能感受到大自然之美,受其教育,提升自身素养。在美育中社会环境是另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包括人际环境、物质环境。因此,在中国高校中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是进行美育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而物质环境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时刻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人们满眼看到的都是美的社会,那么人们就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优美的社会环境是人们进行美育的客观要求。

4.2 为美育人才培养建立政策保障

2015年国家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年颁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2020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3个重要文件清晰准确地划分出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定义和界限,并且为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给出了具体指导,3个文件同时强调了美育在课堂、课外以及校园文化环境中的作用,形成科学有效的美育课程体系和育人机制。从文件名“全面”“切实”“新时代”即可看到美育工作的执行将更加有力,从2015年文件中偏于政策引导的“探索、鼓励”等词语,到2019年文件中明确高校美育工作中的领导核心,把美育工作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当中,再到2020年提出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可以看出国家对高校美育政策考虑得更加全面、更加精细、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指导更有针对性,育人成效显著提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越来越重视美育,高校美育工作也被寄予厚望。由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美育政策文件及措施,使得高校美育有规可循、有据可依,并取得一定成绩,但很多高校在美育上依旧存在短板,缺乏一定的强制性。因此将高校美育政策落到实处,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还需要高校美育工作者从观念上进行改变,齐心协力,共同推进,但政策的建立是美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4.3 为美育人才培养建立制度保障

高校美育作为美育体系中的较高级别,承担着美育的深化、拓展和提高等更强的重任。尤其是高校学生的审美素养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质量,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全民审美素养的提高。在2020年颁布的文件中明确指出美育的重要性和地位,并对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与此同时,各高校也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加强完善美育推进机制。如东北大学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实行学分管理制度,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湖南大学建立符合“三全育人”理念的美育制度,将美育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落实到教学、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统筹推进课程教学、校园文化活动、艺术实践、艺术展演的“四位一体”教育机制,促进美育生活化。尽管如此,对美育不容乐观的现象也在相继显现,例如学生审美境界参差不齐、审美热情低和审美能力欠缺等,因此,美育制度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是实现美育目标的有力保障。

4.4 为美育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

如今,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对美育越来越重视,在整个全人教育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想要提高美育质量就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各方面资源。第一,重视美育师资建设,不仅要补足美育师资数量,在师资质量上更需要加强提高,有助于提升美育研究的整体水平。第二,加强美育课程建设,建设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课程,优化专业艺术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三,丰富美育的实践场所,培养校园艺术氛围,为学生接受“美”营造良好氛围。第四,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美育工作前沿,打造出美育研究高地,有助于推动美育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和推广。第五,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拓展美育实践基地规模,逐步完善校企、校校协同的培养方案;加强对外学习交流,大力推动校内外美育的双向延伸。第六,落实美育的保障工作,包括建立健全美育工作组织及保障美育工作经费预算。在2020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制度保障,从而营造出全社会良好的美育氛围,有利于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意见》中也规定让美育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当中,有助于提升美育整体质量,同时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5 结论

总而言之,美育是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它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人们美好生活的伟大使命。社会需要通过改革跟紧时代步伐,教育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今,高校美育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面临很多挑战,因此需要重新定好目标,强调美育过程中环境、政策、制度、资源的重要性,逐步推动高校建立高端的国际交流平台,加强教育资源的分配;建立教育示范中心,将美育融入文化知识、思想道德、体美劳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构建全过程一体化的美育体系;强化师资队伍,改变美育师资队伍匮乏的现状,从而将中国美育朝着多方位、多层次、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美育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论公民美育
题解教育『三问』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