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维融合”的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2021-01-09何蕊柳品海
何蕊 柳品海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从“制造强国”向“设计强国”转变的时代背景下,设计服务行业发展迅猛并受到了广泛关注,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1]。但中国600余所院校开设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专业,每年近4万毕业生的规模,却并未满足设计服务行业的需求,反而造就了大量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困难和企业招聘不到适用人才的巨大矛盾。造成这种供需失衡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较低,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无法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2]。提高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提高毕业生对市场的适应力和匹配度,提高毕业生在专业内的就业率,能够为行业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3-4]。
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要重视国内产品设计行业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产品制造行业设计能力水平,为行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工业4.0的推进,国家发展对创新创业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以此来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性是产品设计专业特征之一,知识点的融合内化都需要依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加强实践教学的培养力度,形成对理论课程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让学生在实践中追求行动与感知的统一。
1 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需要从专业本身特色与行业需求来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设计已经渗透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各个层面和领域。设计师是在倡导一种生活方式,是在构想一种特殊的美,是在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是在科学、妥善地处理各种矛盾,是在规划未来,是在挖掘和创造人类新的交流方式。未来社会中,设计将以广泛性、多元性和日常性结合于创造性建设和生活之中[5]。产品设计实践教学创新也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观念,以地方资源及产业为依托,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坚持“课程+实训+双创”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以问题导向制定实践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聚焦“智能制造”“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健康生活”等研究热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引导学生通过对自然环境、工艺传承、人文情感、工程技术的认知与学习,研究科技、工艺、设计、艺术、美学与文化的关系,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树立学生高情感与高科技并行的意识形态观,从而提高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1 “产教融合”汇聚产业需求
西南林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坚持“育”的方向,共建“融”的基础,做好“合”的文章。依托林业院校优势,抓住家具、家居产品定位,在主动对标国际、国内双一流专业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实践教学思路,第一,抓住民族家具、生态家居的特色,从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到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都围绕办学特色进行。第二,依托政府、行业和企业、校内相关交叉学科优势资源,着重解决协同育人的模式问题,课程体系问题,双创的实践体系问题。第三,建立与家具生产、销售企业、家居产品设计开发企业间的稳定合作关系,学校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提供实践机会,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校也能够根据企业对学生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课程和内容,向企业输出更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产教融合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所代表的含义也发生了改变,它需要把产业理念、产业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力量引入教学科研活动,参与育人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推动教育模式的更新转变,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为产教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除此之外,在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在制定实践教学内容与评价测试标准时把行业需求的专业标准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的育人规律和研究导向,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确保培养的人才都能够在进入社会后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1.2 “资源融合”强化保障支撑
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资源融合包括师资融合、校内外实践教学内容的融合,实践教学方法的融合,评价体系的融合等方面。学校想要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水平,就需要合理增加相关专业教师的院系流动,结合专业老师的学科背景及专业方向进行实践教学任务安排。西南林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的办学定位是体现林业院校的生态与地域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重点突破家具、家居产品。在实践教学中聘请机械与工程学院的老师负责人机工程学的实践教学,聘请材料工程学院老师负责家具材料,木、竹、藤生态材料与家具结合的实践教学,而设计学院老师负责家具结构、家具造型艺术方面的实践教学,真正从校内实现打破专业、学科壁垒,让学科融合、师资融合[6]。此外,加强相同专业间的交流学习,通过不同平台的建设,形成资源共享也是师资融合的有效途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到行业、企业、手工艺工作室聘请行业技能型人才到校内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课程指导,或把学生通过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的方式送入企业实训。行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共同进行实践教学指导,扎实理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内容融合方面,把校内科研内容,校外服务地方建设的课题项目融入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如当前智能制造、振兴乡村、非遗传承等领域,让实践教学内容更有目的导向,提高实践教学成果的市场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在教学方法上,突破以往假设性实训项目完成,转变为以材料、工艺、文化等分项的实践练习,启发引导学生从材料、工艺、文化在当代化、生活化、市场化、艺术化的转化。测试方面借助校内外实践课堂及工作坊形式,实现多模块、多平台的考核体系,实现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能力与专业素质分区分质的考核融合。
1.3 “科教融合”联合重点突破
鼓励专任教师进行纵、横向课题申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探索的广度和熟练度,并使教师能够及时把重要的科研成果、前沿探索、国际交流应用于学生的教学示范和教学引导。吸引和促进学生的探索热情,鼓励本科学生参与教师课题,协同参与研究,提升高端人才的成长。
想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竞赛活动体系,就需要根据竞赛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来制定合理的科研竞赛管理机制[7],为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形成科学合理的规范,借助科研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西南林业大学为了培养更多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制定了改革发展方案和科研竞赛导师制度,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1.4 “双创融合”形成递进驱动
专任教师从专业及行业角度出发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型创新创业大赛,结合专业特色进行创业项目的选择并实施。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专业背景从产品设计的文化、工艺、材料等方面挖掘创新项目切入点。鼓励学生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文旅开发”“非遗传承”的相关政策进行创新项目设计,通过结合手工艺、生态材料、设计与文化,实现设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
2 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举措
通过对广州、深圳、昆明等家具与家居产品生产企业走访调研,发现产品设计专业毕业生多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能够分析产品痛点,找到新的创意构思,但多是概念性设计,缺乏实践经验,对产品生产各具体环节的配合没有认识。由此可知,高校在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的培养方式、学时比例分配、教学方法、实践条件、师资等各方面改革,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1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从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入手,打破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安排,提高实验、实习环节的教学比重,实践教学比重增加到40%—50%,通过实践课程的增加,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课时安排梯度合理,课程之间有进阶性,对于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如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灯饰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可以到1∶1或1∶2,理论部分使学生掌握专业入门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流程,了解产品设计的内涵与外延,产品设计的研究对象、范畴、方法、步骤与现状,实践则通过木、金属、塑料等加工,带领学生从方案构思到实物制作,完成具体的实训项目。
2.2 完善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多为艺术招生,设计学科是以艺术学为母学科的专业,融合工程学、社会学、材料学等学科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不能一味“重艺轻设计”,即重视艺术理论、艺术素养教育,轻设计能力、设计实践锻炼。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对设计材料材性、产品生产流程等内容的教学安排。完善现有教学体系,加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渗透,重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分配,建立适合产品设计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2.3 搭建校内外融合的特色实践教学平台
根据不同高校的专业定位,创建特色实验室与工作室,以云南省产品设计专业为例,云南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定位于云南省民族民间手工艺在当代的转化运用,基于本土特色手工艺建设有陶艺、金属、扎染、编织等实验室;西南林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定位于家具、家居产品,建设有木工、数控、结构、陶艺、3D打印等实验室;云南财经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定位在大健康类产品,建设有人机交互等特色实验室。此外,随着当下信息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的推进,还需要注意信息技术与教学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技术推动实践教学的变革,搭建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平台,开拓“虚拟仿真+融媒体”的教学场景,引入校外媒体资源作为校内实践教学的补充。
2.4 调动学生参与设计赛事的兴趣
对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参加科研赛事活动是他们落实实践、检验自己动手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进行实践改革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各种不同主题的科研赛事活动,并且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赛事活动来丰富知识,增加经验,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行业赛事,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大型设计比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进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对参与设计大赛的展品进行解读,对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5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是课内课外实践教学形式的设置和丰富,其次是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转变。在专业课的实验和实习教学中利用实训项目来巩固理论知识点并强化专业实训能力,同时联合其他专业的培养形式,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选择,以“创意概念化、概念视觉化、视觉产品化、产品品牌化”专业实践,由教师联合企业项目开发设计师完成。将产、学、研融为一体。同时借鉴创新创业教育中有关实践教学的指导理念,将其渗入式指导形式贯穿于实践教学中。通过校企合作,以项目为驱动的实习环节设置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强化实践过程评价,在实践教学中增加企业导师对学生实践质量的评价方法,与校内导师共同完成评价,转化传统的实践报告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方法。作为评价标准,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实践选题,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从学生兴趣培养、知识掌握及评价结果几方面去衡量实践教学模式的合理性。
2.6 建立科研与实践教学联系
教学团队成员近年来陆续主持了“西南少数民族家具艺术研究”“云南土司府家具研究”“云南竹作手艺之现代传承与产品创新研究”“云南藏族传统村落民居小木作匠艺及保护研究”等10项国家社科、云南省社科重点课题,具有理论原创性或重要的应用价值,使得教师能够及时地把重要的科研成果、前沿探索、国际交流应用于学生的教学示范和教学引导。吸引和促进学生的探索热情,提升高端人才的成长。
3 改革成效
3.1 产品设计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比重、内容等举措,在西南林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建立立体生态式的实训课体系,由在校教师、实验员、从业人员组成实践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作用。学生实训项目具体化,低年级以草模、结构验证为主,三年级的课题选择要针对实训比赛,高年级学生课题应结合企业研究和生产方向从设计到生产全过程的结合,开发实体产品。三、四年级的教学成果以实物(样板、模型)为考量,改变以二维表达方案为主的考核。图纸考核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体验设计方案由造型、材质、光影、人机工学等因素,以实物的考核方式是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结果的手段之一。
3.2 建立特色化校内外实践资源平台
以多元化训练、自主研学、前沿探索为基础,解决个性化发展不足,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协调院系各教研室实验室所属的管理权限,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建立健全实验室设备管理与培训,发挥木工、雕塑、模型、丝网印刷等实验室及摄影工作室、计算机房的使用。在实践教学中提供木材、塑料、金属、油泥、制陶等材料,设备上,木工器具等设备按具体条件制备。加工工艺上,涂装、喷漆等设备也按相应课程准备。建立博物馆及民艺工作室等校外实践基地,把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引入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学科特色,培养学生多样化的美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在深圳、广州等产品设计生产发达的地区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最新的设计动态及制造技术。
3.3 “双创”教育理念融入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搭建创新设计工作室,对人才资源的培养引起重视,根据产品开发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考虑内外环境的影响,从不同维度来开展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利用专业优势鼓励学生参与市场项目设计。在实践教学中加强课程教学成果转化,注重课程教学成果的呈现,包括参赛作品、校企合作作品、虚拟课题。通过借用互联网以推广教学成果,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奖,近年来荣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校级一等、二等奖多项。
4 结语
通过对区域性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产教融合为需求引领、资源整合为支撑、科教融合为突破、双创融合为驱动的“四维融合”的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具体措施,探寻提高产品设计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方式和具有可行性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产品开发相关行业输出更多有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国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