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商业摄影”立体化课程思政格局与路径研究
2021-01-09卓婧
卓婧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2020年5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提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1]。大力倡导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环境和时代背景下,专业课程除了需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外,还应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恰如其分且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其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团队协同、责任意识等思政内涵,帮助学生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商业摄影”课程在高校设计学的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承载着设计学中图像表现的作用,以其直观且真实的特性区别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通过“商业摄影”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地运用拍摄技巧将创意思维,以图像创作形式服务于“平面广告设计”“商品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专业课程;它还可以作为学生择业路径,从事如影像媒体工作室、广播新闻机构摄制等影像工作,从而拓展设计学科人才培养的维度。如何结合本门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将专业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有效拓展课程的维度和温度,提升课程的开放性和思政内涵建设,是专业教师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1 课程思政亟待实施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现如今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决定国家地位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想要提高国际化社会竞争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乃至国家崛起离不开优质的人才教育和培养,势必从教育入手。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社会活动场域,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和治理体系已不能满足现有的社会发展需求,综合性全素养人才培养已逐渐成为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核心诉求,这就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更具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这对提升高等教育综合质量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也是现阶段实施“课程思政”的缘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高校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得到逐步地聚焦与深化。各高校需要在教育全过程中认真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需要促进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树立鲜明的民族特征,才能培养更具国际化视野和民族自信的综合性人才,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强国际化社会的国家核心竞争力提供有效的保障。
在现代国际教育视野影响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引领下,艺术学中的“商业摄影”作为培养学生运用影像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课程,也需顺应国家的方针政策,除了强调通过课程强化学生观察事物的洞察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及表现能力的同时,更应把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润物无声地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形成同行效应,从而全面提升艺术人才培养的综合素养,为国家输送高质量艺术设计人才。丰子恺指出:学校的艺术教育,是全般的教养,是应该融入各科的,不是可以机械独立的,也不是所谓艺术科的图画和音乐所能代表全权的。即美的教育,情的教育,应该与道德的教育一样,在各科中用各种手段处处施行之[3]。所以,课程思政的实施,是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需要;课程思政的实施,是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需要。摆脱单一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狭隘观,树立全方位高质量人才新理念。课程思政的实施,是培养学生坚持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要把民族的、传统的、优秀的文化因素导入课程教学中,在教与学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2 课程思政实施思路
2.1 转换教师育人认知
扭转传统的育人意识、育人角度及育人能力,将立德树人视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的教学理念,是当代教师需要迅速构建的育人认知。这就需要加紧全面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以教师为表率,倡导教师提升思政水平的认知层面,对自身的教学素养和专业素养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从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人格品性以及工作态度等多角度来正面影响学生。同时,引导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梳理和整合专业课程体系中各段落知识点,通过自身育德意识和思政观念的隐性力量和显性知识结构进行双重构建,以提升专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2.2 革新教学管理体制
教学管理体制的革新及长效机制能够为课程思政实施提供有利的制度保障。确保课程思政在教学体系中顺利进行,首先需要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晰其在教学管理体制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起课程思政有效的教学管理、实践及评估机制,在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中将思政理念的认知、执行效果、评价体系相统一,实现多层次互补且有机融合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
2.3 构建课程思政格局
“商业摄影”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它以服务商业信息、文化内涵以及公益理念等广告信息形态为教学核心。首先,专业教师需要在原有教学目标和体系的基础上,梳理专业课程的章节与思政元素结合的片段,逐步细化思政元素的导入方式,从而使课程思政形成系统化的体系,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地接受思政元素的合理化存在。其次,专业教师还需创设创新多维教学法,将小组、班级、专业、学科、教师以及企业等个体有机地结合,实现跨学科协同和专业融合发展,从而使得教学成果更具深度和广度。同时,实现学生协同合作、团结互助、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综合素养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再次,教师在课程服务对象中可强化多元文化融合,合理介入传统文化样式和地方题材,提炼“中国特色表达”,树立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传承。最后,在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中,实现交叉维度的评价体系,通过展览展示、专业竞赛、企业参评等方式,提升学生主动思考、逻辑分析、参与体验、展赛促学等能力,从而促进良性竞争和辨证思维的提升,生动反映课程组织和思政课程的实施效果。
3 商业摄影“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3.1 深挖育人根源
为保障“商业摄影”课程思政工作高效顺利实施,需要追溯育人根源。首先教师需端正教学态度,秉持立德树人、不忘初心的理念,在教学上树立积极端正的授课态度、工作状态和理想信念;在课程中科学创新性地构建课程结构、课程组织及课程实践,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带动学生学习与工作的能动性。其次,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与指导中应强调思政主流价值观的引领,根据“商业摄影”课程的特性,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通过丰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实现思政教育与商业摄影专业能力的同行。
3.2 强化育人目标
合理构建“商业摄影”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需要明确清晰的育人目标。一是学术素养的培养。首先学生需要完成“商业摄影”课程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的学习,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升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的能力和不畏艰难的精神,以及认知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其次通过商业摄影作品的案例内涵剖析、拍摄流程导览、典型摄影师人物形象介绍、摄影作品创作背景阐述等教学过程,促使学生掌握显性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地了解专业背后的价值导向,拓展学生的广告法律法规、职业素养、道德价值等隐性教育的维度。二是创新能力的提升。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在大学期间正处于从初级辩证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个体存在一定差异,但创新潜力巨大,经过培养和锻炼,大部分能达到创造性人物的发展水平,这为他们在未来开展创新型工作奠定了基础[4]。作为专业教师,应持续不断为学生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引导和加强他们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的创新能力。三是文化自信的构建。激发学生在商业摄影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地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发掘与应用,借助自身优势和学科背景,实现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从而成为具有文化自信的国际化人才,以助力我国文化复兴战略的实施。四是团队协同的能力。倡导不同年级、专业、学科以及校内外的多维度协同,从而提升学生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及大局意识。
3.3 深化教学内容
在确立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后,同时还需要在原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合理构建思政元素。一是在教学内容构建上需显隐同行。课程内容设计需结构科学合理,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清晰,由浅至深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讲授内容运用大量的正反案例教学法,以提升学生的辨证思维及逻辑分析能力。广告创意摄影环节是为设计学的相关专业课进行有效地铺垫,培养学生运用镜头进行广告内涵及创意表达,拓展学生设计思维和表现方式;同时该部分内容分为商业广告创意摄影和公益主题广告创意摄影,通过生态保护、人文关怀等公益主题的导入,从正向的道德层面和价值导向积极引导学生,提升学生人道主义关怀意识和道德素养,并借助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传播社会正能量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此外,如在拍摄流程导览的过程中合理植入摄影师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摄影行业法律法规等内容,将促使学生对商业摄影、行业属性及规范有更全面系统的认知。二是教学内容需与时俱进。教学内容设计上需及时反映学科前沿信息及体现时代特征,结合当下政治环境、社会热点、市场形态、受众需求等问题展开学习和实践,使得学生更准确地直击社会与市场诉求,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系统发展。同时注重前后专业课程形成联动式教学,使得学生对学科体系和课程的关联性、学科相关领域情况有准确的认知。三是教学内容需注重校企合作。将企业人才和项目合理导入教学内容和任务中,以企业项目制教学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有效实现社会实践,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四是教学内容需形成特色性。在商业摄影中不仅需要教授学生通过运用影像表达创意,同时还需要塑造课程的特色性,在拍摄道具选择上鼓励国风要素的呈现,在拍摄风格上挖掘和开发具有识别度的画意摄影表现形态,在拍摄对象的呈现上可打破以产品形态为主的单一模式,可将商业题材的产品摄影结合优秀传统艺术形态,或体现工匠精神的内涵式表达要素进行画面内容构置,如运用符合产品气质的中国传统水墨画与中式的首饰宝石产品有机结合,通过形态近似、图形共用、比喻、替换等方式,进行产品的内涵建设,使商业广告更富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巧妙地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
3.4 丰富教学方法
合理地构建教学内容后,需要从教学方法上充分地支撑思政要素。一是多维度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式、驱动式、对比分析法等多维度教学方法,使学生变为教学主体,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情绪贯穿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处于高效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如运用案例教学和对比分析法,将商业摄影优秀案例与反面案例进行类比,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和分析作品优劣差异,总结拍摄规律和方法,同时对案例中蕴藏的专业知识和思政要素进行总结归纳,从而深化知识结构。也可在案例教学法中导入典型人物,如典型的商业摄影师的职业生涯、优秀品德等植入在作品案例的剖析中,通过摄影师内在的精神和积极的价值观感染学生,使作品分析更具温度和说服力。还可通过历史演绎法介绍商业摄影的发展脉络,对当今商业摄影创作的影响,从而在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观念的表达。最后可以通过事件嵌入法,将一些社会热点、重大事件作为案例解析或实践拍摄题材,或通过一些热点相关赛事如反映勇于抗击新冠肺炎的主题广告大赛进行命题练习,调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中体悟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多元化教学手段:首先需要全面调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的多媒体、板书、讲授示范、指导解析、企业授课参观走访与现代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方式相结合,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类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完成学习过程。其次,需要加强体验式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加强学生的解析、梳理和整合知识点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思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后,倡导多维协同的教学手段。注重团队构建类型的多样性,以团队形式进行学习,实现跨学科、校企的协同模式,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使得教学效果更具深度和广度,从而实现完善的教学体系构建。
3.5 拓展考核方式
“商业摄影”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课程,强调实践环节贯穿教学全过程。因此对实践环节的考量方式,也需要进行科学设计,拓展考核方式的形式。课程需打破传统的以拍摄创意、质量和表现为主的较为单一的考核方式。既要包括专业领域知识点的考核,又要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价值观导向的考查,才能支撑和平衡多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首先,拓展课程实践任务的多样性。由传统的单点任务转换为多点发散式任务,除个人学习任务的设置外,应合理导入团队或跨专业学习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协同能力、跨学科以及大局意识。其次,加重平时成绩的考核比重。注重学生各阶段各环节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创意表现、学习态度及出勤情况的评定,强化商业摄影拍摄前期策划环节的考核,从而加强设计学科学生与广告学学生团队协同,完成实践前期策划准备和营销分析的能力,以更具大局意识、前瞻性、逻辑性和辨证关系的视角,科学有效地指导拍摄实践过程。同时需拓展道德品质、学风考评、团队协同能力、五育综合素养等体现学生学业以外的学能考核,如在实践课程后对拍摄道具、拍摄环境清理和维护都可以加入考核范畴,真正意义上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最后,丰富考核维度。加强多维度的考核形态,通过学生团队互评、课程群不同教师的参评、企业参评、线上评价体系构建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实现学生辨证思维能力。还鼓励推动专业赛事对接。运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方式,将赛事命题计入考核环节,实现赛事与课程的对接,强化学生在专业赛事中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将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公益广告大赛等权威性赛事导入课程阶段性练习项目,通过赛事命题练习全面考核学生运用商业摄影对公益主题等意识形态传播的应用表达能力,从而有效地将课程思政与课程考核形式融合统一[5]。
3.6 完善效果评价
课程考核完成后,对课程全过程的效果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检验教学全过程效果和促进教学改革的作用,以促使教师自觉提升教学反思意识和能力。它包括学情分析和成果检验。一是在商业摄影课程全过程中需始终贯穿对学生的学情分析,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思路。同时,要及时掌握学生个体和团队协同的学习情况,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指导方案,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评价。二是加强“商业摄影”课程的校内优秀作业展览。通过作品展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效果评价,在布展过程中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协同合作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求学生主导展览的全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同精神,也能够更全面地激发学生在专业各领域知识资源的调度和构建。三是校外专业赛事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可通过积极推动赛事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方式,利用专业赛事结果的竞争机制实现效果评价,有效地检验全国大学生群体中整体学习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激情。四是教学效果调查反馈。在课程教学内外应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调查咨询,可通过座谈、调研以及线上调查等多元化方式对课程学习效果、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环节的融入度等意见及建议进行反馈,更好地完善课程的效果评价体系。
4 总结
赫尔巴赫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就越要重视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与经验的结合,重视知识学习中精神和心灵的丰富,从而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意志和性格,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形成[6]。作为一名从事设计学的高校教师,加快实现育人意识的转变,推动教学管理机制的完善,实现从“商业摄影”课程的教学目标到教学评价的全过程改革,以创造基础条件在教学中科学地植入隐性思政元素,势必能够大大提升课程的内涵建设和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而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有效地转变育人角度和观念,打造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专业课程思政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