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原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运行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1-09李威
李 威
(抚顺市清原县枸乃甸乡人民政府,辽宁 清原 113300)
1 清原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现状
清原县地处辽宁省东部的低山丘陵区,自然形成以辉发河、柴河、清河、浑河各水系为网络,以山地为主体,河谷、平原、山地、丘陵交织的地貌景观。清原县总面积3921km2,下辖14个乡镇,总人口3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0万人。20世纪80年代初,清原县根据国家和省、市的工作部署。开展了大规模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至2010年基本实现了“屯屯通”的目标,多年来已建成农村饮水工程共703处,有效解决了农村人口饮水难题。通过项目的实施,明显的提高了我县农村居民的集中供水率、供水保证率、水质合格率,全面提高了贫困户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我县的农村饮水工程经历着从基本井到防病改水井,再到饮水安全,向着巩固提升逐步发展的过程。由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起步早,初期建设标准低,管道老化,跑、冒、滴、漏严重,工程性缺水现象存在。加之近几年持续干旱,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自流井内水量不足或干涸,季节性缺水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农村饮水工程维修改造资金投入不足,靠小修小补维持使用,维修养护不到位,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清原县山区小型水利工程普遍存在以下情况:①山区交通不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通常建于低凹处的沟谷或山间的溪沟;②工程分散且规模小,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饮水安全工程必须建提水站提水或自然落差直流引水,主管道最长可达到10km、最少有2-3km,而管径大多为32.00-90.60mm,工程投资25-120万元、7-20万元不等;③施工环境差,电路少难以开展机械化施工,大多数建设项目为人力施工;④施工季节受限,清原县东与吉林的辉发河、东丰、海龙县毗邻,属于辽东高寒山区,因此能够满足施工要求的时间较短,加之材料运输困难,许多地区需要人力2次或3次搬运;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多为投工投劳析资,群众自筹资金困难且工程单价较低,工程所在村赔偿和协调解决青苗及占地问题;⑥区域性明显,由于居住较为分散水源井大多不能被组与组、村与村所共用;⑦受征地拆迁等条件限制,工程建设推进速度较慢,大多需要经过反复修改设计、多次协调才能完成一个小型饮水安全项目,有时还要分几年、分多次才能建成完整的工程。总体而言,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质量良好、施工顺利,有利于调整农村消费结构、改变居民生活条件以及提高农民收入[1-2]。
2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2.1 问题分析
清原县农村饮用水卫生指标不达标,特别是有机物含量、细菌菌落总数超标等问题突出,对广大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中导致水质不达标的关键原因有:①水源地周边生活垃圾堆积或建有家禽养殖场,水环境恶化且水源保护措施较少,农作物施用化肥和农药无法得以有效的控制;②水质检测人员与设备缺乏,无法定期以及经常性的开展检测;③大部分供水工程缺少沉淀过滤设施与消毒设施,仅仅配套供水管网;④多数采取集中供水的小型水利设施较为落后,供水工程设施简陋。此外,清原县农村饮水工程总体上存在主权主体缺位、经营管理不善、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和管护责任不明等问题[3-5]。
2.2 对策建议
2.2.1 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体系
1)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现阶段清原县仍以地下水作为农村饮用水水源,其中未划定保护区的水源仍然有很大一部分,通过普查分析有必要合理调整和科学划定区域水源保护区。通过调查分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现状及其成因,明确污染优先控制对象和区域。
2)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建设,强化山丘区、涵养水和水源地保护,构建生态清洁小流域并构筑“三道放线”,开展环境、河道、垃圾、厕所和污水的同步治理。①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农村污水治理,农业灌溉时优先利用再生水;②推进有机生态农业发展,严格控制高残留、高毒性农药的施用,积极引导农药、化肥的科学施用;③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节水灌溉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④推广清洁生态技术的应用和乡村工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工业企业调整搬迁、水污染防治和禽畜养殖污废水处理,科学优化产业结构[6]。
3)强化水质检测保障。规模较大的水厂应制定水质质检方案,设立水质化实验室实现自检;规模相对较小的水厂,依托城市供水、环保、水利、卫生计生部门或者规模较大水厂等水质监测结构合作检测,也可委托专业机构承担相应的工作,制定相应的水质检测方案;分散式供水工程依托县级水质检测中心进行水质管理,由水质检测中心定期进行巡检,制定相应的水质巡检方案。供水工程管网末梢水质管理由供水单位负责,水质检测中心、卫生计生部门进行抽检,管网末端水质标准按照《村镇供水工程设计规范》执行。卫生部门每年要对农村饮水工程水质进行抽检,向县政府报告水质检测情况[7]。
2.2.2 加快建立合理的水费征收制度
1)水价形成。水作为一种商品,应有偿使用和按市场价值规律进行定价,既可以更好的促进供水工程维修管护和更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产品,也可以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有效配置。合理优化的水价机制,可以提高饮水工程的财务收益能力,增强社会融资能力,有利于形成用户与投资人间的良性互动以及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
贯彻执行《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其中税金、利润、费用和生产成本为构成饮水安全工程供水价格的主要因素。
2)水价定价。采用分级管理、统一政策的方式确定供水价格,针对不同情况实行政府定价或指导价。其中,饮水安全工程供水实行价格公示制度,并接受广大群众与社会的监督;列入价格听证目录的供水工程供水价的制定或调整实行价格听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对于民办民营、分散式、以政府投资为主建成的集中供水工程,实行政府指导价、村民自组织确定和供水单位编制方案供水价,并报水行政主管部门与物价部门备案后执行。
3)水费收缴机制。至“十三五”末,供水规模超过200m3/d的实现计量收费,以收促养,逐步实现集中式供水工程(规模20-200m3/d)的计量收费。实行合同管理,用水户与供水单位制定用水公约或签订供水合同,双方按约定规范供水用水行为。
4)水价互补机制。预期效益较好且以政府投资为主兴建的工程,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水费补贴基金,设立专用账户管理,基金主要用于对县内难以完全计量收费、收费困难的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运行补贴,以及工程受益区五保户、特困户等用水户的用水补贴,特别是对20m3/d以下的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运行补贴。
2.2.3 深化农村供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遵循“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明晰供水工程管理维护主体,以投资主体划分产权归属,按工程规模分类划分管理主体。
1)产权确定。①以政府投资建设的跨乡(镇)、联村、连片集中式供水工程(工程规模>1000m3/d),应设置工程管理委员会,工程产权划归工程管理委员会所有,其组成成员有市县中心水厂、受益乡(村)代表和水利部门人员。县水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产权证的统一监制和核发,将工程产权确权到工程管理委员会。②以政府投资建设的规模加大的工程,其所有权属国家所有。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组建项目法人负责工程管理或委托专业服务机构进行管理,由管理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或者采取政府补偿运行成本的方式进行管理运营。③以政府投资建设的规模较小的供水工程(工程规模<200m3/d),工程由受益群众组建用水合作组织进行管理,工程所有权划归用水合作组织所有。县水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产权证的统一监制和核发,将工程产权确权到用水合作组织。④社会资本建成的工程,其所有权归投资人所有,供水范围包括向乡镇居民、农村村民、工企业及绿化等经营性工程实行企业化运行管理。
2)经营管理权转让。在实现饮水工程预期目标的基础上,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模式搞活经营。在农村饮水工程经营权改革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法规和有关政策要求执行,按照划分范围、界定所有权、资产评估、确定方案、公开招标、签订合同、报批备案、建档立卡等步骤实施,规范化操作,管理权的转移或出让都必须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8-9]。
2.2.4 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供水保证率
1)合理规划总体布局。打破乡镇、村行政界限改造和新建集中式供水工程,按照集中连片、重点发展、规模发展的思路实行科学规划;根据水资源分布情况,推行“一镇一网”、“多镇一网”的供水模式。通过延伸管网延扩大供水范围以及挖掘拱水厂的供水潜力,将集中连片、规模化供水工程建于优质可靠水源区;标准化改造现有日供水能力不超过20m3/d的分散式和集中式工程,通过采取适宜的消毒设施提高水质达标率。
2)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清原县农村人口多,范围广,地理条件复杂,在有优质可靠水源的地区,尽量建设规模化集中连片供水工程,同时改、扩建原有小规模供水工程,通过联网并网,提高供水保证率,减少甚至取消小型工程的建设。做到城乡供水一体化结合,生活、工业、企事业、中小学校用水相结合,统筹规划,实施规模供水,提高供水工程效益。
3)及时维修养护水利设施。工程维修养护分以下几种情况:①城市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由市自来水公司负责;②规模较大的小城镇供水工程和跨村工程由乡镇负责;③村屯供水工程采取所在村或受益群众负责,乡镇财政补贴的方式进行维修养护。
3 结 语
清原县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仍然存在长效机制不健全、水量水质保障程度不高、饮水安全不稳定、易反复等薄弱环节,因此农村饮水工作仍然十分艰巨,需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广大农民需求为出发点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同时,在后期工程建设中应扩大供水规模、推行智能水务、规范化管理、逐步构建水质检测系统,彻底解决单村供水工程管护难的问题。遵循“大水厂、大规模、大管网、大水源”的原则,合理布局有效跳读水资源,建设联村联镇工程实现管网互联互通,保证农村居民喝上更安全、更稳定、更方便的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