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游泳训练水感培养的重要性及训练方法探究
2021-01-09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
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
在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之下,游泳训练逐渐成为初中体育课程的重要构成内容。不过,从整体上看,目前初中游泳训练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其中,忽视对学生的水感进行培养,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对此,教师必须深化关于水感的认识,明确在游泳训练中开展水感培养的重要性,掌握有效开展水感培养的科学训练方法,力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水感,增强其游泳运动能力。
一、水感概述
水感(Water Feeling)又称水性,既指游泳过程中游泳者身体对水的感觉和心理适应能力,也指游泳者在水中利用自身身体素质的能力[1]。水感是游泳者在游泳过程之中直接产生的感觉,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可以认为水感与乐感相近,均属于人体感知,而这一感知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也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获得提升。结合初中游泳训练的特点,可以对水感进一步加以明确:是学生在游泳过程之中以体表的身体感觉器官为基础,对水环境的水温、水压、方位等要素的变化情况进行感知,并结合感知内容调整身体方向、肌肉用力程度和身体位置,从而准确控制游泳技术动作、游速、方向和身体位置的能力。
二、初中游泳训练中水感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适应水环境的能力
游泳活动必须在水环境中进行,由于水环境与陆地环境存在诸多差别,因而学生在水中运动时,必然受到水环境的限制,面临较大阻力、较快散热速度、较差能见度及无法提供呼吸条件等因素的挑战[2]。与此同时,在游泳的过程中,学生无法像在陆地上那样做出正确的空间定向,即使是相同的技术动作,在陆地环境中与在水环境中执行,也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总之,人体在水环境中活动要比在陆地环境中活动困难得多。水感培养是提高学生水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开展水感培养,教师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适应水环境中的阻力与浮力,进而增强其在水环境中调节和控制身体动作的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游泳动作的规范性
良好的水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规范的动作,这是因为在良好水感的支持下,学生在水环境中能够更好地对身体动作进行协调和控制,身体协调程度,尤其是手脚协调程度将实现显著提升,通过对手和脚的动作进行配合,规范完成游泳技术动作[3]。比如,学生在蝶泳过程之中,如果第二次腿部动作没有到位、手臂推水速度不够,那么手脚配合就容易出现脱节的情况,导致动作失之规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水感培养之后,学生手与脚的协同配合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学生就能够规范执行相应技术动作,获得游泳能力的提高。此外,拥有良好的水感,还能够在水中凭借直觉对身体的动作进行纠正,逐步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要领,提高对于游泳技能的掌握程度。
三、初中游泳训练水感培养的具体训练方法
(一)帮助学生克服惧水心理
初中阶段的学生通常是游泳运动的初学者,面对陌生的水环境,其往往会产生明显的惧水心理,表现为不敢下水、不敢尝试游泳动作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其游泳学习兴趣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水感培养工作的开展[4]。为此,教师必须重视在开展游泳训练的过程之中,提高对于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程度,尤其应重视捕捉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形成对其心理的全面掌握,重视为其创造良好的心理体验。在正式组织学生进行游泳活动前,教师必须带领其做好准备工作,从而帮助其克服惧水心理,为水感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教师在游泳训练前应认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感培养目标,认真制定游泳训练计划,重视在训练开始前组织学生参与准备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将相关理论传授给学生,在讲解时,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游泳运动的过程进行描述,并对具体动作进行直观演示,以此增进学生对于水感培养的体会。比如,教师可以将人在水中游泳时的状态形容为“水中漂浮的物体”,引导其想象在水中漂浮的感觉,与此同时,向其演示部分水中动作,并组织其对演示的动作进行模仿练习,在其模仿的过程之中,向其传授各项动作的基本要领,从而消除其对于游泳这项运动的陌生感,缩短其与游泳之间的心理距离。
其次,在完成动作演示并组织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之后,教师应重视将水中呼吸方法传授给学生,先帮助其掌握呼气和吐气的基础动作要领,再引导其进行自主练习,促进其在练习过程中逐步增加、减少呼气与吐气两个动作之间的间隔,反复进行练习,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呼吸节奏。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在岸上将头部伸入水中进行练习,帮助其感受在水中进行呼吸的感觉,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克服惧水心理,同时使其在水中拥有良好的呼吸体验。
最后,在训练前的准备阶段,教师还应重视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适当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力求有效消除其心理误区,从而为水感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准备活动结束后的基础训练之中,教师应落实好“循序渐进”的原则,带领学生从浅水区逐步过渡到深水区,从而逐步提高其适应水环境的能力。
(二)重视增强学生心理体验
从本质上来说,水感归根结底,属于一种心理体验,即游泳者在游泳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水的心理体验[5]。因此,开展水感培养,教师必须重视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引入“心理模拟”这一训练方式,引导学生对某一游泳动作以及执行此动作时身体可能产生的感受进行想象,强化其心理体验,从而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水环境。以蛙泳这一游泳方式为例,学生在练习蛙泳动作时,经常出现收腿速度过快、收腿幅度过大等情况,在发现其错误动作后,教师应给予其针对性建议,令其放松身心,并以语言对其进行引导,调动其结合之前的实践练习经验,想象腿部动作的变化以及身体的感受,想象蹬腿过程中腿部弯曲形成的斜面,以及水流经过大腿时产生的阻力感,想象大腿成不同角度时水流产生的阻力感,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强化其心理体验,从而对其在游泳中的动作进行规范,提高水感。
(三)加强水中本体感觉培养
当游泳者在水中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受到水体浮力和压力的共同作用,其身体重心位置也会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其感官系统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会产生与在陆地环境时完全不一样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体验,在这一情况下,为有效开展水感培养活动,教师应重视调动学生应用身体的感知能力,主动对水体的压力和浮力进行感知,捕捉身体在水中前进的动力来源,对其水中本体感觉记性培养,从而帮助其在水中有效控制自身位置。具体而言,水中本体感觉培养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开展:
其一,教师向学生演示在水中使用手臂、胳膊进行划水的动作,一般需要对两手同时握拳和一只手握拳、另一只手不握拳两种划水动作进行训练,体会不同手型下水流的形状变化情况,从而改善水感。由于划水是游泳者在水中获取前进动力的主要方式,因而通过开展这样的练习,教师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在水中获取前进动力的方法,进而提高其感知水中前进动力的能力,有效增强其水中本体感知能力。手握拳时,应使大拇指和食指成环状,进行“沟槽式”划水,在这一练习中逐步体会划水手臂的正确角度,从而纠正部分错误动作,比如蝶泳过程中无法有效控制宽窄的问题。
其二,引导学生进行划水姿势变换练习,调动其在水下游泳训练的过程之中,减小手臂肘关节的运动幅度,尽可能地将手臂伸直,感知水体对手臂的阻力,并逐步缩短手臂划水的幅度和路线,提高划水动作的流畅性,在这一过程中对划水这一技术动作进行拆解,明确各个环节的细节性要领,重视引导其在这一联系过程中感受身体在划水过程中的本体感觉,从而有效达成水感培养的目标。
其三,指导学生在浅水区以不同泳姿和不同的划水动作进行入水练习,或者使用同一入水动作进行不同角度的入水练习,在这一过程中促使其体会不同划水动作和入水角度下水体阻力的变化情况和手入水时水流方向的变化,同时重视引导其变换手臂姿势,感知不同姿势下身体感官系统体验的差异,使其掌握以不同泳姿进行划水时适应水流方向的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其水感。
(三)着力做好基本技术练习
做好基本游泳技术动作练习,是开展水感培养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练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身体各个部位在水中发力的感觉,有效增强其身体的协调性。动作练习初期,教师应将不同游泳姿态(蛙泳,蝶泳,自由泳等)的技术动作进行科学分解,先“化整为零”,引导学生进行拆分后的动作练习,再“化零为整”,进行某种游泳姿态的完整练习,逐渐使其身体适应水环境,从而增强其水感。
对于基本技术的练习,教师应重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合理规划训练周期、训练时间及单次训练量,从整体上对学生的游泳训练进行统筹,并定期对训练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反思其中存在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与此同时,教师应重视为学生建立专门的训练档案,应用这一档案记录其水感培养情况,并结合其个人实际制定个性化的水感培养方案。
四、结语
水感培养对于增强学生水环境适应能力、规范学生游泳技术动作及帮助学生提高游泳技能掌握程度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游泳训练实践之中,必须提高水感培养力度,重视在训练中帮助学生克服惧水心理、加强学生在水中的本体感觉培养工作、做好基本游泳技术练习,并引入游戏增强学生训练兴趣,从而改善水感培养的整体效果,有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