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管理中多重功能实现机制分析

2021-01-09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体育系

体育风尚 2021年2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功能体育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体育系

高校体育管理的实践效果不佳,现有的各项举措均侧重于教学内容方面的调整,并未彻底实现体育课程机制的创新。这主要是因为高校方面对于体育课程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理论研究不足,更缺乏实践探讨。在传统认知的影响之下,高校体育课程主要负责强化学生的身体条件,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但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表现却相对较差,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价值。从文化建设的圈层理论可以发现,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多个方面,尤其是课程参与文化建设的作用较为明显、突出。但是,文化建设需要与高校职能有机结合,从学生行为操守等多个角度进行塑造,并注重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从而让校园文化贯彻至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辅助“工具”。整体来看,高校体育管理有着多重功能定位,但其在实际当中所表现出的功能效果较为单一,如何让体育管理的多重功能成为现实是文本的重点内容。

一、高校体育的多重功能及现状

长期以来,体育主要负责实现针对学生的身体机能,即锻炼身体、促进生长发育、塑造良好体形、强化身体素质和机能等。同时,学生通过长期的体育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运动方法、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依据科学的原则锻炼身体,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功能指的是体育课程的主要作用,其主要以“育人”功能为主。任何一门课程均具有多重功能的特点,而体育课程也不例外,其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主导功能和衍生功能两大类别。[1]

(一)主导功能

主导功能指的是体育课程的主要功能、直接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功能。一般而言,主导功能与高校体育的目标之间高度吻合,即强化高校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获得体育人文精神熏陶等。

一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任务。身体素质的提升依赖于科学的体育教学体系,这也意味着体育课程设计、师资力量以及场地设施等条件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且在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兴趣有着较大差异性的基础上,必须将各项因素高度结合,才能够达到帮助学生提升身体素质的根本目的。[2]

二是获得人文熏陶。体育是多种运动的统称,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文化。体育文化即体育人文精神,其主要包括组织纪律观念、团结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和顽强品质等多个方面。组织纪律观念体现在日常的体育课程当中,只有当学生具备基本的组织纪律观念时,整个体育课程才能够有序进行。团结合作意识本身就是体育运动的一种特性,多种体育项目均对团结合作意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参与此类体育项目本身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与团结合作意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体现出了学生个体对于集体的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体制的特殊性对个体的集体主义精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只有在具备集体主义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彻底立足社会。拼搏进取精神和顽强品质均是体育赋予个体的独特品质,体育项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竞争性特征,这一特征同样可以体现在日常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

(二)衍生功能

衍生功能指的是高校体育的非主导功能,这也意味着衍生功能不仅可以体现在体育这一门课程当中,其他课程也同样具备相应的功能特性。体育课程的衍生功能主要包括爱国主义、丰富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等。首先,体育课程与爱国主义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性,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心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来达到爱国主义的目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无疑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更能够实现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其次,体育还具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作用,让学生在课余生活感受到充实感,并逐步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有利于个体的社会化发展。最后,从陶冶情操的角度来看,持续性的体育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让学生对“美学”认识有着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主导功能相比,衍生功能的最大特点在于无法依靠课程计划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只要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体育训练,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积极发展,基本上可以实现体育的衍生功能。

二、体育管理多重功能实现机制的目标定位

(一)主导功能的目标定位

从身体素质提升的角度来看,高校体育课程受到课程设置因素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并不会贯彻全部的年级,其一般只针对低年级开设,且一般每周设置两节体育课程。在课时安排有限的基础上,既定的体育教学目标无法充分开展,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无法持续从体育教学当中受益。考虑到高校体育课程的安排现状,身体素质的目标需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自觉性。前期低年级阶段,教师需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理解,着重理论知识和运动技巧的传授,确保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科学和正确的运动方法。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持续宣传“终身体育”的理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觉参与体育运动对于个体发展的积极之处,并鼓励学生形成自觉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而在形成体育自觉性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实践当中,学生的课余生活时间可以得到充分地利用,体育课程也不再是学生锻炼身体素质的唯一渠道和途径。此外,从人文熏陶的角度来看,想要彻底实现体育人文精神的释放,并要让学生接受体育人文精神的熏陶,显然无法通过常规的体育教学实现。这就要求在整个高校范围内塑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从而让学生持续性感受到体育人文精神的魅力所在。[5]

(二)衍生功能的目标定位

通过上文对衍生功能的介绍可以发现,系统的体育活动无法直接达到实现衍生功能作用的目的,但由于衍生功能具有一定共性,实际当中可以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来实现。从体育角度来看,正式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以运动会为主,非尝试的建设方法则以班级体育活动为主。考虑到两种不同建设方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割裂问题,故衍生功能的目标定位如下:一是强化校园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高校管理层需要给予高度关注,构建以体育教学部门为核心的部门联动机制,鼓励高校团委,学生会等组织来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丰富衍生功能的实现机制。二是加快体育活动协调。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基础设施不足是影响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不仅仅包括运动场地,还包括运动器材、设备以及裁判人员。其中场地和运动器材可以直接通过租赁制度免费向学生提供,而裁判人员的匮乏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体育活动的正式性。在正式活动当中,可以由高校体育教师担任比赛裁判,而非正式比赛则严重缺乏裁判人员。故高校方面需要侧重于对各个系、班级成员的体育培训,侧重于对体育运动规则的培训,鼓励其在非正式程序下能够主动担任裁判角色,从而促进非正式程序的顺利实施。

三、目标驱动下的实现机制构建

(一)主导功能实现机制

高校体育课程主导功能的实现需要立足于高校的现有组织资源,并进一步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分析组织资源的基本范畴,其主要包括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两个方面。这其中师资力量占据着主导地位,师资力量的质量将直接决定体育课程主导功能的实现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师资力量不仅仅直接参与体育课程的授课阶段,同时课程教学创新需要师资力量参与其中,并对创新效果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因此,高校方面需要侧重于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功能,注重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变高校体育侧重于单功能的现状。此外,体育课程主导功能的实现需要立足于教学实践的基本需求。体育教学一般由教学大纲进行指导,且具有系统的结果评价体系和标准。因此,主导功能的实现需要满足教学实践需要,通过构建具体的教学体系和方法,来检验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异性,从通过差异分析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最终达到实现主导功能的目的。

(二)衍生功能实现机制

若仅仅依靠常规的体育教学,衍生功能的实现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且实现效果无法保障。这就要求高校管理层充分发挥牵头作用,通过组织和制度建设的方法,加强校园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鼓励非正式程序的体育活动进行开展。以系、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学生基础,且组织难度较小,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只要做好支援工作,为学生提供专业场地、设施、器材以及裁判,即可大力在校园范围内进行推广,从而达到实现体育衍生功能的目的。

四、结语

综合来看,体育管理的多重功能主要包括主导功能和衍生功能两个方面,多重功能实现机制需要立足于学校的组织资源和教学实践需求,并通过非正式程序下的体育管理功能展开。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功能体育
也谈诗的“功能”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2016体育年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