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北方:生态打底绘就洱海“千秋画”
2021-01-09杨飞王子鹏
□杨飞 王子鹏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这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时的殷殷嘱托。
云南大理随即开启洱海“抢救模式”,以实现这一美好愿景,而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以下简称“生态廊道工程”)就是其中的一项重大工程。凭借雄厚的综合实力,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水北方”)作a为生态廊道工程的规划设计总牵头单位,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组织国内专业设计团队,统筹社会优质资源,创新“生态+”模式,以苍山洱海为背景,打响了一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洱海生态保护立体攻坚战。
规划引领山海之间彰显大匠之心
洱海,风光绮丽,游人如织。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无序发展,加之农业面源污染,洱海周边一度“人进湖退”,水质面临严峻挑战。
洱海保护,国内关注,世界瞩目。如何破解洱海生态保护和大理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世界级的项目,需要世界级的规划、设计。”中水北方董事长李孝振说,“洱海是驰名世界的高原明珠,生态廊道工程必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按照国际最先进的设计理念,以‘生态+’模式,打造人水和谐的生命共同体,从顶层规划设计引领和推动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与流域转型可持续发展,把洱海保护打造成高原湖泊治理的样板。”
生态廊道工程是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一体化治理,兼顾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等多元素的“巨系统”。在“生态优先、生态安全、整体规划、系统治理”设计原则和“净化入湖污染、提升洱海水质、确保水源安全、改善洱海生态”建设目标的指引下,规划蓝图徐徐铺展:划定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即蓝线(洱海湖区界线)、绿线(洱海湖滨带保护界线)和红线(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界线),建立城乡一体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清水入湖工程和环湖生态缓冲等洱海环湖截污治污等五大体系。生态廊道工程就是整个洱海保护体系的最后一道污染物拦截防线,同时也是洱海最重要的一道生态安全屏障。“整个规划设计牢固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大局观、核心观和协作观,设计理念站位高、标准高,设计过程实现了多领域、多专业融合,设计成果上体现了专业性和创新性。”业主单位大理苍洱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苍洱投公司”)董事长吕旺给予高度评价。
在空间规划方面,在海西地区,按照人退湖进、分区分类的策略,重塑了自然岸线,激活支持本地物种的原始湖滨带栖息地,修复了已经退化的湖滨缓冲带生态系统;在“苍山十八溪”等河口,按照生态优先、康养一体的原则,开展湿地建设,形成了具有水质净化、景观、休闲功能一体化的河口人工湿地示范区;按照节水优先、多层修复的原则,利用坑塘洼地兴建雨水花园,实现低污染水的梯级调蓄和有序排放,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的生态湿地发展模式;在廊道内,按照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增设低干扰服务系统,在满足人类活动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对动物栖息地的干扰。在海东地区,按照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的原则,采用点状分布,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建设湿地、沟渠和景观,在实现物理隔离、分层净化的基础上,营造大山大湖的壮美洱海和环保生态的亲水系统。
在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体系方面,规划了生态搬迁、生态修复、湿地建设、管网完善、生态监测廊道、带有湿地修复科研功能的试验地建设、文化风貌提升及智慧系统等内容。通过环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修复和完善已受损的湖滨缓冲带,使之恢复到自然良性循环状态,形成环洱海连片化污染拦截生态带,构建洱海水生态屏障。通过打造集生态、康养等于一体的环湖慢行通道系统,展示大理白族文化、建筑风貌,形成新的自然景观点,提升洱海旅游价值。
截至目前,生态廊道工程已实现房屋生态清退,完成环湖贯通,恢复了生态岸线的连续性,在湖滨带配置乔—灌—草—湿—水植物结构,构建了“陆生—陆向辐射带—水位变幅带”三条生态带。新建生态净化区6840亩,新建沟渠湿地11处360亩。表流湿地能有效处理调蓄带溢流水,坑塘湿地处理场地内汇集雨水,实现自然净化。兴建河口湿地16个,为鱼类和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在廊道上,还准备建设5个带有湿地修复功能的开放式科研平台。
科技赋能细节之处尽显综合实力
在生态廊道,遍布高低不同的“月亮灯”,这种灯代表大理“风花雪月”中的“洱海月”,从正面看像正在升起的月亮,从不同的角度看,能看到月亮的“阴晴圆缺”。这种灯高度不能超过一米,为的是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工作人员介绍,别看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大理州委书记陈坚曾参与讨论制定。陈坚曾担任云南省水利厅厅长,作为“老水利”,他对洱海的情况了如指掌,这种专业背景也使得他对生态廊道的建设格外“挑剔”。
“挑剔”是为了负责,是为了打造世界级的精品工程。领导的要求高,作为设计方,工作就要做得更细,在一个个细节上下功夫。
在生态廊道工程一公里示范段,仅仅一个步道就有沥青路、砂石路、土灰路等多种路面。据介绍,这些都是最初的“试验品”,一个路面就做了十多种方案,甚至沥青的颜色都设计了很多种,目的就是更环保,和当地的植被、景物更协调。
类似细节体现在方方面面,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GIS等智慧技术手段为洱海生态廊道“赋能”,可以对洱海生态廊道水质、生态等指标进行监测,实现生态廊道运行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智慧杆”不仅集成了空气监测、5G基站、智慧大屏等新科技,还集成了古老的白族元素及历史文化,灯杆上部的造型来自白族民居的青瓦白墙,中间像腰带一样的分割线则取自大理的非遗文化——扎染。廊道内的垃圾桶、标识杆采用本地材料,用石木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本地特色。
“看不见”的细节,同样独具匠心。雨水花园底部铺设的是火山石,目的是便于雨水下渗,上面撒有螺壳,没水的时候就会自然成为一景;在湖面,有为迁徙动物提供休憩场所的“鸟岛”;在湖滨,廊道下铺设了100多个涵洞、涵管,这是留给两栖动物的“生物通道”;在水下,拆迁剩下的房基被改造成了供鱼类繁衍的“多孔鱼巢”……
中水北方生态院副院长、项目经理郭英卓介绍,整个工程采用“生态材料+生态工法”方式,利用块石、级配碎石、砂砾石、细沙等不同材料的组合岸线,能适应洱海强风浪条件、频繁水位变化。经过一年的运行,工程建设的生态岸线稳定性强,抵御了高水位风浪冲刷掏蚀的考验,而且植物生长状态良好,生态效果显著。
协力同心不辱国企初心使命
郭英卓一再强调,他们是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成的联合体,还有一些优质的设计合作方,“也要多写写他们,每个团队、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很多,都是值得尊敬的”。作为项目的牵头方,提出这样的要求,自有他的道理,因为“这不是一个单位能完成的项目,我们要打造世界级的精品,就要联合业内最强的单位,包括华为、阿里、移动……”
生态廊道工程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生态安全、系统治理的理念,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的统筹协调,中水北方作为规划设计主体及总牵头方,以极大的包容、创新与融合形成合力,确保了项目顺利进行。中水北方是水利部直属综合性科技型企业,是水利水电行业中享有盛誉的甲级勘测设计科研单位。“水生态工程设计院”(简称生态院)成立于2017年,用中水北方董事长李孝振的话说,“在生态领域,我们还是一个新兵”。
“新兵”只是从“兵龄”角度而言,其实力不俗。生态院院长任东红介绍,生态院已经参与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六河五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雄安新区萍河生态防洪堤、宁夏石嘴山星海湖整治等近百个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水生态项目,展现了超强的专业能力。
即便如此,中水北方对洱海项目的重视仍是空前的。任东红说:“我们不仅联合外部力量,而且整合了内部的精兵强将,动员了生态院、建筑市政院、勘察院、规划院、城环院、施工所、电气所、厂房所、智慧水利事业部等多个部门,由生态院副院长郭英卓亲自担任项目经理兼设计总工程师,常年在现场办公的就有30多人……”
洱海生态廊道工程的复杂性是难以想象的。苍洱投董事长吕旺说:“这个项目的最大困难就是边界不清晰,没有现成的标准可循。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全国最优秀的设计院来科学地系统地解答这个问题。为此,我们做过很多比选,最后选择了中水北方。”
然而,这个解答的过程并不是一张图纸就能解决的。郭英卓回忆说:“作为设计单位,我们必须确保将方案从图纸变成现实。”所以,在那个时候,中水北方不仅仅是一个规划设计团队,甚至成了“建设单位”。他们在一公里示范段,自己联系厂家,定制自己需要的智慧屏等高科技产品。最终,设计变成被各方认可的现实。
复杂的现场、不断的修改、紧张的工期,带来的是异常紧张的工作。在采访的时候,负责智慧系统的工程师王帅就接到了催图的电话。他说,又要工作到明天凌晨三四点了。他说,这种施工单位催图的情景是家常便饭,“最忙的时候,我们画图,他们就在后面等着,我们不干完,他们就不走。刚开始,当地的印制单位跟不上我们的节奏。现在,他们把工作时间都改了,晚上上班,一直干到凌晨4点才下班”。
超强的工作负荷也是一种考验,有的人晕倒了2次,有的人饮食不规律得了急性胃穿孔。但是,每个人就像是在真的战场一样,轻伤不下火线,没有人退缩和当逃兵。对此,李孝振董事长只有一句话:“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但我们不是绿皮火车,我们是高铁,各车厢自带动力。”
通过合理安排,中水北方保证了员工的轮休,为他们尽量创造好的工作条件,将现场人员的身心健康保障落到实处。2020年春节刚过,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肆虐,他们就已经逆行出征直奔大理。由于防护工作做得好,员工无一感染。
干一项工程,培养一支队伍。廖先容、付震、李晓雷、翟野青等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从原来的普通设计人员变成了专总、设总甚至项目经理。用他们的话说:“在洱海干过,就没有不能干的事了!”
“中水北方作为部属国有企业,规划设计理念先进,整个团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创造价值、合作共赢’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事实证明,我们当初没选错队伍。”苍洱投董事长吕旺说。
李孝振曾经做过一个比喻:“我们是水利设计行业的‘第一方阵’,又是落实治水思路的‘最后一公里’。发挥‘第一方阵’的优势,把治水新理念落实到顶层规划设计中;走好‘最后一公里’,把‘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落实到具体规划设计项目上,这是我们的使命。”
洱海生态治理,是中水北方及所有参与设计的团队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积极探索出的一种极具高原湖泊保护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模式,是交给全国人民的一份答卷。这份答卷,中水北方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