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护理用于开放性骨折围术期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2021-01-09丁睿
丁 睿
(赣州市人民医院急诊创伤外科,江西 赣州 341000)
开放性骨折属于临床创伤类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致病原因通常为车祸、意外伤害等严重外伤,一般依据病情程度分为3级,病情越复杂治疗越困难。近年来临床中常规疗法为手法复位与外固定或内固定相结合,但围术期患者较易出现各类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进而使得患者受伤部位恢复速度缓慢或无法痊愈的情况出现[1]。目前预防性护理逐渐被应用于各类疾病临床护理中,本研究就预防性护理用于开放性骨折围术期对患者并发症应祥展开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抽选我院接诊于2018年2月-2019年4月开放性骨折患者90例,均处于围术期,依入院顺序数字随机法分2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为37-72岁,平均(50.62±3.47)岁,致病原因为车祸12例,其他意外伤33例;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为36-73岁,平均(51.93±3.28)岁,致病原因为车祸13例,其他意外伤32例。对比2组资料(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均为我院接诊且处于开放性骨折围术期;(2)暂未出现伤口感染者;(3)未出现骨髓炎等其他并发症患者。排除标准:(1)原本自身有行为障碍者;(2)合并认知功能不全者;(3)精神类疾病患者。
2 方法:术后待2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预防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检查与计划。协助患者回到病房,期间注意防护,避免碰撞等造成2次伤害。待患者在病房稳定情绪后,查看固定支架是否稳定,患者创伤部位是否有异常等,依据患者个人病症制定详细预防性护理计划;(2)饮食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嘱咐恢复期间注意事项,饮食方面应暂时保证何种忌口等,围术期应给予患者低脂肪、高蛋白及高维生素、水分含量较多且清淡易消化食物,前期可以流食为主,及时食用新鲜水果、蔬菜等,可适量增加高钙类饮食,如牛奶、骨头汤;(3)生活护理。详细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随时保护受伤部位,多久后可以下床,多久后可以适量活动、怎样活动等。早期基本恢复后,便可指导其进行适量活动,以保持其他各项生理机能正常运作,进而加快恢复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心理护理。围术期可帮助患者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帮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配合护理干预,避免患者因个人原因出现抑郁、焦躁等不利于恢复的心理状态。
3 观察指标:护理后观察2组并发症发病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其中,(1)并发症从有否骨髓炎、感染、出血三方面评估;(2)护理满意度依据自制满意度量表,向所有患者实行调查问卷的方式评分,共计3分,满意3分为,2分为较满意,0-1分为不满意,并计算总满意度。
5 结果
5.1 2组并发症发病率对比: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并发症发病率对比(n,%)
5.2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满意度对比(n,%)
讨 论
开放性骨折在当前临床治疗中属于多发疾病,其治疗方式主要有外固定、内固定2种。发病原因多为车祸或其他意外伤所致,多数会出现多合并伤,术后易感染等,常见患者还有挤压伤、挫伤造成的骨外露情况较多,伤势越重患者治疗越难[2]。目前常规护理中对患者术后围术期不能够起到较好作用,患者并发症发病率得不到有效控制,使得术后创伤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仍较大[3]。预防性护理可适当提高患者对并发症自我预防意识,能够较全面对患者心理承受能力等给予护理干预。
本研究发现,实行预防性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预防性护理干预依据各患者病症程度及部位不同,对患者给予针对性、整体性有效护理。并且根据患者骨折类型不同、骨折部位不同,根据医师建议可对患者给予抗感染、适当固定等方式,帮助患者避免术后进一步感染及其他并发症产生[4]。护理人员可向患者指导在床休息时正确体位,嘱咐其尽量避免易造成2次受伤的动作及行为,确定患者固定支架无松动迹象等[5]。及时指导患者保持适当饮食、运动锻炼等,睡觉时应当避免触碰受伤部位以影响恢复。
综上所述,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病率,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等,效果较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