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路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2021-01-09通讯作者杨占宇周雪梅李春丽
丁 娇 程 莉(通讯作者) 杨占宇 周雪梅 李春丽
(苏州瑞盛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江苏 苏州 215100)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致残、复发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中 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功能障碍,多表现为一侧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或无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其中上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2]。康复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它是针对疾病制订的一种科学化、规范化的护理方案,它既可以让护士在工作中有章可循,又可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使患者能得到更加规范的、科学的、有效的护理服务,从而规避了传统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而使护理工作质量得到大幅的提升[3]。本研究针对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路径的方法,对照组实施一般的康复护理,观察其康复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1)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4],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首次脑梗死或脑出血;(2)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愿意配合治疗;(3)发病在3个月内;(4)未接受过康复治疗;(5)无肩手综合征;(6)签署治疗告知同意书。排除标准:(1)有精神科疾病史;(2)有严重的言语、认知障碍;(3)有严重的心肺疾病;(4)未住满8周出院或中途退出;(5)因其他疾病所致的偏瘫侧功能障碍。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4人,女性6人,平均年龄(56.6±6.2)岁,观察组20例,男性14人,女性6人,平均年龄(57.1±7.5)岁,2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康复护理,即吞咽功能障碍护理、步态训练、坐位训练、抗痉挛护理、肢体摆放护理等[5],宣教后,由家属督促患者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临床康复护理路径,患者入院后,护士与医生、康复治疗师一起评估患者,根据患者的情况,护士制定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临床路径表,并由责任护士督促患者训练,具体方法见表1。
表1 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护理路径
3 评价指标:(1)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7],包括屈伸肌共同运动、分离运动,肩、肘、手功能的协调性与速度测试等33项,每项评分1-2分,共66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恢复越好。(2)Brunnstrom 6阶段评定表对患者Brunnstrom分期进行评定。为方便数据统计.相应分期计为相应分值,如Brunnstrom Ⅲ期计为3分,以此类推。(3)采用MRC法肌力分级[8]评估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上肢肌力。分级标准:手臂无肌肉收缩,0分;手臂有肌肉收缩但无关节活动,1分;无重力下手臂可全范围关节活动,2分;手臂可抗重力状态下进行全范围活动,3分;手臂可抗部分阻力活动,4分;手臂可抗最大阻力下全范围活动,5分。
5 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FMA评分、Brunnstrom评分、MRC肌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4。
表2 治疗前、治疗8周后2组患者上肢
表3 治疗前、治疗8周后2组患者上肢
讨 论
1 脑卒中及常规康复护理模式: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功能障碍,由锥体系统受损引起,是致残的重要原因,多表现为一侧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或无力,其中,上肢功能相对精细、复杂,涉及中枢部位较多,大脑损伤后容易受累及,且锥体束支配同侧不交叉的纤维分布给上肢较下肢少,故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比较棘手[9]。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加速脑卒中的康复进程,降低潜在的护理费用,节约社会资源[10]。上肢运动功能受限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因此,上肢功能的恢复是我们康复护理的重点。常规临床护理模式比较单一,护士给予宣教后,由家属督促患者训练,部分陪护者因缺乏专业知识,在协助患者转移或被动功能训练时,因手法不当或者用力不当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肩关节脱位、肩痛等损伤,延误患者康复,增加患者痛苦,甚至影响患者平衡、行走训练[11-12]。
2 临床护理路径的开展: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路径治疗8周后,FMA评分、Brunnstrom评分、MRC肌力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改善明显(P<0.05),且各项评分与对照组评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提示,实施康复护理路径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是有明显效果的。临床路径包含了整体护理,循证护理,质量保证以及持续性质量改进等护理方式,以整个流程为基础,确保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和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做到了临床护理开放化,精准化,规范化的标准[13]。本院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与医生、治疗师一起评估患者,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护士制定出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并协同患者家属全程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包括良肢位的摆放、Bobath训练、主被动活动、坐位训练、步行训练等,护士根据训练计划,给予患者全方面的护理服务。本研究发现对此类患者使用实施康复护理路径,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恢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效率。
3 本研究的不足:选取样本例数较少,选取时间较短,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今后需要开展大样本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