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学思维的培养探究
2021-01-08刘柯良
刘柯良
摘 要: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具有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整合
一、数学思维培养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加强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解题过程中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也会有效加深,这自然是传统教学方法中所不具备的,数学思维不单体现在解题阶段,還包含了学生看待问题的形式,虽然小学期间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比较简单,但随着教学计划不断深入的进行,这种思维也会发挥更深远的作用。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数学思维的有效措施
(一)采用渐进性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中处于引导者的位置,面对学生学习中的新问题,教师不应该直接公布答案对解题过程进行讲解,而是采用渐进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来发现答案,这样的过程对学生来讲更有意义,学生也能够更扎实地记录所学习的新知识点。渐进性教学方法注重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在学习初期阶段,学生可能会处于比较混乱的阶段,不明白所学习到的知识会有怎样的用途,此时正是建立数学思维的最佳阶段,要注重对学生发散式思维的培养。
(二)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探讨
探索性教学理念是新课改后所提出的,颠覆了传统课堂中教师处于说教地位的现状,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与教师共同实现有关于知识内容方面的探索。数学思维是在不断学习新知识内容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形成的,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新知识内容的探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感受到数学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解决常见问题。
(三)引导教育代替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是指在教学期间教师直接向学生公布知识内容的答案,学生并没有得到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样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会有所下降。长时间在此环境下,学生可能会出现过于依赖教师的现象,在学习新的知识内容时,主观上不及时的思考,而是等待教师公布答案,虽然初期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到随着学习知识内容的难度不断增大,这种学习模式也不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造成学生的数学成绩处于不断下滑的状态下,对知识点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会有所下降。引导教育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配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来完成问题的解答,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如果还是不能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才会对最终的问题进行公布。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地了解学生在数学思维建立中欠缺的部分,作为接下来教学计划完善所参照的依据,完善教学计划的同时为学生营造出理想的学习环境。小学数学的启蒙教学是学生数学思维建立的关键时期,上述教学方法运用可以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建立的思维模式也能适应未来难度更大的知识内容。
(责任编辑:邹宇铭)
参考文献:
[1]孟美玲. 思维导图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银川某小学为例[D]. 宁夏:宁夏大学,2015.
[2]王婷. 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以Z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为例[D]. 宁夏:宁夏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