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德育:来自自制美食系列班会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021-01-08李慧勤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班会实践能力美食

李慧勤

摘  要: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将综合实践班会活动融入美术课程教学中,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参与课堂实践的主体性,进而为优化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在三年级美食系列班会活动开展过程中本着“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理念,以演说、制作、展示的方式,创建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通过充足的课前准备,了解讲述家乡美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欲望,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去收获“鱼”,在观察、思考、谈话中收获“渔”,为提升德育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德育;美食;小学;实践能力;班会

一、自制美食系列班会活动概述

(一)活动开展的背景与目标

广州开发区的孩子不少是外来的人员的子女,对家乡的情感多来源于父母的口述,通过谈话讨论,资源分享,借助三年级孩子最喜爱的泥塑手法制作美食,并讲解表演,加深了解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启发孩子们对祖国地方文化的兴趣。期间通过讲述分享家乡美食的造型、原材料、制作方法,运用泥塑点、线、面手法制作美食的方式,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区域的饮食文化特点,进而提升知识学习的广度,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家乡美食的制作,也能更好地加深小学生对家乡及其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崇尚、热爱之情。

(二)自制美食系列班会活动开展的意义

1. 利于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制美食系列班会活动属于绿色教育活动,其通过让小学生自行动手种植绿色食材的方式进行教学,由此一来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让其在实践中感悟人生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自制美食系列班会活动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小学生自行了解美食制作的流程和工艺特点,并对其食材进行捏造、烹饪、发酵等工序,使小学生能够手脑结合,在彼此合作中感受到美食制作的乐趣,培养其爱心形成和合作意识,提高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将各区域的自制美食系列班会活动引用到实际的游戏竞赛中,也将使得能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由此在不断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

2. 提升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美食制作工艺是结合了前人的社会经验,用自己的智慧为后代留下的宝贵精华。在自制美食系列班会活动中,实际上可以让孩子在练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思考,增强表达能力,学会适当地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意愿,还有要动脑筋的游戏,就是提高脑细胞,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通过参加游戏使得智力上升,生活常识也加以了解和巩固,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知识水平也随着逐渐上升,熟悉了社會生活环境又在游戏过程中与同龄人建立和谐的友谊关系,也进一步学会与人交往与相处。通过制作美食的过程,淳朴的价值观念被潜移默化地吸收,从而对家乡文化产生浓厚的认同感,更容易将对美食文化的认同升华到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忱,从而扩大到热爱祖国的热情。

(三)活动开展过程

1. 情景导入。小节目《广州肠粉》:老师用活泼、有趣的方言为大家介绍著名广州小吃——肠粉。请孩子们根据特征说出是哪里的美食,并讲述与肠粉相关的故事。师:土生土长的李老师今天就为大家用彩泥为大家献上美食——香滑软糯的“广州肠粉”(泥塑作品),引出课题——用彩泥制作一款家乡美食,并用精彩的故事介绍。

2. 作品分析,微笑活学。(1)邀请孩子分享其他美食和故事,如北方的饺子、四川的回锅肉,内蒙古的烤全羊等,从图片和故事中了解地方美食文化。(2)师生一起讨论分析其他制作作品的方法。球体:团,条状:搓,面状:团-压,花纹:工具压或剪刀剪。(3)邀请孩子根据李老师的手工视频《肠粉》分析都用了哪些手法和工具制作“肠粉”。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肠粉:白色彩泥压成薄片;瘦肉、菜末:粉色、绿色彩泥搓、压、捏;青菜:绿色彩泥搓、粘;盘子:团、捏。

3. 创作表现,微笑研学。运用彩泥的手法,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份家乡美食,并能用语言简单介绍制作方法或故事。用方言赞美家乡的美食。

4. 欣赏交流,微笑赏学。(1)展示观摩:参加“家乡美食展示会”互相观赏;(2)舌尖上的家乡:请代表介绍作品或家乡美食趣闻故事;(3)美食评论家:选出喜欢的作品,对作品提出疑问,并请代表点评作品制作的颜色、造型、故事。

5. 情感升华,微笑活学。视频欣赏:通过视频欣赏,明白家乡的美食不仅具有传递美味的功能,也是传递情感和文化的重要手段。家乡话家乡味:邀请孩子用一句家乡方言赞美或介绍家乡的美食,通过家乡话加强对家乡情感回味。

二、自制美食系列班会活动中德育工作开展路径

(一)制订实践引导的德育目标

自制美食系列班会活动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综合性,在指导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做好学科素养培养工作,还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在自制美食系列班会活动中,需要将培养学生正确的实践观念做好活动开展的目标,还需要做好开拓视野、运用知识能力的关键点把控,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的整体素质能力,为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美食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不同食材的用量以及工艺制作步骤,进而使得美食制作的质量得到保障。而在合作的过程中,也能使得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更加融洽,为提升道德品质奠定良好基础。

(二)通过学生直接体验渗透德育理念

全面的实践活动是各种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老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激发自己在活动中的求知欲望。本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行为,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美食制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不同美食的工艺特点进行优化完善,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和面团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面团粘在手上难以脱落的现象,而教师通过观察引导其通过加面粉、加强揉搓力度等方式,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为提升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提供保障。

(三)过程性指导深化德育效果

新课标提出,在小学教育阶段需要有效地提高自制美食系列班会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还需要引导学生对祖国不同区域的美食种类进行收集,以此通过资料的查找认识到中华美食文化的广博性,为增强民族自信奠定良好基础。也需要引导学生感知“粒粒皆辛苦”的饮食美德,通过名人故事、名言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新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珍惜粮食、爱惜粮食的品质。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自制美食系列班会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美食制作工艺特点,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更好地感悟勤俭节约的民族美德,为提升小学生德育渗透工作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汪旦旦)

参考文献:

[1] 林周毅. 创生小微课程 构建德育途径——以“舌尖上的家乡美食”为例[J]. 中国德育,2019(21):70-72.

[2] 顾燕. 积微成著,用“微习作”留驻童年的影像——《舌尖上的春天》习作教学设计例谈[J]. 写作(上旬刊),2014(12):74-75.

[3] 赵李化. 品中华百味 养民族正气 享舌尖文化——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对职业学校班本教育的重要性(以烹饪专业为例)[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113.

猜你喜欢

班会实践能力美食
妈妈画上老年妆出席班会孩子落泪
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提高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
美食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