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出发:语文课堂改革之我见

2021-01-08袁敏贞

师道·教研 2021年12期
关键词:基础师生改革

袁敏贞

2016学年狮山镇镇教育局制定《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大力推行“新基础教育”,我校荣幸成为镇教育局两所实验改革研究小学之一。与“新基础教育”专家团队对接、互动的机会,激发了我学校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动力。我们在不断地阅读、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向“成人、成事”的美好愿景迈进。

一、初识——迷茫彷徨

“我是高段的语文教师,我是资深的语文教师(教龄20),我有我自己上课的一套‘自以为是’的模式,我曾得意自己公开课上别人的肯定。”这是还没有进行“新基础教育”课堂改革时我的想法。自2016学年狮山镇教育局制定《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大力推行“新基础教育”,我校荣幸成为镇教育局两所实验改革研究小学之一,而我幸运地成为了新基础研究语文团队的一员,我怀揣一颗忐忑的心想探索教育的真谛,翻阅着《“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我否定,我迷惑,我害怕,我动摇。校领导直言不讳地跟我说:“你是骨干先行的一员,读几本新基础教育的书是必须的,上个有新基础味道的研讨课,也是必须的!”毫无商量的余地,我又一次翻阅着《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等书籍,虽有了一些了解但一点都不深刻,太多摸不着头脑的新名词,但书中清晰地告诉我要做新基础教育就要始终信奉着“新基础教育”提出的育人目标:培养主动、健康發展的生命自觉的人。仔细考量,正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心之所往。于语文教学而言,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核心素养”中所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不正和“新基础”所追求的育人价值如出一辙吗?就这样我在新基础这条路上摸索着前行,我的课堂尝试在改变……

二、尝试——困惑不解

一节40分钟的课在师生之间不热闹的师生对话中结束……我迷茫了,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我想不明白,陷入了反思中,在场的华东师范庞庆举教授言简意赅地为我指点迷津。

教授完《难忘的一课》的情景,我清晰记得。课完毕后我的脑子中就蹦出了四个字“糟糕极了”,我承认我只设计了一个完美的教案,我没有读懂学生。我不开心,我琢磨原因在哪儿?后来我想明白了我的课堂是被动改革的,我扎根了以往的课堂不愿离开,我的旧观念根深蒂固。改革取决于自己,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有探索的精神和唤醒投身课堂改革的自觉,要上好一节新基础教育课俨然没有那么简单。

1.抓住大问题,告别串讲串问

另外我反思自己的课堂,一整节课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用一个个连珠炮似的问题来“把控”课堂,课堂教学从“满堂灌”变为“满堂问”:教师在课堂上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不停地“问”,学生不停地“齐答”或个别代替答;提问细碎、简单化,多数是“是”、“否”封闭性提问;或是填空式问句,教师说上半句,学生接上或猜测下半句;或是暗示式问句;或是包含答案的提示性问题,一听就明白答什么;更甚的是给出不恰当的提示,将“大问题”变为“小问题”,这些都是不对的,庞老师说课堂上变成了师生一对一的对话,就是一个问题,课堂应该是网状化的互动,我的学生不喜欢我这样,对这样的课堂我也不喜欢,教师要从兴奋的说话者转变成一个积极的倾听者,把释放和自信还给孩子。

2.教学有效性的新思考:课堂的开放和生成

孙元涛老师特别指出“教学不是虚假的演出”,引发我深深的思考。是否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课堂变成了一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演出了呢?课堂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再“演出”下去势必会耽误学生的发展,给学生的思维带上了镣锁,反思与改革势在必行。新基础教育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的孩子身体是活跃的,思维是要碰撞的,是要在碰撞中生成有效的资源,教师的课堂设计要捕捉课堂的实际情况来推进课堂教学,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新问题驱动课堂的优化设计。

三、学习——内化提升

再次翻阅书籍敬服于叶澜老师的“生命.实践”教育信条;激动于“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立志于“学生立场、重心下移、长程设计”。然而,也困惑于从理念到实践的“无模式”“无参考”。看到渐渐熟悉的话语体系我尝试用四种读书方法研读新基础教育丛书:站在书里读(与大师对话)、对照书镜读(别人是怎样做的我是怎样做的)、置身式阅读(我也可以尝试这样做)、转化性阅读(把感悟到的实践出来),把书读薄,读透、读活!新基础教育最关心的是人,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课堂就更新了,学生就成长了。

四、成长——真实从容

《祖父的园子》研究课的情景也是清晰的。回忆课堂四十分钟,我完全没有预想的紧张状态。我注重了重心下移,放慢了脚步,去倾听孩子的声音,我和我的学生交融在文本中。课毕,我得到了庞庆举老师的肯定,迈出了主动变革的步伐,看到了他们可喜的变化。

1.“新基础”课堂追求真实

真实必须建立在教师能沉下心来,潜心地蹲下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前在状态和潜在状态,以此为教学的出发点,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的教学任务,展开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还给学生的,为学生服务,课堂才能呈现学生个性化的基础资源。这些资源有可能是课前预设到的,也可能是课前没有预设到的,某些学生反馈的可能是错误性的回答,或是幼稚的想法,教师要以平和和尊重的态度去悦纳,发现典型性正确和典型性错误,捕捉到了就生成新的资源。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表达,课堂才真实,才是有生命有生长的真实课堂。如果一节课追求了真实,正视了学生,尽管可能会存在很多的缺陷,并不是十全十美,但正因为有缺陷才构成了真实的课堂,才会有学生的生成和精彩。“新基础”课堂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一节课下来,其意义在于观察学生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障碍?是否游离在课堂之外?思维是否得到了生长?学生的主动学习真正发生了吗?老师不要急于介入,要学会等待,“新基础”追求的是师生共生长,它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中以真实的状态展现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追求和谐的师生、生生互动,使得师生获得共同成长的幸福和情感体验。所以我又想明白了一件事: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老师都要一直动脑筋,不断地找策略,找突破口。要善思、善听、善说,要带着思考去研究。

2.“新基础”课堂需要倾听

《祖父的园子》课的开始我潜意识给予学生一些开放的空间和时间,用了一个开放性的导入:读题后,你有什么想问的?请勇敢提出来。这个开放式的大语境和话题,和学生一起梳理课文知识结构、了解作者生平、课文遣词造句和表达的感情、课内内容的理解和课外知识的延伸,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之后的课堂推进,我放慢了脚步,留心倾听,果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中愉快地结束了40分钟的课。原来在课堂上要倾听的不仅是学生,老师更该倾听,老师要倾听的不是一个“正确答案”,听不再是为了找你需要的声音,而是要倾听孩子们说话的缘由,接纳、欣赏孩子们的每一个观点,甚至去理解他们尚未完全表达的话。

3.“新基础”课堂需要日常研究

我们都知道“新基础教育”课堂改革是全体全面的转型,这不是通过一、二节研讨课的研究就有感悟和体验的,单单一骨干、一个学科,一个科组的转型是远远不够的,骨干教师带头上课研究,敢于“试水”直面新基础,积累改革的经验,由一个骨干带动一个科组,由一个科组带动一群老师,组织多种交流学习活动,必须动员每一位老师由被动改革到主动改革的转型,总之我们坚持、坚定地以“新基础教育”理念引领我们的“乐雅课堂”,不断实践,以实践推进课堂改革,我们的课堂在改变,我们在探索研究日渐升温。我们深知实践新基础教育的变革是一次艰难的跋涉之旅,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我们有研究和探索的精神,需要我们团队合作,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反思,自我更新,迎难而上!

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基础师生改革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瞧,那些改革推手
“五抓五促”夯基础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