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园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2021-01-08聂丽娜
聂丽娜
摘 要:幼儿园是幼儿基础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对外界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幼儿的能力和品德需要在这一阶段逐渐形成。幼儿的德育在幼儿的一生发展中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幼儿园一定要为幼儿打好基础,让幼儿能够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够去正确看待世界,在整个发展的过程当中,形成更优秀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幼儿园 德育工作 途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3.057
教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要运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因材施教,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能力进行最适合妥帖的教学。幼儿的年龄较小,幼儿各方面能力也发展得不完全,所以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就不能用一般的方法,而应该区别于高年龄层次的学生,给幼儿提供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这样他们才可以在初次接触德育内容的时候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体验。
一、幼儿园德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
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培养环境,因为在幼儿进入学校之前,会受到家庭教育方面和德育方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一定要去关注幼儿的家庭情况,全面、多方位去了解幼儿各方面的情况,这样才能够进行针对化教学,了解到幼儿的品德发展情况以及其背后家庭给幼儿造成的影响,这样教师才能够在了解幼儿家庭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德育,而且了解了家庭也可以更好地去协调家校教育,掌握德育的方法。
2.幼儿的兴趣培养
如果幼儿缺乏学习的兴趣,很难在学习时有愉悦的体验,也很难将知识真正内化。如果幼儿只是死板地对德育知识进行学习,那么幼儿就很难将这些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和规则,所以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让幼儿能够对道德产生一种想要主动认识的心理,这样幼儿才可以在自己的兴趣驱动下去学习相关的德育知识,教师才能够在推动德育的教学进程时更顺利,所以兴趣培养是幼儿教育中的关键部分。
3.幼儿的接受水平
幼儿阶段最重要的特点是对于外界的一些道德是非没有自己明确的判断,因为幼儿没有道德标准,所以就不能做出良好的判断,那么,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让幼儿能够养成多样化、多角度且正能量看待问题的习惯,这才更有利于幼儿德育的培养。所以教师一定要去考慮到幼儿的接受水平,要认识到幼儿的接受层次,在幼儿的接受能力基础之上进行教育,这样才更符合幼儿的发展。
二、幼儿园进行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1.了解家庭家校合作,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进行德育,不仅要去了解幼儿的一些基本情况,还应该去了解幼儿的家庭以及一切其他方面的细节,只有这样深入了解幼儿,才能够多方面考虑幼儿的情况,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德育,了解了幼儿的家庭情况,实现家庭和学校的合作,而且家长协助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也会更加顺畅,在整个过程中,家长也会受到影响,也会吸收到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这样家长也会给幼儿提供一个正面影响。
例如,教师在进行德育之前,就需要到家庭当中去探寻幼儿的家庭情况,只有亲身考察才可以更准确地去了解幼儿家庭情况,在了解幼儿家庭情况的基础之上,与幼儿的家长达成一个良好的协作,让幼儿的家长也去协助德育工作,而且教师也可以经常组织家校班会,开展家长与教师的互动与合作,能够通过每一次班会让幼儿的家长将自己平时管理幼儿的疑问进行表达,在表达之后,教师可以给家长提出引导和意见,让家长可以了解到自己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能够给家长一个改进的方向,让家长在进行德育时更有方法。家长有了方法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去推动幼儿的成长,才能够让幼儿在家庭当中也受到积极的影响。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德育的发展与素质的提高。所以家校教育说明对幼儿的德育不是教师和学校单方面的责任,而是家校共同的责任,家长给幼儿的影响往往是最深刻,最基础的,所以需要去打好基础,学习一些正规的方法和途径。
2.开展课上德育探究
幼儿对一切事物的判断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阶段会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但是教师要引导幼儿去关注他人的情绪和外界的环境,能够让幼儿逐渐了解到在社会和生活中需要怎样去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需要怎样去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所以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德育探究,在课上能够给幼儿提供一个事例,让幼儿通过这个事例去进行一个分析和了解,从而去总结正确的观点,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例如,教师可以将平时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事件作为探讨的主题,让幼儿通过这个事件去分享自己的做法和观点,这样教师也能够在幼儿分享观点时对幼儿的思想有一个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孔融让梨这件事情,让幼儿发表观点,让幼儿去联想自己在遇到涉及分享的事情的时候,自己会如何去做。有些幼儿可能会选择和孔融一样的做法,但有些幼儿也会选择将大的水果留给自己,小的水果留给家长或者其他的兄弟姐妹,那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去让幼儿体会到孔融让梨这件事的背后的深刻意义,让幼儿能够了解孔融做法的价值。如果幼儿只是对这件事情有一个浅层的认识,那么,他们会以自己为中心去判断,如果对这件事情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幼儿就会知道正确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有利于幼儿成长,也会影响幼儿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幼儿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就会理解分享和礼让的意义,那么就会将这些品质内化,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做法。
3.组织丰富有益的德育实践活动
幼儿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会对知识进行理解,而且幼儿也会在自己脑海中将这些知识进行内化和吸收,这是幼儿习得和领会的阶段,那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的就是能够让幼儿将自己内化的知识进行提取和运用,并且是要有意义地提取和应用。所以教师就需要带领幼儿进行一些有益的实践活动,用这些实践活动将知识进行内化和吸收,也让幼儿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学习完道德的相关课程时,教师教给了幼儿一些关于礼貌或者诚信的知识,那么教师就可以在进行道德课程的时候带领幼儿到户外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事的时候,可以将礼貌和诚信的道德知识进行运用,让幼儿能够礼貌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交往。在教给幼儿一些关于善良的品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去进行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到一些养老院或是孤儿院,给那些孤独的人一些温暖,这样幼儿就能够在送温暖的过程中,自己也感受到满满的温暖,就会将自己的这份善意保留下来,推动幼儿的成长和学习。
4.开展角色扮演
在让幼儿学习相关德育知识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去体验在某一个情境之中某些人的做法以及正确的做法和错误的做法带来的影响和危害,这样也能够让幼儿更设身处地去思考和感受,从而也能够将知识更深入地进行吸收。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为幼儿创设角色扮演的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去学习德育知识,让幼儿在情境中去发展。
例如,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某一个主题给幼儿开展一个角色扮演的情境,让幼儿在这个情境当中去体会这个主题真正的用意,比如教师这节课要给幼儿讲授知识就是善良,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搜寻上一个情境,这个情境中既包含善良的因素,也包含不善良的因素,可以让幼儿分别去扮演故事和事件当中的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去了解这个角色的内心,也去了解这个角色对这件事情所造成的影响,那么,在扮演之后,教师也可以让幼儿坐下来进行总结,这样既会将知识以一种有趣的方式传递给幼儿,又能够让幼儿坐在一起进行总结,从而将这个善意留存在幼儿的内心当中。
道德品质的培养不仅需要知识讲解,还需要实践,幼儿在接受知识之时,只是将这些知识进行了解。但是在实践中,幼儿就能够将这些知识进行运用,在运用之后,幼儿就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重幼儿的实践锻炼,让幼儿将知识内化与吸收。
参考文献:
[1] 苗晓琴《幼儿园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研》,《吉林教育》2017年第37期。
[2] 杨恒茂《关于当前幼儿园德育教学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第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