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初探
2021-01-08叶青丽
叶青丽
摘 要:随着我国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课程改革也日渐深入。新课改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渗透道德教育。从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视角进行切入,可以发现很少有教师能够进行德育渗透。因此,基于高中历史教学探讨德育渗透的路径,一方面能够满足新课改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历史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德育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3.048
新课改理念强调课堂教学需明确学生的主导地位,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开展教学活动。而且要在学科教学之中渗透国家的战略方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将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予以融合。尤其像历史这样的学科,是构建学生家国情怀和政治素养的重要切入点,作为历史教师,更要帮助学生在高中阶段不断完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重视程度不足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历史的教学需要涵盖以下三方面的目标和内容:一是知识与技能,这也是目前我国大多数教师都高度重视的环节;二是过程与方法,这部分内容虽受到部分教师重视,但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在过程方法的教学之上仍然相对乏力;三是情感与价值观,这也是我国高中历史教师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因此在考试中很难对这一环节予以呈现,在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无暇兼顾道德教育。
本质上说,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能离开道德价值情感的教学,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都是唯成绩论,尤其是高中阶段,教师更不愿把时间浪费到德育教学之中。这是由于教师对德育渗透缺乏全面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忽视了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课本中的德育素材不充分
从目前的高中教材内容来看,关于德育方面的素材也相对较少,没有与课本知识形成密切的关联。而且从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来看,基本也是围绕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而展开。在考试之中,很少有涉及历史与个人道德价值观念关联性的题目。可见目前高中课本中德育素材的不足,也是阻碍教师全面开展德育渗透的重要因素之一。
3.课本外德育资源的挖掘力度不足
历史是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军事的总体呈现,所以历史学科所覆盖的内容也是相当全面的,与道德价值的联系也非常密切。然而以我国的教育机制来看,课本是学科知识内容的精炼,所以教师也习惯了局限于课本知识开展教学活动。像历史这样的文科类学科更是如此,很少有教师能够依托于课本知识,对课外的资源进行挖掘。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
1.加强对德育渗透的重视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在教育事业中的投入不断加大,人们的平均素质确实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在情感、人格和道德方面的教学,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以高中历史课程为例,新课改已经明确提出了需要加强德育渗透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首先需要结合学科对德育渗透的目标进行探索,理解德育渗透的内涵,即依托历史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启迪,强化学生的精神感悟和体验。
教师只有形成德育渗透的意识,才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教学也是探究的过程,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想要获得更好的德育效果,那么首先要认同它,理解它。以我国目前的高中教学现状而言,对于德育渗透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师加深对德育渗透的理解,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时刻牢记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设立阶段性的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而且也要为学生普及德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拥有主动构建情感价值观的意愿。
2.探寻教材和德育的结合点,加强对课本知识的利用
虽然目前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德育素材并不多,但是教师开展德育渗透工作,却不能完全脱离教材。一方面,从我国的教育机制来看,高考仍是学生进入更高学府的主要方式,而教材又是高考内容的精华,若是教师完全脱离教材开展德育,则会无法保证学生的高考成绩,那么也就意味着学生难以进入到更高的学府,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与我国的教育体制不符;另一方面,教材中的内容也是历史的精华,而历史本来就是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军事的整体呈现,所以与德育内容也是息息相关的,历史学科是德育教学不可忽视的载体,因此摆脱历史教材开展德育教学,那么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的教学资源,历史的学科优势不可替代。
基于上述这些原因,高中历史教师开展德育教学,最为科学、高效的方式就是探寻历史教材与德育的连接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的课本知识,明确一个情感价值观教育的主题。比如在讲授《戊戌变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课程主题,让学生感受到晚清政府的摇摇欲坠,从而将学生代入到历史之中,深思“如果我在晚晴时代,我能为华夏民族做些什么”的问题。基于教材内容,让学生从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思索自我价值,这样学生就可以对个人道德和爱国情感进行全面反思。
3.深入挖掘課本之外的史料资源
高中历史教师需要进一步丰富德育素材,比如历史古都和名胜古迹,都是非常好的课外教育资源,如西安、洛阳和南京等古都,都是华夏文明的标志。这些历史资源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在国外文化入侵日益严重的时代背景之下,作为历史教师,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依托本国的史料资源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加强爱国教育。同时,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在文化自信的同时,也不能夜郎自大,要将实事求是的观念和思想传递给学生。比如,依托近代屈辱史,通过晚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马关条款》等诸多不平等条约,给学生以警示,作为中国新一代的青年,必须要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教师可以将历史与今天中国的时政进行结合,将历史概念生活化、形象化,完善学生的历史观,从而举一反三,在成绩提高的同时,也可以实现情感道德层面的升华。
4.应用情境体验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强,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教学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过去的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导,而新时代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性,教师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对应的历史场景,依托新型的信息技术设备展开教学,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构建历史逻辑,设计情感导图,对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进行梳理。
5.增加提问,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
获取一些基础的常识和事件信息,并非是历史课程设置的初衷。中国有一句俗语:读史使人明鉴。意思是通过阅读历史,从历史事件之中获取人生的经验和教训,人也就会更快的成长。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生而言,在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阶段,更需要充分挖掘历史元素,让学生形成爱思考、爱探索的好习惯。作为高中的历史教师,更要懂得循循善诱,不能将知识塞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引导渗透的方式,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比如抛出问题:分别从个人和国家发展两个层面,讨论从鸦片战争中得到的启示。通过提问式的教学,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实现情感和道德层面的反思。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仍然局限于课本知识中,这也导致学生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完成课程任务。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在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也要求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更要依托于课本内外的素材和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健全学生的情感道德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完善学生的历史观,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初衷和核心目標。
参考文献:
[1] 陈士志《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析》,《才智》2018年第24期。
[2] 刘波《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究》,《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S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