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21-01-08蒋梦琪
摘 要: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基本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个体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内在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是情感的引导者,也是情感的体验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将情感理念应用到语文教学中,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核心专业素养,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情感教学 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3.044
情感是艺术的生命。美国著名情感心理学家汤姆金曾经说过,情感是社会个体投入到工作、学习与生活中的驱动力。由此,将情感理念融合到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因此,全面探究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实际意义。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采用合理方式处理情感与认知两者间的关系,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情感因素及情感类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教学目标。同时情感教育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个性化特征,促进学生自身能力及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二、情感教育对于职业教育语文课堂的推动性意义
1.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健全学生人格与心灵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学校将素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范畴中,不过由于教学环境及教学任务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相对较少,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不高,不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基于此,应在语文教学中,加大情感教育,对现有教学模式及理念进行革新优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需对教学任务实行合理划分,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健全学生的人格和心灵。
2.激发情感共鸣,拉近师生情感距离
针对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出于自我保护心理,其往往不愿意主动与他人倾诉,更不会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而凭借其自身的能力又无法摆脱眼前的困境,久而久之,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包裹下,极易采取极端行为。
对此,职业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情感教学方式,促进师生的沟通交流,不断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语文课本中通常包含很多用于情感交流的段落,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赏析文章,再将文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經验,表达个人观点,由此,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与心理变化。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萌发文学热情
在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中,语文课堂是枯燥乏味的,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增强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将情感理念融合到语文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连贯性与流畅性。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情境,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改进职业教育质量。高效利用情感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三、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
1.职业教育学生语文基础薄弱
部分职业教育学生并不喜欢学习,这些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动力,浑浑噩噩,不思进取。部分职业教育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在经历中考失利后,始终未能摆脱困境。此外,职业教育学生的心智发育不够成熟,自我约束能力与调控能力较差,畏惧失败,害怕挫折,无法挖掘自身的优势,甚至自我否定,缺乏自信。
2.传统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
尽管国家始终强调素质教育,但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往往更加重视升学率,将学生成绩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和薪资待遇挂钩。在利益的驱使下,教师将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由此,多数教师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情感教育缺失。
四、将情感教学融入语文教学中的前提条件
对职业教育学生来说,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其学习兴趣,健全人格,加深情感认知,成为语文教师致力探究的重要课题。职业教育院校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当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突破教材限制,丰富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集中在教材中。但是,现有的语文教材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语文教师要适当调整教材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材内容的转变还涉及教学顺序的调整。例如,部分单元会将文言文和古诗词放在一起。因为职业教育学生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无法正确解析文章,久而久之,对古文会产生厌倦情绪,丧失语文学习兴趣。对此,教师要打乱既定顺序,将古文与现代文穿插讲解,一方面,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教学方法
采取比较阅读与快速阅读等多元化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以巩固学生的阅读技能,又能够增强学生的解析能力与鉴赏能力,增强整体教学效果。
针对理解难度较大的诗词歌赋,可以采用示范朗读,模仿朗读与分组竞赛等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涵,增强满足感与成就感,进而建立自信心,加强语文学习兴趣。
五、将情感教育融儒语文教学中的路径
1.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情感中心,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关心和爱护,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让学生既把教师当作人生的导师,又把教师看作亲密朋友,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彻底优化教学水平,保障素质教育落实效果。
2.激发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中,要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教师需采取合理的引导方式,以情传情,循序渐进地感染学生。
为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投放饱满的情怀,体验每一个环节的情绪,总结每一个环节的感悟,给予学生春天般的温暖,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交流,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情况,采取一系列合理的情绪调动方法,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情感教学效果。
3.深度挖掘教材情感因素
语文教学就是通过阅读课文,剖析作者的心理变化,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渲染情感,丰富内心世界,优化学生的核心专业素养,最终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多数职业教育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对事物的情感认知水平不足。对此,语文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情感要素,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情感交流,达到情通理达的目的。
4.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入情感教育
社会个体为了延续生命,寻求发展,必须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并不断尝试创造环境、改变环境。由此可知,学生必须主动思考、感悟与赏析。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通过音乐渲染、以理激情、语言激情等方法,感染學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进入情境,加强情感教育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反复欣赏,入其境、悟其情。针对那些人物形象特立独行、故事情节百转千回的语段,让学生反复揣摩、推敲与赏析。与此同时,整个教学过程要遵循民主、公正、平等、和谐的基本原则,师生共同参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情感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过渡到主动参与,加强素质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落实效果。
综上所述,培育情感是产生兴趣的内核,而兴趣是强化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为此,有必要将情感理念融合到教学工作中。在语文教学中,高效应用情感教学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丰富内心世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也是新课改的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 贾铁梅《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7年第8期。
[2] 张俊芳《论情感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祖国》2017年第13期。
[3] 王海霞《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之我见》,《好家长》2017年第34期。
[4] 王楠《优秀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分析》,《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33期。
[5] 马正虎《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38期。
(蒋梦琪,1991年生,女,山东邹城人,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