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结合作者背景分析文章主旨的策略研究
2021-01-08孙晶晶
孙晶晶
摘 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文章中心思想教学是一个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解读一篇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有很多种,联系作者身世背景进行解读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因此,本文针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结合作者背景分析这篇文章思想这一方法进行探究,解读作者背景与文章主旨思想之间的关联性并提出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对文章作者的背景分析解读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思想 作者背景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3.041
一、作者背景与文章主旨思想的关联性分析
作者的背景与文章思想之间是有着关联性的,这种关联性主要表现为作者背景与文章主旨的一致性以及作者背景与文章主旨的差异性这两个方面。
1.作者背景与文章主旨的一致性
作者背景与文章主旨具有一致性,主要说的是作者个人的人生起伏和文章主旨思想色调的冷暖具有一定的关联。身处于困境中作者所写出的文章,其中心思想会表现出一定的冷色调,身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作者所写的文章,其中心思想会表现出强烈的暖色调。具体的对应方式主要体现为作者个人境遇与文章中一些非常关键的字眼之间的对应。例如《观沧海》这首诗中出现的“澹澹、竦峙、洪波、星汉灿烂”的字句描绘了一幅磅礴的画面,所以整首诗的中心思想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作者曹操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刚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距离自己一统天下的目标又近了一步,所以整首诗的主旨思想也呈现出了积极的特征。在这种积极的背景下,整首诗的主旨思想也呈现出了积极的特征。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同样也是符合这一特征的,阅读整篇文章,我们可以得到包括但不限于“凄、寒、悄怆”等字词在内的反映冷色调的语言,通过这些语言,我们也可以分析出整篇文章的主旨思想是一种消极的冷色调。柳宗元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因为朝廷变法波及自己,最终被贬官,仕途不顺,所以整篇文章就有着非常明显的消极情绪。以上这三个案例都充分说明了作者境遇和整篇文言文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性表现为作者个人境遇的浮沉和整篇文章主旨思想的冷暖具有一致性。
2.作者背景与文章主旨的差异性
背景与文章主旨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一篇文章以作者遭遇的各种不幸事件为背景,但是在这种冷色调的背景下,文章的中心思想却传达出了一种暖色调。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只有抓住了某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的矛盾,我们才能对整个事物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按照这种科学的逻辑方式解读文章创作背景和中心思想表现出的差异,我们便能得到以下观点:背景和中心思想的差异并不是说这两个方面是背道而驰的,相反,要充分认识到这二者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我们才能对整篇文章的主旨思想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例如《醉翁亭记》这篇文章反映的与民同乐这一中心思想,是一种积极的感情色彩。但是作者欧阳修在写这篇文章时也是因为仕途不顺,遭遇贬谪。结合作者个人境遇不顺的背景以及文章反映出的积极色彩,我们可以得出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本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因此,在某些状况下,作者个人境遇与文章主旨思想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充分把握这种差异性对文章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无疑是从另一个角度深化对文章主旨思想的认知。
二、作者背景分析在文章思想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明确作者背景,奠定分析基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明确作者的基本背景,从而奠定对整篇文章中心思想的基调分析。考虑到文章中心思想与作者个人背景之间的联系性表现为两种形式,所以这一部分的教学工作也要分成两个步骤:
第一,正向判断。所谓正向判断就是指教师要求学生解读文章作者的基本背景,然后初步假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个人的背景是一致的,在这一假设的引导下在文章细节中寻找关键字句,从而获得关于文章主旨思想的确切认识。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下注释的相关内容,明确这篇文章是作者柳宗元在遭到贬黜后所创作的,由于个人的事业处于低谷期,所以学生初步假设这篇文章反映的中心思想是带有消极色彩的,并结合个人经验判断这篇文章传递出的是一种忧郁和愁苦的情绪。在这一假设确定之后,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的细节内容,尤其是要求学生圈点出那些形容词词性的文字和句子,因为形容词词性所表现的感情色彩是最为直观的,通过这些词汇能够初步判定整篇文章的情境,进而对中心思想形成全面认识。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找到了“寂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这几处表达,与学生之前作出的假设形成了一致,所以学生可以判断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中一定包含了作者因为贬官而感到忧愁和苦闷的部分。
第二,反向判断。所谓反向判断是相对于正向判断而言的,主要是要求学生根据作者背景确定文章中心思想后,对此保持怀疑态度,并通过仔细阅读文章的方式尝试推翻自己定下的结论。例如在《醉翁亭记》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据欧阳修遭到贬谪这一背景,假设这篇文章反映的是作者因仕途不顺而感到压抑和愁苦的中心思想。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運用反向论证的方法,结合文章的具体细节尝试推翻这一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找出了“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些带有感情色彩表达的语句,这些语句反映的是一种积极的暖色调,与当初作出的假设相冲突。所以,学生可以判定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只有充分认识并结合作者背景和文章内容之间的这种差异性才能形成对这篇文章主旨的全面认识。经过这一系列的逻辑梳理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出了“欧阳修虽然仕途不顺,但是乐观向上,坚持与民同乐”这一中心思想。因此,反向判断也是学生根据作者背景推断文章主旨思想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悉心指导学生掌握的一种方法。
2.作者背景结合文章细节,准确推断主旨思想
根据作者背景确定文章中心思想的感情基调是一种比较优良的分析方法,但是这需要一个前提:作品创作的背景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之间要在感情基调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或比较明显的反差。例如文章创作的背景具有非常明显的冷色调,那么在分析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可以出现冷色调的感情色彩词汇,我们可以据此开展正向判断分析。也可以出现集中反映暖色调的感情色彩词汇,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和背景之间的反差进行反向判断。但是如果在一篇文章中既出现了冷色调的感情色彩,也出现了暖色调的感情色彩,那么上述分析方法的应用便受到限制了。
我们不妨结合《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进行分析:首先,这篇文章创作于范仲淹被贬的背景下,冷色调的创作背景可以确定。其次,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渲染了冷色调的画面,若根据之前的判断方法进行分析,中心思想可以初步设置为“范仲淹仕途不顺,心中苦闷,压抑”,但是在第四自然段又渲染了暖色调的画面,若根据之前的判断方法进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可以初步解读为“范仲淹虽然被贬,但是乐观向上。”这两种对于中心思想的解读发生了冲突,甚至是对立。其实,这篇文章真正的中心思想是“忧国忧民”。客观地说,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怀,但是当这种情怀思想具体到作者个人身上,我们很难判断出他提出这种思想的时候究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还是一种消极的状态。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充分了解文章背景的前提下,对文章的细节进行解读,将细节解读作为判断中心思想的主要依据,把作者背景这一部分内容当作一个补充,结合对第五自然段的分析,学生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关键表达,最终得出“范仲淹因仕途不顺遭到贬黜,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这一思想感情。
在文言文教学中,关于文章中心思想的分析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而文章中心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与作者个人的身世背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解读二者之间的联系,并基于这种联系落实更加具体和详尽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文言文中心思想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 虞志《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文言文阅读教学思想指导意义初探》,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2] 宁玉红《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策略探讨》,《家长》201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