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本理念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2021-01-08回凤羽
回凤羽
摘 要:现阶段,在初中语文日常教学中,为了对现有学生进行培养,需要重点注意生本理念。此项理念有利于学生对于初中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能形成情感层面上的激发,提高堂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求。为此本文从生本理念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初中语文课堂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生本理念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3.034
生本理念可以简单理解为以学生为主,将学生放置在重要的位置上,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工作的理念。为了做好服务学生的工作,生本理念倡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这也是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注意的事情。对此,本文探讨了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明确文章分类,找到教学切入点
文章一般可以分为叙事文章、抒情文章、写景文章、议论文章等。由于文章类型不同,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文章的类型,然后才能够根据文章类型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设计。通过明确文章的分类找到教学过程中的切入点,让学生根据文章的类型进行学习和领悟,体会文中作者的写作感情,将学生带入到文章情境中。
例如在进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就要明确这篇文章是属于叙事文章、写景文章还是抒情文章,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开展教学。然后引导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进行教学设计和优化调整。
例如,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春望》这首古诗具有代表性,它的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作者杜甫讲述了在安史之乱时期,人们因为战争离开家乡,只有通过家书报平安。教师在讲述这首古诗的同时,可以进行纵向对比,杜甫的《石壕吏》以及《垂老别》都是描写人们在乱世之中,无家可归,受到的各种压迫的凄惨景象,将这三首古诗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可以选择查找资料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这三首诗歌中描写手法与叙述手法中存在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再者可以选择其他诗歌文体进行横向对比,王昌龄的《从军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将这些诗歌与课本中的诗歌进行分析,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出古诗中题材角度、格式角度以及思想角度中存在的差异,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了解,加深对古诗内容的印象。
二、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提升教学质量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来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学习文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在进行文章阅读教学情境中,让学生以饱满的情感、有技巧性的阅读感知文章中的精华部分,加强对文章情感的领悟和解读。以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文中的内涵和意境,这样就能够成功营造一种学生与文章内容相互融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朱自清《背影》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以真挚、饱满、深情的语调讲授一些关于作者和文章写作的相关背景,让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和文章写作的背景融入文章中;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怀着对于自己父亲的感情认真阅读文章,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中父子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把自己融入文章的情感意境中,以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文章中的父子深情。通过阅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父亲”的爱和不舍,并且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时的心境,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对课文内容和课文中心思想的认识,通过领悟和体验,提升教师教学的质量。
三、品读文中精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每一个作者由于生活环境、接触的事物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写作风格,语言运用、文字表达特点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有的作者文风细腻、有的作者奔放热情、有的作者深沉内敛、有的作者明快清新。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能够做到语言精练自然、亲切质朴,使阅读者能够感觉轻松自然、生动明快。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中的精华内容和语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文章中精华语句的借鉴和学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产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社戏》这篇课文时,该篇课文属于短篇小说,是作者鲁迅在1922年进行创作。文章以作者的视角进行描写,教师可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问题,为學生设计讨论内容:“文章中的描写视角是什么?”或者是“文章中描写了几次看戏的经历,每次看戏都有什么特点”等。通过讨论可以知道,作者的内心情感较为丰富,字里行间,凸显的是农家少年的淳朴、热情、善良以及无私等。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可以结合鲁迅其他风格的作品,如散文诗集中的《野草》,散文集中的《朝花夕拾》,将这三种风格不同的作品放在一起分析,纵向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写作风格。再者可以向学生展示其他的作家对于看戏过程的描写,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横向对比,从而加深对于“社戏”这个主题的理解。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文章教学内容
在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文字和细腻的情感,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文章的特点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开展文章教学。这种方式能够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以多元化的形式进行文章学习,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通过多媒体学习文章,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当中的图片、视频、音频、原声朗读、范文诵读等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印象,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使得枯燥、单一的文章变得生动、丰富,加深学生对文章课文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针对《三峡》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为了吸引学生,语文教师在充分讨论课文之后,借助互联网技术,查找与三峡有关的新闻内容和图片视频。将查找的视频和图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找出视频中较为重要的信息,带着视频中的重要信息去讨论课文,将课文与视频之间进行充分对比,通过各种视角迅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课文,提高讨论能力。
五、拓展文章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文章,还要求学生能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不是约束学生内心情感的羁绊,而是应该利用文章为学生提供创造、拓展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来提升自己的格局和眼界,从而能够超越文章本身,实现学生内心情感的升华。
例如以《背影》来说,文章的写作手法很独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特点写一写自己对于这种情感的感受和理解。
在进行《我为什么而生活》这类外国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文章题目为话题,探讨“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可以运用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文章写作。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思考,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认识,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和思想认知变化。教师通过这种拓展性的文章教学方式,能够不同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是学生与情感、作者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碰撞和心灵融合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就要进行“有滋有味”的教学,通过明确文章分类,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提升教学质量;品读文中精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文章教学内容;拓展文章内容,给予学生一个宽松、自由、多元化的学习空间,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能力、文字驾驭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声豪《试论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天津教育》2021年第3期。
[2] 马礼元《浅谈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考》,《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35期。
[3] 徐颖彬《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考》,《基础教育论坛》2020年第22期。
[4] 于从飞《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考》,《天津教育》2020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