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化意象 感受诗人情怀
2021-01-08李莉娜
李莉娜
摘 要:开展小学古诗词文化意象课堂教学要在课前充分进行自学活动,要在课中全面讲解相关的古诗词意象文化内容,要在课后进行诗词文化内容的丰富教育引领;小学古诗词文化意象教学体系的建构要先全面收集资料,结合古诗词进行阅读的拓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鉴赏能力,进而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小学 古诗词 文化意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3.024
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要明白中华古诗词的文化魅力,开展古诗词意象文化的教学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怀,体会古诗词简短有力的余韵,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一、小学古诗词文化意象教学现状
1.教师忽视文化意象的内容
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讲解古诗词,但主要是要求学生熟读、背诵、讲解诗词含义、进行主题分析等。对于古诗词之中出现的意象讲解的很少,甚至有些教师直接忽视了这点,让学生只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析诗词含义,没有考虑到具体的意象特征。这样的教学之后,很多小学生看到新的古诗词还是要等着教师讲解,否则自己无法体会诗词的内涵。
2.文化意象的讲解过于单一
小学语文古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师应该善于从古诗词角度入手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让学生熟知我国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在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虽然进行了文化意象内容的讲解,但是意象的讲解主要就是针对单首古诗进行,对于古诗意象的文学理论内容缺少讲解。
3.文化意象教学没有体系化
在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大幅增加,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本应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及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习古诗词的内在感悟,从而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构建“诗意—情感—美”相融合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但在现实的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的文化意象教学没有形成体系,古诗词教学被单纯地归类到了课文教学的范畴之中,没有进行诗词文化内容的归结与探索。
二、全面铺垫,感知诗情画意
1.课前——充分自学
小学古诗词文化意象课堂教学的开展要在课前充分进行自学活动。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的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案,请同学们在分析诗词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结合诗词之中出现的意象进行资料安排。《江南春》中的“烟雨”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烟雨是指如烟似雾的细雨。在中国古诗词之中,烟雨并不局限在其字面意思,而是以朦胧迷离之景,传达深邃幽美之意境;以缠绵幽深之姿,寄托寂寞愁苦之情绪;以灵动飘逸之态,表达豁达超脱之情感。然后,教师可以针对“烟雨”的意象来整理相关的古诗词语句内容,让学生课前了解情况,并结合导学案,背诵这些带有烟雨的古诗词的名句。总之,古诗词的意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学智慧,通过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意象内容的教学,可以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凝聚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2.课中——全面讲解
小学古诗词文化意象课堂教学的开展要在课中全面讲解相关的古诗词意象文化内容。课堂上,教师要对这些意象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例如,《江南春》中的“烟雨”,要告诉学生“多少楼台烟雨中”不是真的在烟雨朦胧之中,烟雨是历史的烟雨,感受超脱的体验。在这样的讲解下,学生在原有的预习基础上就会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意象所代表的含义,提升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总结出“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
3.课后——单项拓展
小学古诗词文化意象课堂教学的开展要在课后进行诗词文化的拓展。教师要在课后布置更多的古诗词意象内容,让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例如,《江南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一句中,数字“四百八十”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数字,是展示寺庙之多。在古诗词之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教师可以请同学们在课后进行查阅,找到相关的诗词案例,一方面提升诗词的积累,一方面巩固所学,提升资料的查阅能力。
三、建构文化意象的绝美课堂
1.全面收集资料
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全面化和国际化,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古诗词教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小学古诗词文化意象教学体系的建构要先进行资料收集,教师要查阅更多的网络资料,古诗词文献资料,确保资料更为准确、详细。如:在教学《迢迢牵牛星》的过程中,教师针对“素手”“机杼”的古文意思,以及其展现出来的古代妇女意象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资料展示。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当中选取的古诗词大部分都是朗朗上口的经典诗词,这些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意象、内容等都有很多相关资料,教师要积极探索,实现多元化的资源拓展。通过有效的古诗词课外资料整理和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认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另外,教师在教學中要讲究教学艺术,尤其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留白艺术,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思考空间下,去主动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一方面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教学效果。
2.古诗词阅读拓展
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中提出,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小学古诗词意象教学体系的建构要结合古诗词进行阅读拓展,教师要在古诗词意象教学之后进行相应的阅读训练,通过阅读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中的《江南春》之后,教师设计了阅读鉴赏的习题内容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意象理解基础,分析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很多同学结合古诗词之中“柳树”的意象,体会到了古诗词之中很多时候都会借助柳树的谐音“留”展现自己的思念感情,进而体会出了刘禹锡其实是写出了“在离别之际,泪湿。”的基本情况。同时,学生也会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体会到“春去也”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之中有很多关于“惜春”的情怀,这首诗就也是惜春的内容,通过拟人手法,抒写了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伤春之情,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小学古诗词文化意象教学体系的建构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借助综合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首先,教师要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例如“飞花令”就是一种特别有趣的形式,教师可以从古诗词意象的角度来设计飞花令的内容,诸如“柳树”“芭蕉”“梧桐”“竹子”“月”“舟”“春”等内容都可以。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要有多项目的内容,不要局限在单项目上。例如,上面进行了“飞花令”活动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绘画活动,让古诗词配合上学生喜欢的画面情境,可以选择钢笔画、蜡笔画、素描、水彩画等形式,希望能够用诗画结合的形式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古代诗词言简意丰,具有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的特点,古诗处处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相融境界,这种意境在小学语文教材之中尤为明显,教师要重视利用这种意境特征,设置综合学习活动。
总之,小学古诗词文化意象课堂教学的开展要在课前充分进行自学活动,要在课中全面讲解相关的古诗词意象文化内容,要在课后进行单项目的诗词文化内容拓展;小学古诗词文化意象教学体系的建构要先全面收集资料,要结合古诗词进行阅读拓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鉴赏能力,进而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吴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7年第13期。
[2] 邱姣娇、王宗海《小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