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路径研究
2021-01-08闫宇思
闫宇思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出现了无数的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开展国学教育,使语文知识与传统国学文化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更能够传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度不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形式单一等困境。因此,为了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本文主要探讨了语文课程注重传统文化开发利用、语文课堂开展传统文化精神教育、语文教学结合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等融合路径,帮助小学生认识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中华传统文化 融合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3.019
新《课标》中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列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与核心方向。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展国学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语文知识的结合是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举措。目前,在我国新课改的实施与要求下,虽然诸多小学已经开展了国学教育,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知识联系起来,但是从教学效果上来看,仍然有待提高。因此,本文从国学视角出发,进一步提出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方法,从而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提供参考。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形成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其本质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文化思想、文学素养,因此,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融入,是发挥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根本要求。小学语文教育中,通过开展国学教育,一方面能够使小学生认识到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使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文化价值观。另一方面,有利于将语文知识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爱上语文、爱上国学、爱上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民族自信心。
2.有利于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栋梁,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接班人,小学语文课程依托于国学教育,推动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文学素养,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文学经典与文化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开展国学教育,激发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能够从小培养小学生爱国、爱民族、爱家、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从而实现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使每一位小学生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
二、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现状
1.语文教学中缺乏传统文化元素的导入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语文教学中缺乏传统文化元素的导入问题,一方面,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缺少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意识,语文教学大多是单独实施,无法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另一方面,一些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时,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太过生硬,语文课程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度不高。由于该问题的产生,导致小学生不仅无法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更会影响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2.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的国学教育,大多存在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形式单一的困境。一方面,虽然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实施了国学教育,但是实际语文教学中,却缺乏对小学生文学素养、文化思想、文化理念的培养,一味强调学生对国学知识的记忆,小学生无法深刻领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无法认识到国学经典的内涵。另一方面,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习惯采用口头叙述的方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国学知识,语文教育中缺乏有关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整体教育效果不理想。
三、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路径
1.注重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创新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核心在于传统文化元素在语文课程中的合理导入与使用。例如,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每一单元的识字教学时,可以将识字教学与国学经典相联系,通过中国语言文字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在教学生认识新字词的过程中,带领学生领会到中国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故事与魅力,激发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文化自豪感。以识字教学中的“初”字为例,首先,语文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开展前,围绕着“初”字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进行线索与资料查询,收集到《说文》《广雅》等国学经典作资料支撑。其次,将国学经典《说文》《广雅》融入语文识字教学之后,实现传统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教师以讲述“初”字的文化起源为导入方式,在新课开展前为学生讲述“初”字背后的文化故事,即:“初”字最开始的意思,指的是“用剪刀剪裁衣服的起始”,指的是剪裁衣服中的“第一剪”。最后,语文教师以《说文》《广雅》中的文化典故为学生讲述“初”字的文化内涵与原义,从而加深学生对新字词的理解与记忆,并促进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文化进行深入了解。
2.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及网络优势,开展传统文化精神教育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例如,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将古诗词与国学教育进行融合,实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融入。以《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为例,首先,语文教师通过互联网的渠道收集与《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相关的历史故事,并且,对古诗中涉及的地名、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进行提炼,以此来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其次,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相关的视频,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以文化典故、历史讲述、旁征博引的方式,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里的登高望远意境与历史上的人物、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小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将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文化典故与诗词内容结合,并以相关视频呈现,激发小学生的思想情感。最后,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借用一些学习APP,通过指引小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语文教学结合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要尤为注重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育中的使用,通过本土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知识的联系,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以将阅读教学内容与本地的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实现阅读教学的本土化、语文教育的生活化。以《难忘的泼水节》课文阅读为例,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与传统文化元素,挖掘与课文相关联的本土传统文化元素,根据课文中提及的“泼水节”延伸到本土的传统文化节日、民间文化习俗,并让小学生分享、交流、探讨本土的传统文化节日来源、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故事等,从而实现本土传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培养小学生文化精神、人文素養,传承与弘扬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本土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的结合,带领学生开展一次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实践活动,通过文化演出、传统文化主题表演等活动,丰富语文教育环节与内容,增强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体验,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国学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与凝练。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能够更好地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文化精神,并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应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开发利用,通过语文课堂开展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利用语文教学结合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等措施,更好地对小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 孙建龙《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9期。
[2] 侯静雯《2010年至2020年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研究综述》,《语文建设》2021年第6期。
[3] 魏永光《探讨我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新课》2021年第1期。
[4] 张艺虾《优秀传统国学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