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小人,模型“大坑”
2021-01-08赵璞玉
赵璞玉
高达模型写真 图/Gundam Forums
模型,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有四条定义,其中第一条为:“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品,多用于展览或实验。”这条冷冰冰的定义与现实情况并不能完全贴合。因为对很多人而言,“模型”还有另外一种属性,那就是玩具。
很难确切地说是从哪一年开始,玩具圈内开始流行一个词:模玩。这个词与“动漫”有着同样的结构,许多时候也有着同样模糊的含义。你很难说清楚它究竟是“模型与玩具”的统称,还是特指“模型玩具”。无论如何,如今的一些“模型”具有“玩具”属性,是确凿无疑的。
不过,作为玩具的模型,到底是简单的塑料小人,还是令人难以自拔的“大坑”?
高达模型写真。图/ Gunda mForums
Hot Toys的钢铁侠可动人偶
模型玩具的受众往往不是懵懂的儿童,而是心思已不再“单纯”的青少年乃至成年人。
逢年过节,家长会带着小孩走家串户,社交平台上总能看到模玩爱好者担忧:“熊孩子又要来了,我的模型被弄坏怎么办?”而各种模型被拆得七零八落的惨状,也总能引来网友对事主的一片同情之声。
虽然网络上疯传的类似事情未必都是真人真事,但其中确实折射出一个问题:被赋予了玩具属性的模型,并不是单纯用来把玩的。模型玩具的受众往往不是懵懂的儿童,而是心思已不再“单纯”的青少年乃至成年人。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动画、漫画、影视和游戏,并被其中一部分作品深深吸引,进而想要收藏相应作品的周边。这些周边当中有一部分旨在按一定比例重现原作中的人物、用品、机械甚至场景,大致上就是所谓的模型玩具。当然,还有一些模型玩具会基于恐龙化石、古代士兵之类的现实素材开发,但在重现某种事物这一核心上,本质都是一样的。
不同于要将可玩性放在绝对第一位的儿童玩具,模型玩具要兼顾把玩和展示两种需求,甚至可能将展示效果放在更重要的地位。
比如,孩之宝近两年众筹过一款出自《变形金刚》系列的宇宙大帝。这款模型虽然设计优秀、结构扎实,但过于庞大的体积(人形全高将近70厘米)导致其变形过程极其费时费力,购入者基本只能选择一个形态来长期静置。
再如,万代Metal Build产品线下的高达模型,虽然大多拥有出色的可动性,但精细的全涂装导致频繁把玩必然会造成漆面磨损,于是“超强可动”更多地是在为摆出酷炫造型而服务。
如果原作的人气够高,衍生的模型可谓五花八门。以钢铁侠为例:想要轻巧易玩,有孩之宝的3.75英寸可动人偶;想要精致细节,有Hot Toys的1/6比例可动人偶;想要大体积镇宅,有Sideshow的等身雕像;想要自己动手,也有御模道的拼装套件—不同级别的模型,或偏重把玩,或偏重展示,迎合了不同玩家的需求。
在笔者看来,这种把玩与展示的对立统一,正是模型玩具的一部分魅力所在。受限于学业或工作等因素,很多人可能并没有太多时间去把玩自己收藏的模型,但即便只是每天回家向展示柜看上一眼,闲暇时拿出来摆弄一番,也足以让疲惫的身心有所放松。
市面上的各种模型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别:成品和拼装。
顾名思义,成品模型就是制作完成的产品,一切处理工序均已由厂商完成,通常买来即可把玩或展示,最多只需要经过简单的组合;拼装模型则通常是放在包装盒里的许多块板件,需要玩家自己动手将所有零件剪下,逐个拼装在一起,才能呈现出完整的样貌。
热门作品的衍生模型既有成品,也有拼装,甚至每一类下还会有比例、精细度各不相同的多种产品。这在给玩家以丰富选择余地的同时,也很容易让人陷入选择困难。毕竟,成品和拼装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产品的形态,更在于玩家的体验。
笔者个人是独钟于拼装套件的,尤其是万代的“机动战士高达”和“星球大战”两大系列。对笔者而言,一款模型套件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制作过程。比如最近完成的万代1/72比例TIE战斗机(出自电影《星球大战》正传),先是剪钳取件和砂纸打磨注塑口,后是马克笔补色和渍洗液稍做旧化,直到最终将各个零件拼合在一起,这些事情打散在工作之余和周末,前后大约花了两周时间,看似劳心劳力,实则颇为放松心情。
抛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谈,拼装模型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市面上的模型套件,多以无涂装的塑料为基础,细节分色和复杂纹路往往要借助附带的贴纸实现。仅仅是塑料原色搭配贴纸,显然很难达到“完美”和“逼真”。提升模型完成度必须借助喷涂等手段,而这对玩家的动手能力和硬件条件又是极大考验。对于追求逼真质感的玩家而言,拼装套件总令人又爱又恨。
并不是说成品模型就一定毫无缺憾。低端成品的表现效果不见得胜过普通拼装,而高端成品一则必然意味着昂贵的售价,二则也可能伴随着自身的问题。成品毕竟是批量生產的,再严格的品控也无法完全避免瑕疵。买到瑕疵品的玩家有时可以找厂商退换,有时只能自嘲一句“中奖”。在这样的背景下,模玩圈里出现了一群高手,会利用高超的技术对某些成品做重涂、修补甚至改造,使其更接近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效果。
正因为如此,围绕本身就大多是衍生商品的模型玩具,甚至还有一个生机勃勃的衍生产业。剪钳、笔刀、砂纸、手钻、喷漆、画笔……很多工具都有针对模型特别设计的版本,供玩家按需选用。
高达模型零件、制作工具
玩具本身的“不完美”,有时反而会成为模型玩家的乐趣源泉。
模型玩具的另一部分魅力,就在于自己动手的参与感。这种参与感在拼装模型中极为突出,在成品模型中也不无体现。从这层意义上讲,玩具本身的“不完美”,有时反而会成为模型玩家的乐趣源泉。
用大量时间去完善拼装套件也好,花大价钱买尽可能接近完美的成品也罢,模型玩家的终极目标都是还原他们所喜爱的人物、机械、场景等。这种还原不同于乐高类积木玩具的“像素风”,更像是老派的胶片。玩家所能获得的,小则是“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的细致美感,大则是身临其境般的沉浸体验。
而这也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玩模型究竟是不是在逃避现实?
前文模型玩具被“熊孩子”损毁的事例,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问题的缩影。在以年轻人为主的玩家眼里,形形色色的模型是他们珍藏的宝贝,寄托着他们对幻想世界的向往;在诸多不明就里的年长甚至同辈外人眼中,这些模型却与儿童玩具无甚区别,长大了还玩就是在逃避现实,早该将其或是送人,或是丢弃。
“模玩”与“动漫”一样,本来是可以面向全年龄段甚至直接面向成年人的事物,却由于种种刻板印象而时常被简单粗暴地限定于儿童。如此一来,隔阂和误解就产生了。
其实,通常与流行文化挂钩的模型玩具,和基调或许更严肃的军模、车模、船模等一样,可以说都是玩家对某种事物求而不得的替代品。差别只是后者根植于现实世界,而前者常根植于虚构时空。无论如何,在对“真实感”和“代入感”或多或少的追求上,二者是内在一致的。
笔者喜欢在工作之余做拼装,尽管基本上止步于所谓的“素组”,但已经能从中获得足够的乐趣。笔者有一位家庭美满的网友则收藏各种成品可动人偶。在这位网友家中的架子上,以可动人偶为主的模型玩具摆得满满当当,在一些人看来可能繁杂和凌乱,但在同好眼中绝对是一种享受。
除了极少数能从无到有自制模型的高手,绝大多数人若想进入模玩的世界,还是要依赖市场上的产品。
大体上说,当今国模市场的发展还是良好的。经过2017年龙桃子被万代起诉查处的大事件之后,生产山寨仿冒品的一些所谓国模品牌虽然没有彻底销声匿迹,但整个产业的版权意识确实大有加强。御模道、橘猫工业、MOSHOWTOYS、三零等新老厂商或做自主原创,或做授权产品,搞得也算是有声有色,不时还能将产品推向海外。
与此同时,国外的许多厂商在国内也已拥有正规而稳定的销售渠道。日本的业界龙头万代甚至在上海金桥啦啦宝都商场前,建起了1∶1实物大自由高达立像,足以看出其对中国模玩市场的高度重视。
可是,良好的发展势头之下其实掩藏着一个隐忧,那就是国内缺少可供开发产品的内容源泉。大部分模型玩具都是某部动画、漫画、影视、游戏等的周边,其中带有科幻或奇幻色彩的作品尤其容易成为新模型的支撑力量。反观近几年的国产IP周边,除了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催生了一批机械模型,奇幻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吸引万代做了几款可动人偶,能归入模玩范畴的基本就只剩下一些热门手游的衍生手办。国内文艺作品对模玩市场的输出和带动,还是颇为薄弱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外各大模玩厂商之所以能做强,离不开背后丰富的内容素材支撑,日本万代和美国孩之宝都掌握着高人气的自有IP。国内模玩市场若想改变被国外IP占据大半江山的局面,必然要依靠上游的内容生产市场发力。
特约编辑荣智慧 rzh@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