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研究及实践
——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

2021-01-08王洪杰赵云龙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校企学院专业

张 菡,王洪杰,何 迪,李 昂,赵云龙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2020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指出了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思路和任务,并提出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1].吉林省也出台了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指导方案,实施一系列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的措施.通化师范学院作为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吉林省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高校,是落实国家、吉林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需要各高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形成校企深度融合、产学深度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人才需求供给侧不足问题严重性日益凸显,现代产业学院成为本科院校和企业行业共同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创、共享的方式,开发一套既适应企业行业发展需求又适用于高等教育特色人才培养的系列校企合作课程,从而消除当前本科教育与企业行业之间的鸿沟,最终达到服务企业、创新技术的目的,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需求.

1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意义及价值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引领,现代产业学院发展日益蓬勃向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也是课程不断改革的过程,是否能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零距离,是否能实现人才供需的无缝对接,探索真正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对培养技术型人才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现代产业学院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推进人力资源结构性改革,扩大就业创业,都可以通过校企课程来实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有真正将科学技术更新迭代过程和产业链商品产出过程反映在学校校企课程开发过程当中,才能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一体式发展,培养出产业真正需要的创新技术型人才.校企课程作为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的载体,是为了将产业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体现在课程的实践层面,通过课程目标、运行、考核、评价等多个阶段体现出来[2].

1.2 有利于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产业学院要求学校探索培养具有地方性、应用型和创新型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学校要与所服务的行业企业一起,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认证及行业企业岗位要求,从企业和教育双重角度,加大产、教、学合作教育力度,修订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建设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设计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和时间表,增加实践学时学分,积极推进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共同探索更适合产业、服务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3 有利于培养产学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实现课程开发融合,产业学院建设“双师型”教师工作室(坊),聘用具有工作岗位实操技能、熟悉产业科技发展动态的企业业务骨干、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派遣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到产业学院所服务的行业企业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实现校企专家双向交流,不断提升团队教学能力.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校企合作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双向交流,校企双方教师的工作经验更为丰富、实践指导能力更强,在开发过程中能着重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产业技术更新、企业生产实践、课程运行效率最大化等方面内容,开发出适合产业学院学生学习方式的规律性经验[3].

1.4 有利于打造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更好实现校企课程的效果,不仅需要课堂上学科专业知识的讲授,也需要学生通过各种实践实操活动,熟悉并掌握行业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因此,学校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联合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科技园区,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与企业和学院共建实训基地.基于行业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流程,创新多主体间的合作模式[1],构建产、学、研、转、创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水平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多主体合作、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使学生毕业即成为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现状

目前,大部分产业学院都进行了校企课程的合作开发,但是由于学校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热情不高,或对合作课程的开发方式无所适从,或对校企课程真正含义领会不透彻等原因,导致有创新并切实取得实际效果的课程不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态势并不理想.

2.1 协商机制不完善

企业与学校共建产业学院,不仅仅是为了回馈社会,更多的是以成本产出为导向,降低劳动力成本,缩短员工的岗前培训周期,增强岗位职业适应能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企业在竞争中富有更多活力和更高效率[4-5].学校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导向,课程的开设更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因此,产业学院课程开发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关注的重点.但是,现阶段产业学院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均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足.同时学校和企业由于自身性质,教学周期与生产周期不同,时间冲突,使得课程开发研讨会议因不能深入和全面地协商而流于形式.

2.2 课程开出率不高

课程开出率是指应该开出的课程数与实际开出的课程数之间的比例.受课程教师的影响,课程开出率尤其是实践课程的开出率并不理想.产业学院的校企共建课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高校教师往往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专业教学和科研中,忽视了产业学院的课程建设.同时,高校教师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去企业进行实践,很难系统地掌握专业对应的岗位技能.企业根据时间周期变化制定不同的生产销售方案,因此企业员工在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不尽相同,导致预期应开课程与教师时间产生冲突.这些都是课程开出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2.3 教材开发水平不高

教材是课程知识点的承载.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教材反映出来.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开发校企课程,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编纂具有产业学院特色的教材、讲义.学生根据教材能够了解产业人才必备技能,提前掌握企业环境,事先熟悉生产线等相关设备,在实践实训环节更加游刃有余.现实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教师有教材开发编纂的热情,但对于行业企业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如企业骨干人员;企业骨干人员受工作业绩的压力,并不能在教材开发中投入较多精力,这就导致教材开发水平受限,教材内容或是不够全面深入,或是不够与时俱进.

2.4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课程考试内容覆盖面窄、形式单一,并且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核,而缺少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真正地培养和锻炼.考试形式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答案大多为书本原文,学生靠临时突击应付,死记硬背,特别容易出现“考前抱佛脚、考试靠运气、考后全都忘”的情况,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通过这种形式评定出来的成绩也无法真正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4].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也降低了学生对实验实习实训的重视程度,无法掌握行业企业的项目、产品设计的真实流程,降低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开发.

3 校企课程开发融合建议

通化师范学院以进一步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主动融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为目标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产业学院的主要功能是服务地方产业,特别是特色主导产业,因此,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定位为地方特色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提供技术服务.

学校地处吉林省东南部地区的通化市,通化是全国第一个“中国医药城”、国内著名的“葡萄酒城”、中国人参产业基地和冰雪产业示范新城,逐步培育出了医药、食品、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因此,通化师范学院共建产业学院,紧密围绕服务通化“中国医药健康名城”“葡萄酒城”“冰雪产业新城”等建设目标,对接通化支柱产业集群.课程设置改变以往大而全的理念,关注在产业学院服务的具体产业岗位群,突出专业知识点和实用技能的课程教学.课程建设要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强调知识集成与应用能力,综合专业特征、市场需求、学生适应能力及发展后劲等因素,合理确定各课程学分比例,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分方向培养.打造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多元主体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学院课程体系.

3.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化师范学院产业学院按照“适应需求、突出优势、互动融合、集约共享”的建设理念,遵循产出导向理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可评价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以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医药产业、葡萄酒产业等为依托,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推进“引企入教”,共同参与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优化改革、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开发、教学内容的更新迭代,进一步加大产、教、学合作教育力度,坚持产教融合进校园、校企合作进专业、工学结合进课堂,构建产、教、学有机融合、校企地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机制[6].产业学院单独编班组织教学,依托“微专业”模式,通过订单班、产业班等方式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每个微专业由多个校内专业和相关企业行业共建,共同开设5~10门核心课程,每门课程原则上为1~3学分,总学分控制在15学分左右,一般为毕业学分的十分之一.其中,实践学时不低于微专业培养方案总学时的30%.学生修读微专业课程成绩记入学校选课系统及学生成绩单,学分可认定并置换专业任选课学分.除微专业学分外,产业学院学生仍需和其他学生一样修读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与创新教育等课程,获得满足毕业要求的学分.

现阶段,通化师范学院已与相关企业行业共建医药健康产业学院、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人参学院、冰雪产业学院、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等6个产业学院.其中,医药健康产业学院被评为首届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学校万通商学院药学班是和吉林万通药业集团共建医药健康产业学院的一种人才定向培养运行模式,按照生产、销售、监管等环节的不同共建多个校内专业,例如栽培和生产加工对应中药学、药物制剂、生物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销售对应市场营销专业;质量安全对应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化学专业(表1).共建“微专业”设置了产学合作课程平台、专业集群课程共享课程平台,并开设了多个专业及企业共建的课程:“企业文化”“营销技巧与实践经验”“医药市场营销”“医药企业员工职业素养培训”“医药行业发展概论”“长白山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发酵技术”“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药品理化检验国家标准”“食品药品理化检验技术”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均由相关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讲授,并通过参观企业、参与实际生产等方式实施实践教学.

3.2 改革课程体系

通化师范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发挥区位优势,深化协同育人,坚持产业需求和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原则.根据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确定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要支撑人才培养要求的达成,充分反映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行业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骨干人员紧密结合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开发校企共建课、专创融合课、产学研合作专题课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医药健康产业学院开设的“食品药品理化检验国家标准”“医药企业员工职业素养培训”等校企共建课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标准,对接产业需求.设置了包括基础实践训练、专题实践训练和专题训练三个方面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将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推动学生“学中做”“做中思”,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创新改革方法的能力.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专业优势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特色,既符合学校办学宗旨、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又能反映学生必备的知识和职业技能.

3.3 打造教学团队长效沟通模式

学校引导教师突破传统路径,与校内科研机构、校外科研院所、行业机构和实习企业合作,跨行业、跨院校、跨学科、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通化师范学院以“双百双进”活动为载体,实现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教授进企业,构建校内外专家双向交流机制,实现“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建立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企业专家以教学周为单位,定期参加学校的教学研究例会和课程、教学研讨会,针对产业学院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整改意见;校内教师以企业生产周期为单位,每年至少开展10次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完成72学时的行业企业培训,了解企业生产现状和产业发展动态,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针对性.

3.4 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教材

通化师范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鼓励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教材编制.设置每年一次的精品教材项目建设立项工作,并提供立项经费.教材编纂要求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广泛调研社会、经济、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保障教材的实用性和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将开发与企业行业现实生产状况一致的教材作为产业学院教师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内容既要符合企业生产实际,又要展示产业最新发展动向,最大限度地将企业实际、市场需求展示给学生,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

3.5 革新课程考核方式

改革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构建多元主体的考核评价模式,由单一的学校教师评价创新为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评价的方式,不仅对理论知识进行测评,还要对实操的熟练程度进行测评.提高技能类课程考试的的比重,对知识点的即时学习进行即时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适时调整教学进度.技能类课程作为产业学院校企合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熟练掌握技能,毕业后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例如“医药健康产业的营销技巧与实践经验”“微生物发酵技术”“食品药品理化检验技术”等课程以技能考核为主.平时加强实验实习过程的操作考查,期末通过技能和理论两种方式共同考核,技能有水平鉴定考核、技能竞赛等形式,理论突出应用型题目设置,考核知识应用能力.

成立产业学院教学质量监管中心,构建标准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地监督和检查,对产业学院学生的学习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创新创业能力、职业适应力以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内容进行调查,以此检验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程度和人才培养质量[7].通过灵活、系统地培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提升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猜你喜欢

校企学院专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