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在学习环境下社区教育有效供给的探索与实践

2021-01-08陈文甜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供给居民法治

陈文甜

(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171)

近年来,随着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推进,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终身教育重要一环的社区教育蓬勃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社区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泛在学习环境下社区教育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凸显。所谓社区教育有效供给即供需均衡,指的是社区教育提供与居民需求相适应,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泛在学习与社区教育

(一)泛在学习概述

泛在学习(U-Learning),又称无缝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顾名思义指的是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设备获取所需信息进行学习活动,即5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device,Anything)学习模式。泛在学习是互联网学习和手机移动学习的延伸,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提供充足的学习支持服务、资源开放和学习的即时性、个性化,是实现终身学习、自适应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 泛在学习与社区教育的关系

泛在学习的提出是与技术革新紧密相连的,其基于互联网、教育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在教育中的应用。2020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超9亿,其中手机上网比例达99.3%。技术的变革深刻地影响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自主化、利用碎片时间的学习方式将更具吸引力。泛在学习理念以学习机会随手可及、资源丰富以及充分的线上讨论共享为鲜明特点,可以更好地实现社区教育与居民生活的渗透和融合。

泛在学习环境要求社区教育供给不受时空限制,具备易获取性和即时性;将新技术融入居民生活,创设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更多的交流与学习,具备交互性;根据学习者偏好和认真水平针对性推动学习资料,具备个性化。

(三) 泛在学习环境下社区教育有效供给不足

近年来,随着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推进,社区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发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社区教育供给水平较低、与社区居民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仍然显著存在。比如,社区教育内容选择上,与真正关切民众实际需求尚有一定距离,不能给人“接地气”之感;社区教育方式仍然以传统的“单向灌输式”为主,宣传形式单一、枯燥,流于形式;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缺乏全面系统的引导,联系实际不够密切深入,鲜见生动活泼有效的新载体,提不起广大居民的兴趣。总之,传统社区教育方式下,社区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较低,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居民需求。因此,如何发挥新兴媒体和技术的作用,探索泛在学习环境下社区教育新的供给模式刻不容缓。

二、社区教育供给实践探索——以社区法治教育为例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层单元和“末梢神经”,其治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社会治理的整体成效。因此,如何提升居民法律素养,助力缓解社区治理中的矛盾与问题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河东区社区法治教育扎实推进,居民法律素养提升。以社区法治教育实践为例,可厘清社区教育及服务资源应该由谁提供,提供给谁,如何保证产品质量,怎样提升社区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等问题。

(一)提高服务意识,开展调查研究

为了解社区法治教育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以及需求细分,区社区学院面向区内各街道发放问卷并开展访谈。经统计可知:认为社区法律类活动形式单调,教育内容陈旧、空洞,场地所限容纳不下的分别占43.6%、25.4%、34.3%;58.2%的被调查者希望得到社区法律咨询服务,但未接受过相关服务;房产相关、消费者权益维护、继承问题、婚姻问题、赡养问题、邻里纠纷解决是调查对象普遍希望了解的内容。

此外,从不同年龄层次群体进行细分可以发现,同样存在供求不均衡,主要表现为:针对老年人的教育产品供给较为丰沛、参与度较高;由于受时间、课业负担限制针对青少年的教育产品设计具有季节性特点;而由于受时间、工作限制针对青年人和中年人的产品供给较少、参与度最低。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教育产品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二)创新课程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1. “大讲堂+小课堂”点面结合

“社区大讲堂”是社区学院打造的品牌项目,影响力较大。以此平台为载体,区社区学院、司法局、社区教育办公室联合举办“社区法治课堂”,通过整合区域高校、政法、行政执法机关等优质的法律资源,针对社区居民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职教师、知名律师、法官、检察官,面向全区居民免费讲授法治课。与此同时,各街道社区学校以综治宣传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环保宣传周、“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等节日为契机,开设针对性更强的社区法治小课堂。有的社区更是创新形式,在社区法治讲堂后特别举办“法治猜谜大家乐”等活动,活动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拓宽了居民群众接受法律知识的途径,提高了居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

2. “普及知识+个性咨询”直击需求

由问卷调查数据可知,有超过一半接受调查的社区居民有需要得到“一对一、面对面”咨询的需要,但尚未获得相应的服务。由此可知,只有将以法律知识普及为目的的知识讲座与个性化咨询相结合,才能更切实的为社区居民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其中中山门街道的特色品牌“老郝说法”即是这样一种形式,既以案释法,为社区居民讲解基础的法律知识,更面对面的为求助居民开出“法律处方”,帮助居民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根据社区实际,对房屋拆迁、房产继承、工伤界定、无籍房确权等问题的讲座中,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3. “纸质手册+电子视频”形式多样

为社区居民更方便的查看到自己所需的法律知识,自编教材《社区居民常用法律知识手册》,将与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内容囊括在内,既可作为教师授课的参考,又可直接发给有需要的社区居民。随着视听时代的到来,将法治教育内容通过多媒体视频传达是更具吸引力的手段。微课程、微电影、情景剧等将枯燥的法律条文知识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传达给社区居民。

4. “专业人士+志愿者”队伍壮大

法治教育需要依托于专业队伍,社区立足实际,建强普法宣传队伍。社区法治教育需依靠“两种力量”“三支队伍”,“两种力量”即法律专业人士和社区调解员队伍,充分利用司法执业人员的专业优势、社区老前辈的威信优势、邻居智者的亲情优势,发挥调解员的作用,构筑社区调解力量,做好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三支队伍”即普法骨干队伍,讲师团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专业力量提供专业的法律知识和服务,志愿者力量着力于活动形式的创新,并协助活动的组织。在泛在学习环境下,不仅注重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同时也注重专业人士和社区居民通过信息化手段,利用现代工具通畅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积极推动居民之间共同参与、多元互动和协同合作。

(三)适应时代发展,开展“微”实践

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移动学习的需要,社区法治教育开展“微”实践,通过微课程将信息化的便捷性和课程的科学性充分融合,将学习内容以主题明确、短小精悍的数字视频形式呈现,成了提升学习效益的有益探索。区社区学院力量有限,无法辐射到每个社区,因此,采取培训街道社区教师,街道社区教师指导社区分校实践的方式三级推进。通过编写微课培训教材、培训师资队伍、发挥广大社区教师和居民力量,制作系列法治教育微课程。角度不同、贴近居民需求、制作精良的微课程,丰富了社区法治教育资源。

(四)整合区域资源,区域开放共享

提升社区法治教育工作效能,必须整合司法行政、政法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法律资源,社区学院联系区司法局、教育局、工商局等区内单位,达成合作意向,联合开展活动,避免了活动的重复性,提升了活动的专业性,使社区居民真正受益。例如对于青少年群体,通过与教育局合作,积极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互动的多元供给模式:在中小学发放“学法律 懂规矩”小课表,倡导开展了法律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安全自救100招”“法治宣传手抄报”等特色活动,利用寒暑假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讲座及法治主题亲子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促进家庭的和谐稳定。

(五)“线上线下”送达,积极拓展阵地

线下平台是指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场地设施及辖区内文化站点等,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分校上下联动,增进开放度,为居民人人学习、时时处处学习提供便利。线上平台即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通过构建区域终身学习网、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等,以网络学习超市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在线学习。通过平台建设,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法律知识和法治信息直接送达居民的手中,居民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都能学习。

三、泛在学习环境下社区教育的有效供给对策

(一)聚焦居民真实需求,确保供求结构均衡

了解社区居民的关切,聚焦他们的真实需求是确保供即所求的前提。社区教育应始终把社区居民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活动。泛在学习环境下,社区教育主办方不仅能够通过传统的面对面调查方式了解居民需求,同时也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参与学习的居民进行数据“画像”,提升资源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主体多元化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即社区教育主办方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将社区内外可用于社区教育的各种社会资源加以聚合、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中,社区教育机构应与区域内机构实现资源合作与互利共赢。泛在学习环境下,机构可充分发挥其专业性,区域社区学院可将社区教育三级网络进一步打造成熟、通畅,将优质资源传递到社区居民手中,解决资源与服务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推动内容、形式、载体创新,创建有效供给模式

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方式对资源、服务呈现的内容、形式、载体进行创新,可有效提高社会教育资源供给的质量,为社区居民打造更好的学习体验:通过社区教育“微课化”的实践,有效运用新媒体,可适应当前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趋势,也可吸引青年群体进入学习圈,扩大社区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通过区域资源整合,终身学习网、微信公众平台等的利用,可形成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导向正确、便捷高效的社区教育学习平台,也是实现社区教育由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向“双向互动式”转变的有益探索。

(四)理顺资源开发机制:社区教育三级联动、纵深发展

第一,夯实社区学院建设,实现“以点带面”。社区学院具有资源和技术优势,在课程开发中发挥其龙头作用,以社区学院建设为“点”带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型社区建设的“面”,实现社区学院和街道、社区、居民的紧密联系,推进管理规范化,从而推动课程开发,满足居民学习需求。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求“教有其师”。在推进社区教育过程中,教师既是课程的开发者、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也是终身学习的指导者。自设立社区教育工作岗以来,大批优秀教师和专业工作者充实进入社区教育队伍。通过培训,这一群体设计、开发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提升,成为社区教育活动设计和课程开发的骨干力量。在此基础上,教师群体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泛在学习要求,秉承“以学员为中心”的理念,加强教学互动,引导建立更为紧密的学习共同体。

第三,搭建移动学习平台,做到“学有载体”。终身学习网、公众微信平台是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但也应注意,在泛在学习环境下,数字化平台不应仅局限于资源呈现载体这一功能,更应加强在学习者管理、学习情况分析、学习行为引导等方面的开发和利用。

第四,发动社区能人高手,点燃“星星之火”。仅凭社区学院一家之力推进社区教育课程开发,难以满足居民学习需要。因此,泛在学习环境下,应注重激发居民的参与感和主动性,以社区学校为点,努力编织全覆盖的学习网络,发挥志愿者和广大社区居民的力量开发课程、充实资源库。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成熟要求社区教育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当前,泛在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应用仍有许多关键性技术需要突破,如何将学生吸引到线上,如何实现更好地人机互动,如何引导学生从浅层了解到深度学习,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供给居民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石器时代的居民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