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辅导员队伍建设与个人工作效能感的提升
2021-01-08郑卫凯
郑卫凯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近年来,“00”后大学生已逐渐进入高校成为校园主力群体。辅导员不仅要按照传统常规的工作要求完成学生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还需要结合当前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与时俱进,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引领、文化素质培养、班风学风建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及时调整自己原有的工作方法和育人方案。同时,随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颁布和实施,辅导员的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迎来了许多辅导员“新人”。新辅导员的加入会让整个队伍显得更加充满活力和热情。但是,在工作中对于工作角色的认知、工作内容的掌握、工作节奏的适应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笔者认为以专业学习共同体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通过成员之间良性影响与优势互补,不仅可以加快辅导员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前进的脚步,提升个人的综合实力,还可以推动辅导员整体队伍实现高质量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学生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中还与学校各个部门存在着许多交集,承担着组织、实施和指导的重要职责。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对辅导员个人的工作与职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当然辅导员在工作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正视。只有扎实基础、补齐短板,才能更好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一)许多“新人”加入高校辅导员队伍
随着高校逐步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中师生比的人数要求,辅导员队伍的人数得到了扩充,许多应届的毕业生和一些有其他工作经历的往届生走上辅导员的工作岗位。新入职的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度很高,但是“新”辅导员面对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对于工作的内容、性质以及工作角色的内涵及要求不够熟悉,并且缺乏工作经验,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扰和压力。
(二)“老”辅导员工作中出现职业瓶颈
对于“老”辅导员而言,在工作岗位上已有多年的实践经历,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方法。但是和很多职场人一样,长时间从事相同、重复的工作内容时,“老”辅导员容易在工作中出现“瓶颈期”,感觉自身业务水平等方面很难再有所提高,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容易造成“老”辅导员工作热情度降低,影响日常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会降低其对辅导员职业价值的认同感。
(三)辅导员“专业性”不足尚需提高
“专业性”不足这个问题对于高校辅导员也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首先,有一部分辅导员所学专业不属于教育、心理和思政等相关专业,在相关专业学科上存在知识短板;其次,日常学生管理的事务性工作可能占据了辅导员相当比例的工作时间,造成有些辅导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和过程反思。同时对于所欠缺的专业知识也未能认真及时进行学习和补充;第三,在面对校内外的一些专业培训和学习机会时,辅导员个人的学习态度问题和接受领悟专业知识能力不足,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有着一定的影响;最后,给予辅导员在专业能力方面的提升机会不够,针对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辅导员“职业认知”需进行强化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遇到过自身的职业认知问题。首先,学生、学校相关部门老师和社会方面因为对于辅导员这个职业不了解、不熟悉,可能会对辅导员的职业属性和工作性质存在理解误区。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在校看好、照顾好学生这些“孩子”,辅助学校各个部门完成与学生相关的事务性工作而已,造成外界对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定位比较模糊,进而影响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判断。其次,对于辅导员自身而言,因为平时将大多数的时间精力放在班级、学生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上,造成辅导员自我感觉更像是全能的“保姆”。长此以往,即使在工作过程中辅导员就是在发挥自己“真正的职业角色”作用时,可能因为经常性处理的事情较为细小、繁杂、琐粹和受外界对辅导员角色的“刻板印象”的影响,让辅导员自己在职业认知方面很难真正做到完全地理解与领会。
(五)辅导员“团队”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在学校讲授基础、专业和实训等课程的老师负责的课程较为一致,可以经常性地开展教学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工作。但是辅导员不一样。由于各自所负责的学生所在学院、专业、年级、班级不同以及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另外有的辅导员还兼职授课,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备课,再加上每个辅导员的工作风格、方法和性格特点不同,以至于大部分时间里大家长期处于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情况。只是一心将全部精力放在自己负责的班级工作上,有时忽略了整个团队共同学习、讨论交流、凝心聚力、取长补短、总结反思和经验传递等这些环节的作用,影响了辅导员自身的成长和整个队伍的建设发展。
二、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概述及构建辅导员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一)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概述
“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这一概念,概括来说就是指以互助学习为基础,以自愿为前提,具有共同价值观和理想目标的团队,是由欧美开始传播并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作用的学习型组织。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尝试在部分学校中进行“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推广工作。通过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管理者与管理者彼此之间的合作、学习、支持、交流与分享,以及大家的专业合作和共同努力,不仅增强了团队成员的工作效能,并且“专业学习共同体”也被认为是促进成员发展的有力途径。
(二)构建辅导员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军,肩负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工作。随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的丰富与延伸,对辅导员的职业和专业素养以及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要在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在网络宣传教育、就业创业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升学征兵等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涉及心理、教育、行政、管理、社会、新闻等众多相关学科知识内容。对于辅导员个人而言,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学科知识,这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实现专业化、职业化需要面对的难点之一。而且随着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壮大,“新”辅导员存在的经验欠缺和工作入手难等困难,以及“老”辅导员在长期工作中可能会产生的“职业瓶颈期”与“职业倦怠感”等问题都是需要正视和亟待解决的。因此,应该在辅导员的工作中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通过共同体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促使辅导员更好地领悟其职业的思想、职责、技能等方面的真正内涵及要求。
三、以专业学习共同体为视角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突出“专业优势”促进队伍建设
与专业课程教师队伍相比,辅导员队伍在专业背景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如果辅导员队伍以专业背景进行划分,大致可分为“相关专业”和“非相关专业”两大类型。有的辅导员可能毕业于教育、思政、心理等相关专业,所以在负责自己班级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身所学专业的优势,比较容易和顺利地推进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实际的工作实践情况,形成个人的工作案例、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但是,对于“非相关专业”的辅导员而言,在工作起步的时候,可能就存在一定的困难,难以准确找到较为合适的“入手点”,有时候因为“不专业”而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虽然各高校也会为了提升辅导员的专业能力,邀请专家和同行优秀工作者给本校辅导员进行一系列专业培训和讲座。但培训和讲座的时长、培训内容以及培训人对于学生工作是否完全了解,以及讲授内容是否完全适用等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还要考虑到各学校自身学生的特点、类型等。所以,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除了在接受外界必要的专业培训外,还应该利用好自己团队里具有专业背景的老师的优势,开展经常性的专业方面的交流、探讨与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大家在时间、空间上没有交流障碍,而且在同一工作的环境之中,面对的学生群体也较为集中,并具有一定的相近性,更容易通过借鉴学习形成整体共同专业背景的工作氛围。
(二) “新老结合”互补促进队伍建设
对于大多数“新”辅导员来说,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有过其他工作经历的往届生,在接触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初,都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激情与新鲜感。但在实际的工作之中会发现与“老”辅导员相比,在职业的认知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为了避免“新”辅导员自己单枪匹马地摸索前行,我们应该重视和发挥整体队伍的作用,建立健全“老带新”的工作机制。一方面,根据“新、老”辅导员人数情况,可以以年级为单位,让工作年限较长且具备丰富带班经验的辅导员作为年级组长。也可以建立“一带一,师徒制”,让“老”辅导员将自己工作中如何开展工作的方法、经验以及遇到的特殊情况的工作案列进行总结,给予“新”辅导员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新”辅导员提升能力水平,感受到来自团队同事间的关爱,还能提升“老”辅导员自身的价值感、责任感,增强工作的动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促进整个团队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对于“老”辅导员来说,“新”辅导员的加入,无疑是给辅导员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与动力。新的工作方式、工作思路与对于职业的理解也可以帮助“老”辅导员打破多年固守的工作状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与方法,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三) 发挥“个人特长”带动队伍建设
现阶段,在辅导员日常的工作中除了需要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工作方法等作为基础外,为了促进辅导员队伍更加全面的发展,还应该积极利用和发挥辅导员所具备的个人特长与爱好,这是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例如: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经常面对大量学生信息的整理工作。有的辅导员Excel办公软件使用得非常熟练,这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同时有的辅导员不仅能够熟练使用各类办公软件,还在组织策划活动、社交礼仪、网络平台运用、论文撰写、升学就业咨询等方面有着自己所擅长的一面。所以结合大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不但可以提升辅导员个人能力与水平,更重要的是对促进整个辅导员队伍进一步向多样性、全面性、专业性的方向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以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提升辅导员工作效能感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个特定环境中的任务时,通过对自我评估与判断,展现出来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此任务的自信状态或自信心。以辅导员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角度来看,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协助、支持和影响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家的工作效能感。对高校辅导员而言,肩负着在高校特定环境中从学生入校到毕业离校整个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责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要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实践的具体过程中,树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保持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自信状态,提升自己的工作效能感。高效的工作效能感能促进和培养辅导员在工作中强大自己的心理素质,积极应对工作中的困难,拥有主动的工作态度,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保持高效的工作投入状态,从而有效地推进辅导员日常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开展。
第一,相同的工作环境、相近的工作内容、共同的职业目标以及责任使命感。利用各辅导员之间的相互促进影响和朋辈的支持作用,可以提升队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和主动性,增强整个队伍的团结凝聚力。
第二,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通过辅导员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工作分享、经验借鉴等,不仅可以帮助彼此解决工作困难,还可以帮助建立自信心,克服畏难的思想情绪。
第三,通过发挥辅导员各自的“专业”互补性,有利于大家丰富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做好知识储备和本领的掌握,为今后开展相关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提前建立工作自信心。
第四,通过“新老”辅导员相互影响,既可以通过“老”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帮助“新”辅导员领悟本职工作的内涵,避免在工作中“走弯路,遇障碍”,影响工作自信心的建立和工作的热情,又可以通过“新”辅导员工作中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带动“老”辅导员克服长期工作中出现的工作“瓶颈期”、工作懈怠感,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和饱满的状态面对自己的工作。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专业学习共同体”作为理论和实践纲领为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和个人成长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它不仅建立了探讨交流的沟通平台,提供了在工作中进行更多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机会,增强了辅导员队伍整体的凝聚力,提升了辅导员个人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让辅导员通过“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从中能够有机会真正清晰地了解自我,清楚地认知自我,以及愿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真正发自内心地提高和奉献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