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中医药自信,培育高质量人才

2021-01-08郝慧琴赵雨薇高玉亭段志光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教育

郝慧琴,赵雨薇,高玉亭,段志光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0306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关于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加强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通知》强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既要靠物质力量,也要靠精神力量,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扎实做好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中医药高校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推动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建设,就要将坚定中医药自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抓手,落实到立德树人的各个环节,纳入“三全育人”的全过程。

1 中医药自信的源流和根基

1.1 文化与文化自信

“文化”一词最早来源于《易经》,其言“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起源于劳动,是人类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对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成果[2]。关于“文化”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的角度看,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所有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性文化和观念性文化等。从狭义的角度看,文化常常是指在有人类存在以来,人类自身创造的精神财富。“自信”从字源上看,“自”指的是“自己、己身”,“信”指的是“信从、信任”,通俗地讲,自信指的就是自己相信自己。一般来说,自信是充满热情地从心底激发的对自身的尊敬、信任和坚守,而不是任何外力所能推动的。

所谓文化自信,就是某一文化主体对其自身价值的认可和笃信,以及对自身生命力产生的骄傲感。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拥有的特点包括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给了中华民族无穷无尽的滋养,是我们是否能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并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包含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其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蕴藏的强大基因,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信仰敬奉,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原动力。

新时期以来,文化自信已经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而坚定“四个自信”,最根本的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的发展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是需要底气的[3]。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4]。

1.2 中医药与文化

中医药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卓越代表和重要组成,其所蕴涵的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其发展历程与中华文明相伴而生、休戚与共。中医药兼具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及硕果累累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其以古代阴阳、五行以及精气神等传统哲学理论为精神内核,在发展中兼容易学和儒、释、道等中国古代哲学,涉及自然宇宙和生命本质的内在统一[5]。“阴平阳秘”的平衡观,“天人合一、藏象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仁者寿”的健康理念,“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医乃仁术”的和谐观、医德观,“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追求,“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诊断学思想,“辨证论治”的治疗思维,以及“扶正祛邪,固本培元”的治疗法则,都是中医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融合转化为自身特色理论体系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共同的精神密码。

1.3 中医药自信

中医药自信是国家、民族和社会对中医药进行比较,从而加强认同的过程,最终化作对中医药价值和生命力的确信和笃定的成熟性心理特征。中医药自信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导和内核是中医药文化价值取向和中医思维,持续动力源泉是中医药的创新和转化[6]。中医药自信是巩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是应对异质文化冲突和融合的重要支撑,也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因而拥有至关重要的当代价值。

近年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习近平总书记全方位、多角度诠释了中医药的历史和现代价值,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对中医药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7]。特别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中医药的优异表现和突出贡献为进一步坚定中医药自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 中医药自信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愈加重视,公众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传承发展好中医药事业,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明确提出要多层次、多方面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并从国家层面进行了顶层设计。目前,提升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主要是中医药高校,中医药高校还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和创新源泉,但其人才培养中存在忽视对学生的中医药自信教育的现象[8],中医药文化内涵仍然局限,中医文化、中医经典等相关课程设计不合理、课时相对不足,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中医药自信教育未能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底蕴不足,甚至缺乏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坚定中医药自信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的实施路径

3.1 不断丰富中医药自信教育的内涵

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应该既能够充分体现与优秀传统中华文化的深刻联系,又能够体现中医药文化的自身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药文化的特色植根于丰厚的文化土壤之中[9]。在古代,中医药文化是诗词创作的重要源泉,诸如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书写的《离骚》[10],其描述“夕餐秋菊之落英”,《神农本草经》中对菊花的记载为,“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11];“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12],唐代白居易便在《负冬日》中对“恬淡虚无”的畅然感觉进行了记录,从自身出发写出了“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为骸畅,中适一念无。旷至妄所存,心与虚俱无”,认为在安静的居室练习气功可以放松身心,摒弃一切杂念[13];再如宋代辛弃疾所作的两首《定风波》,嵌入17 味中药,有些直截了当,直用药味,有些信手拈来,借以谐音,充满情趣的吐露出其向往静谧归隐、潜心著述的生活方式,不愿同流合污、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14]。在近代,中医药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仍有大批文人学者对中医保持肯定的态度,如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他认为“我国医术,自神话中已有神农尝药之说。大抵自发明以至今日,必在四千年以上。其经验有时随在可见……然则,集千年经验之成绩,以供新学家之参考研究,其有裨益于医学前途,必非浅鲜,盖可知矣”,也就是说蔡元培先生认为中医几千年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有许多与“科学”的现代医学理论相符合[15]139;又如中国近代军事家冯玉祥1937年在卫生署的演讲中提到“中国的医理,有着悠久的经验,中国的药物也有它独特的效力,所以诸位现在对于中国药物的化验与医理的探讨,更是我衷心所企仰和敬佩的”[15]223。这些人物典故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是开展中医药自信教育的最佳载体,需要不断挖掘和丰富。

3.2 将中医药自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首要环节,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中医药自信作为天然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资源,可以在大学生中广泛的凝聚共识,进而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效果,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形成中医药自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气,从而把握高校思想教育的主动权。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新气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但毋庸讳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过强导致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载体普遍偏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更是不足,即使中医药高校的大学生也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中医药文化可以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载体之一,坚定中医药自信,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医药高校思想教育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坚定中医药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有着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

3.3 将中医药自信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立德思想自古就为中华民族所强调和重视。“课程思政”既是学校教育的初衷,也是对目前高校教育教学不正之风的纠正。所谓“树人先树己,树己先立德”,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是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渗透到专业课程和课堂教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重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具有扎实中医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落实思政教育就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中医药学包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中医药文化“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构建了中医药文化之传承发展,控制着中医药文化之遗传基因[16],中医药文化既强调“大医精诚、医乃仁术、济世仁民、修身报国”,也坚持“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更重要的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作为中医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综合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生命观、身体观、天人观、疾病观、诊疗观、养生观[17]。因此,就中医药高校而言,最根本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医药自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中医药自信教育。

3.4 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中医药自信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道德塑造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者。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新时代教师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对学生高尚品德的锤炼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尤为重要,而不能仅仅完成书本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尤其要注重德育能力的提高,通过以身作则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做到教学相长,达成传道授业。中医药高校教师以中医药研究为基础,通过教学过程、临床带教、科学普及,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在学术水平上,要具有深厚的造诣,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既需要了解古今中医药发展的历程,又要熟悉历代名家的学术特长;在教学能力上,其要熟悉本专业的学术动态,授课专业,语言表达清晰;在思想道德上,中医药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不断传承中医药文化,不断充实自己对中医药自信的认知。而作为中医药专业的教师,其授课的过程本身也是普及中医药文化和健康知识的过程。讲好中医是中医人的责任,能够塑造中医人的正面形象,释放出中医的正能量,讲好中医故事,传播好中医声音,阐释好中医特色。此外,对于非中医药专业专任教师则更需要牢固树立中医药自信,提升其对中医药的认知度,使其能更快地融入中医药高校的文化自信氛围中,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3.5 大力推动中医药自信的传播

近年来,党和国家把振兴中医药提高到惠民生、促和谐、保证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要求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和普及,打造优秀中医药文化品牌,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18]。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振兴和全社会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中医药“天人合一”“阴平阳秘”的健康理念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认同。将中医药专业知识以文化为载体进行传承,有助于增进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有利于提高中医药文化在全社会的认同度,进而增进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信。因此,中医药高校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心,要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中医药文化展示与传播的重要载体,以山西中医药大学为例,学校校园整体设计以阴阳理论为基础,中医药文化建设遵循了和谐性和科普化原则,同时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在学校南门以及校园内广泛种植药用植物,并根据药物的不同功效进行分区,并制作了相应的指示牌,标明功效主治、药食两用等,成为了学生及教职工科普学习之处。校园中建有张仲景、孙思邈、傅山雕像以及中医药文化浮雕、上湖、神农药谷,充满浓郁的中医药文化元素,彰显了中医药特色,已成为山西省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也是中医药自信教育的重要途径。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中医药高校的专业特色以及中医药青年人才的文化氛围,不断创新文化载体,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中医药自信的宣讲教育活动,大力推动中医药自信的传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党中央高度重视、积极扶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者应不负使命,以昂扬的精神坚定中医药自信,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库,为努力培养中医药时代新人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