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效益探析
2021-01-08张晓旭
张晓旭
(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1 灌区基本现状
太和灌区位于讷河市六合镇北部,是讷谟尔河左岸最下游的一个老水田灌区,灌区始建于1953年。讷谟尔河由东向西从灌区北部经过,灌区末端与嫩江相接,渠首位于富嫩铁路79km桥下游400m处,与讷谟尔河对岸的原红旗灌区共用一个红太渠首,该渠首修建于1990年,现有渠首工程由拦河坝、溢流坝及红旗灌区、太和灌区各自进水闸组成。红太渠首经多年运行工程现状较好,可满足灌区设计规模供水需要。
太和灌区可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讷谟尔河上游的山口水库供水,该水库1998年建成运行使用,水库兴利库容4.3亿m3,灌溉期为农业灌溉供水流量为66.67m3/s,年总供水量3.3亿m3。灌区供水水源有保证,土地平坦、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合水田发展,农民种稻积极性较高,灌区水田面积发展较快。太和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333.3hm2,现状已有水田面积4466.7hm2,受益范围包括1个乡(镇)和7个村屯,受益人口2.8万人。
太和灌区现有用水干支渠11条,总长60.63km,其中干渠1条,长16.3km,支渠10条,长44.33km。田间配套率很差,支渠以下渠系布置零乱,渠底过宽、过深,田间灌水困难。
太和灌区现有排水干、支沟14条,总长46.99km,其中干沟3条,长21.3km,支沟11条,长25.69km。田间排水系统不健全。
灌溉干渠上共有建筑物20座。其中干渠节制闸4座,分水闸10座,桥2座,涵1座,提水泵站1处,渡槽2座。现有渠系建筑物远不能满足需要,工程配套率很低。
2 灌区骨干工程作用及问题
2.1 骨干工程的作用
灌区的骨干工程使得整个灌区旱可灌、涝可排,保证了灌区的正常运行。
灌区的渠首工程能够把灌溉用的地表水引入灌区,通过干渠以及渠系建筑物将水逐级分配到支渠、斗渠、农渠直至田间,保证灌区的灌溉用水,减少旱灾的形成,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当遇降雨时,灌区可以通过各级排水沟道将田间多余的水排出,避免农田被淹受灾,减少涝灾的形成,减少水事纠纷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太和灌区骨干渠系已形成,工程布局合理。但灌区建成后运行多年,渠系及建筑物年久失修,损毁严重,现有渠系建筑物远不能满足需要,工程配套率很低。
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①干渠现状断面不规则,部分渠段过宽,造成水资源浪费;②干渠部分渠段渠顶高度不够,两侧耕地容易受淹,造成水事纠纷;③干渠部分渠段存在漏砂、渗漏、渠道脱坡等现象;④干渠节制闸修建于1990年,目前闸墩及挡墙破损,存在安全隐患;交通桥已经损毁,无法满足交通要求;工作桥排架以及桥面板已出现较大的裂缝;螺杆启闭机无法使用;⑤三、四支渠进水闸修建于1990年,目前闸墩破损;工作桥排架、桥面板出现较大的裂缝;螺杆启闭机无法使用;⑥干渠两处跌水下游段损毁严重,影响渠道过流安全;⑦南一支沟现状两座过路涵涵底高程过高,导致过路涵上游的水排不出去,产生阻水现象;⑧干渠上的5座管理房和太和灌区管理站修建于1981年,目前管理站房没有墙体保温设施,房屋顶部受损严重,无法满足正常使用要求;⑨灌区缺少可视化、信息采集处理等信息化设施。
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灌区骨干渠系已形成,工程布局合理,当地群众种植水田的历史较久,在灌溉技术和方法上有较丰富的经验。当地群众和各级政府在农业建设上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上近年来有一定基础,取得了初步成绩。
但由于灌区建成年代较早,后期配套建设不完善,导致灌区设施不配套,干渠和渠系建筑物年久失修,渠道存在渗漏,水源保证率和利用率不高,水资源浪费较大,严重影响着灌区规模进一步发展和灌溉效益的发挥。
项目为解决干渠桩号0+000-5+500段渠道脱坡、塌陷、渗漏,干渠节制闸损毁严重无法正常运行等影响灌区达产和节水的问题,兼顾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创新灌区管理体制机制以及信息化建设,补齐太和灌区存在的短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 效益分析
4.1 项目效益
4.1.1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本项目改善水田面积3133.3hm2,其中包括提水支渠、北一支渠、南一支渠、南二支渠、三支渠和四支渠所控制的水田面积,全部为现有水田改善。
改造干渠长度5.5km,通过对干渠的改造,在保证灌溉水量和工程量最小的前提下,缩小干渠断面,并且对部分断面不达标的渠段进行达标设计,包括堤顶加高以及渠道防护。通过对干渠的改造,改变干渠原有跑、冒、漏水现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水田毛灌溉定额由原来的11625m3/hm2降到10305m3/hm2,实现水田控制节水灌溉模式,每亩水田平均节水88m3,年可节约水量413.6万m3,按每方水0.5元计算(含水、电费价),可实现节水效益20.68万元。
4.1.2 新增农产品生产能力和产值
项目实施为整个灌区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灌区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将进一步促进灌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项目区水利条件的改善,粮食产量加大,农民收入增加。项目设施建成后,可改造水田节水灌溉面积3133.3hm2,实施前水稻平均亩产量为7500kg/hm2,实施后水稻平均亩产量为8250kg/hm2,水稻价格2.9元/kg,按0.5水利分摊系数计算,多年平均转换系数按0.875计算,平均每年增产效益为298.16万元。
4.2 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灌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项目区水利条件的改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的增加,农民收入也相应增加,农民负担相对减轻,从而加快项目区农民致富的步伐,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三农”问题。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充分发挥项目的最大潜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极大地改善项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灌溉成本,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调动了农民对农村水利建设投入的积极性,促进了项目区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减少了水事纠纷,减轻了基层政府负担,有利于社会稳定。项目的实施,将为实现传统农业向“两高一优“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条件,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1]。
4.3 生态环境效益项目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不仅节约了水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能减轻自然灾害,实现灌区旱能灌、涝能排,健全灌排体系,建立稳产高产农田。项目区干渠边坡护砌采用雷诺护垫护坡,蛙类等水生动物可以通过坡面攀爬到渠道外的稻田地,提高了水生动物的存活能力,保护了生态系统。
项目实施后,完善配套灌区工程,可提高灌溉用水效率,降低单位面积用水量,减少了稻田退水,同时避免了大水漫灌,使农田水土流失大大减轻,可减少土壤板结,使土壤生态系统得到改善,有利于保护土壤,形成适宜作物生长的农田气候,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2]。
5 结 语
综上所述,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是确保农业高质、高效、优化、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以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水利设施综合效益和满足灌区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