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的语言构建
2021-01-08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百善集团校白祥华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百善集团校 白祥华
语文学习既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又具有层级性的特点。学生一方面要进行以字、词、句、段、篇为顺序的语言学习,另一方面要达到从语言到思想情感再到文化的深刻感悟与体验。这些学习步骤取决于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构建能力,只有对语言进行灵活运用与深刻品鉴,才能够对文本进行更深层的认识。下面,笔者就对低年级阶段语言构建的实施方法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一、语言构建的内涵
从语言交际的层面讲,语言构建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和话语意图;精确、妥帖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从写作的角度讲,语言构建就是指“按照语言内部系统来建构话语——用词汇组构句子,用句子组构段落和篇章。”总体而言,语言构建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因此,培养语言经验和掌握语言运用方法是提升学生语言构建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中,语言经验就是指学生在接触语言时产生的直观的、瞬间的第一印象。这种第一印象可以归类为语感的层面。而在语言运用的方法上,首先,学生需体会一些语言运用方法的独特表达效果,才能够体会语言运用的重要性,具备学习语言运用技巧的意识;其次,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是丰富多样的,学生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反复的实践才能够锻炼出全面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语言构建是一个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过程。
二、语言构建的实践路径
(一)诵读中培养语感
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语言素养还十分贫乏,缺乏足够的语言积累,面对语言时难以快速地找到准确的切入点,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经验。语言通过声音的方式能最直接地传达给人信息,学生根据文字的读音能够产生对语言的第一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以口、耳、眼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对语言的感受中,对语言进行直接判断和敏锐感知。
例如,学习《姓氏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进行语感的培养。首先,在诵读“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他姓什么?他姓张。什么张?弓长张。”这些句子时学生能够感受到文本具有的回环往复的节奏之美。诵读“古月胡,口天吴”“上官、欧阳”等句子时能够发现“胡”“吴”“官”“阳”等字两两之间具有合辙押韵的特点,从而产生诵读的愉悦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感受,学生能够体会到文字的读音相互之间存在丰富的联系,有着独特的规律,从而能够动态地感受语言的美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诵读的感受,学生能够从文段中列举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众多的姓氏中体会到作者对于我国姓氏种类丰富多样的赞美。在这样的诵读过程中,学生能够从语音的角度对文本的节奏进行把握,进而对文本中的情感进行深入的体会,从而掌握借助语感体会语言、分析语言的方法。
(二)品鉴中提升语感
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受到各自历史发展、文化习俗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在表达方式上会呈现出明显的独特性。对于汉语来说,很多语言表达受到语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境和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发挥想象,融入相关的场景中,对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进行品味与鉴赏,让学生深入认识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
例如,学习《小青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相关艺术手法进行深度的品鉴。阅读诗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于青蛙的认识。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小青蛙大眼睛”一句的描写总结青蛙的外形特点。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想象到可爱活泼的青蛙形象。通过“保护禾苗吃害虫”一句,学生能够想象到青蛙捕捉害虫的场面,体会到青蛙的勤奋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此,教师还可以将青蛙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优秀劳动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作者赋予青蛙的深刻意义。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课文首先对青蛙的外形进行了描写,之后说明了青蛙的重要作用,最后教育人们要具有保护青蛙的意识。学生从这些不同层次的内容中能够体会到作者赞美青蛙的基调不断升高的过程。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体会课文第一句“河水清清天气晴”所起的作用。学生能够想象到田野风光的美丽与舒适,从而体会到青蛙对于美好环境的重要促进作用。在这样的品鉴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从语言内容到情境、再到情感的语言理解方式,提升阅读的快捷性。
(三)写作中提炼语言
写作是语言构建能力的直观体现。在写作中,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运用不同的词汇进行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充分展现自己的语言构建能力。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综合思维能力上还比较欠缺,难以进行大篇幅的写作。对此,教师可以采用看图写话、片段写作等形式,让学生以小篇幅的写作进行语言运用,提升语言构建能力。
例如,学习《树和喜鹊》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片段写作,提升语言构建能力。课文内容十分简洁,主要陈述了树上有喜鹊在生活的事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原文进行扩展,进行更为丰富的语言表达。比如,对于“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一句,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文中的树是什么样子的?喜鹊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可以写作“春天,那状似干枯的树枝上开始露出黄嫩的新芽。没几天,这些新芽便长成了尖尖的、毛茸茸的叶片,很快这些小叶片神奇地长成了又大又厚的叶子。一只喜鹊扇动着黑褐色的羽毛,长长的尾巴上下翘动着,唱着动听的歌曲。”等片段表现喜鹊和树的关系。在这样的写作中,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语言运用,不断提升语言构建能力。
综上所述,语言构建能力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文本品鉴、写作等方式培养敏锐的语感和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