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关于提升高职办学水平的思考
2021-01-08段亚利秦秀丽
■段亚利,秦秀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各个阶段的教育评价和学生培养提出改革目标,“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1]。落脚到职业教育领域,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含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下同)队伍建设等情况,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评价体系是指挥棒,为职业教育指明方向。从一名有多年高职教育经验的教师出发,要求高职教师以培养德技并修人才为目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为手段,以“双师型”教师为自我要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下,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一、理性看待高职教育的现状
(一)社会大众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当今社会大众学历教育的目标就是上大学、上好大学,那些上不了大学的孩子怎么办呢?或者说除了上大学还有什么好的选择吗?对于国家人才培养来说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鲜有社会大众重视。近年来,国家在教育政策层面做出重大调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录取比例由原来的6∶4调整为5∶5,意味着未来有一半的孩子要接受职业教育,但家长普遍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没发展、学不到东西、学校里风气不好、毕业后不好就业等等,也有很多家长只是抱着不想让孩子太早进社会的想法把孩子送到职业技术学校,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管不问。然而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现在好的职业技术人才可能比大学生还要稀缺,待遇好却招不到人。一面是人才短缺,另一面是无人问津,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社会大众的认可和支持,需要社会、学校、企业的共同努力,营造更好的职业教育前景和规划,当人们看到了发展前景,自然会给予更多重视和支持,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二)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驱力不足
在全社会将目光集中至普通大学教育的背景下,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学生的发展前景有限,导致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驱力不足[2]。在教学实践和校际交流的过程中,很少看到职业学校有像普通学校那样紧凑的教、学氛围,从老师到学生都存在相当程度的散漫,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高职教育职业发展路径不畅通
虽然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技并修人才,但现实情况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与所学内容关联性不高,校、企之间的人才培养和应用通道并没有完全打通,毕业生被推向社会与普通学历教育毕业生去竞争又缺乏明显的优势,导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务必要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明白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通过努力能争取到什么样的机会和目标。
2.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层次不齐,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采取宽进宽出招生政策,招生对象都是无法考取本科院校的学生,准入门槛低,整体成绩水平较低。不得不承认,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既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又缺乏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现状,也是高职教育的难点。因此,高职教育要区别于普通的学历教育,不能像普通的本科院校那样以课堂授课为主,要探索更加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循序渐进的成长体系。正可谓有教无类,高职学生正值学习的黄金时期,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3.杜绝贴标签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广泛的学生群体,却成了被标签化伤害的群体。“学习差”“习惯差”等标签牢牢地贴在了高职学生这一群体上。然而这些标签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也在深深地影响着相关群体。比如有些高职教师认为讲好讲坏都一样,反正没人听;比如有些学生家长认为高职能学个啥,凑合毕业得了;比如有些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会干啥。一系列标签化的认知,深深地伤害着高职学生群体,让高职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上进的动力。当然“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抱怨别人不了解你、误解你,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能力和实力。希望社会各界给高职学生更多的关心、支持与理解,赋予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更重要的历史使命,激发高职学生努力成长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内驱力。
(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需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对职业技能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具备更加过硬的技术水平,能够掌握日新月异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等,要求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来自市场端的需求,对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首先是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以重点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为目标,打造一批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是加强产教合作,特色办学,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最后是要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内驱力,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德技双修的技术人才。
(四)国家高度重视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大有可为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发展环境氛围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一个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成。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与此同时,经济的转型升级创造了大量职业技术岗位,在现在和未来很长时间内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巨量的,为职业技术人才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职业技术人才有发展前景,职业教育就必然有前景,这也是经济发展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二、提升高职办学水平的思考
(一)先修思、再修技
长期的高职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是引导学生们培养好的学习态度,其次才是学习能力和方法,所以总结得出“先修思、再修技”。修思就是要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校园环境,通过日常和教学各个环节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在国内现有教育环境下,大学以前的学习阶段存在一定的强迫性,在家长和学校的管理下,主动也好、被动也罢,学生们都得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当学生们走入高职院校后,思想上得到了极大的放松,行动上也得到极大的自由,学习的主动性下降。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本质上还是非常单纯的,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对社会和自身未来发展的认知还是非常有限。如果这个时候学校能够对学生给予恰当的引导,特别是在一入学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给学生们输入正确的、积极的学习观念,将对数年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比如邀请优秀的毕业生返校分享经验、邀请优秀创业者讲述创业成长经历、学校领导对新生致辞、讲好入学的第一堂课、班级定期召开务虚会等等,从一踏入校园的那一刻就给学生们种下希望的种子。此外,正确学习态度和思想的培养,并不是孤立的,由某个固定的人、固定的部门来执行,而是要像企业文化一样,贯穿到学校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教职工、每一个学生、每一次活动、每一个奖学金上,真正地营造一种文化、树立一种理念、成就一批榜样,循序渐进地持续影响。
(二)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产教结合,打造“双师型”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知识和技能等),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相比普通高校,高职教育更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更显重要。好的专业预示着未来好的就业前景,好的就业前景是对学生学业最重要的激励之一。有了好的专业设置还不够,要能办好专业教学,跟得上市场的人才培养需求。这对学校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办学要求,就是要加强产教结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如何优化专业设置、如何加强产教结合、如何打造“双师型”队伍,这一连串的问题是环环相扣的。笔者认为,每一个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情况、师资力量、区域经济结构、产业优势等,设置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所在地太原市正在大规模修建地铁、城际铁路等基础设施,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需要专业的地铁配套工作人员,学院抓住该市场机遇,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相关专业,持续为地铁提供相关人才;所在省份山西省,作为国家能源革命试点,未来将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包括光伏组件生产,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光伏、风力电站建设运维,这势必将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人才缺口,可以结合现有办学条件,申报相关新专业。
有了好的专业设置后,还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教师队伍提出的客观要求。关于“双师型”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存量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提升,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持续学习、持续提升的实践机会[3]。其次,要加大实践型人才引入,既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引入,也可以通过产教结合方式,从合作企业挖掘,甚至是可以通过产教结合共同培养。最后,由于对“双师型”教师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这类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在“双师型”教师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情况下,可以尝试组合教学,由现有教师队伍和具备实践经营的师傅组合教学。
总之,高职院校要坚持产教结合,这样才能走在产业前沿,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为国家培养能适应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优化教学方法,深入浅出,注重兴趣培养,加强实践
学生步入高职院校后,面临的课程体系、教学环境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加之学生的理论基础普遍偏弱,一时间从中学时代的教学体系转换到高职专业化教学体系,很容易脱节和掉队。因此,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学生引进门非常重要,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激发学习兴趣。好比大多数人第一次接触电脑时看到一堆电子零件,完全不知从何下手,即便有专业的老师去讲解也不及电脑游戏来得快,游戏激发了对电脑的兴趣,成为了很多人熟悉电脑最重要的桥梁。高职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学生们一开始接触到的都是一系列复杂的、没有感性认识的名词,很难激发起他们持续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学习效果也不会好,但是职业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动手和实践。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简单的专业实践开始,通过动手实践丰富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通过一个个实践项目的完成,提升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由简到难,由实践引出理论,将理论应用到实践,达到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的效果。以数控机床专业为例,别说是刚入校的学生,就是很多成年人、高材生对数控机床也没什么概念,第一堂专业课就可以安排在车间里,让大家现场摸一摸、看一看数控机床长什么样子,有哪些功能,能生产哪些产品,由老师或师傅为大家展示数控机床的操作。与此同时,开展对数控机床的理论教学。当对数控机床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些简单零件,一方面巩固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提升动手能力,对理论学习提出进一步的需求。这样实践和理论的学习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实践操作是理论学习的应用,同时实践又提出更高的理论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实践课的完成,学生的信心和成就感都得到增强。
(四)调整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
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评价标准,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系统分析和价值判断的活动[4]。《方案》指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1]。对于教师的评价,要将教师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需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采用积极有效的绩效激励制度,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将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作为“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以及考核的评价标准。建立长效机制,做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将教师自己与自己对比,使教师在每一个教学年度都能在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竞赛、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有所进步,提升自我效能。对教师的评价,在注重学生评价的基础上,重视同行评价和专家评价,同时要强调所在教学团队的评价,从多维度完善评价制度,通过教学评价,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工作获得感,
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成长,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在评价过程中,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改变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结果性评价体系,加强过程性评价,增大过程评价在整体评价中的比例。制定合理的评价制度,鼓励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积极参加大学期间音体美活动、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积极参与各种技能竞赛,以赛促学。评价主体多元化,授课教师、同学、家长、实习企业指导老师、被评价者自身都可以做出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在制造业强国的背景下,时代赋予了职业教育更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正站在这个关键历史节点的拐点上,肩负着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输送专业化人才的重任,这不仅需要高职教职工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和支持。首先,要努力为高职毕业生创造更好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社会大众对高职教育的看法,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其次,要紧跟产业发展,瞄准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培养有需求、有市场的毕业生,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就业和发展;最后,要加强教、学建设,打造“双师型”队伍,通过产教结合等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市场、产业所需人才。所以,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最终落脚到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上。好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发展前景的必要保障,如此良性发展,推动高职教育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