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焦虑与运动表现关系研究进展
2021-01-08尚婉莹北京体育大学
尚婉莹 北京体育大学
状态焦虑影响运动表现,包括有明显外显行为的一种暂时波动的情绪状态,例如个体在状态焦虑情况下,会出现心率加快的状况,同时还伴有呼吸短促、血压升高、手忙脚乱、舌敝唇焦等[1]。马腾斯提出了多维焦虑理论,其对状态焦虑进行了分类,将其分成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三个维度。对于运动员而言,状态焦虑会引起运动表现的差异,而运动表现也能够影响状态焦虑的程度,焦虑会激活运动员生理状态,不过会对其行为表现产生抑制作用,使得运动员在关键时刻出现发挥失常的情况[2]。且焦虑还会对运动员生理唤醒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3]、使其注意被干扰[4]、并同时会使运动员产生自我怀疑和对未来结果感到恐惧[5],此外相关学者还发现焦虑还能促进运动员的反应潜伏期增加,使其自动化行为发生被抑制的现象[6]。诸多研究显示了焦虑与运动表现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但对其进行综述类文献较少,因此,本文对国内外在焦虑与运动表现关系研究进行系统检索,通过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从理论和实证双重层面出发,旨在梳理二者间存在关系和影响机制,探讨此理论领域方面的未来研究发展方向以及趋势问题。
一、状态焦虑与运动表现基础理论分类
国内学界在运动表现与焦虑的关系基础理论研究层面,大致归纳为四种:毛志雄(2014)等教授支持倒U 形假说,认为在唤醒与运动表现二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的倒U 形,而且这种关系由缓慢上升、平稳至缓慢下降,人的唤醒水平处于较高或者较低时,运动表现较差;中等唤醒水才能达到最佳的表现[7]。倒 U 形假说还涉及到了工作任务对唤醒水平与运动成绩关系的影响。王斌(2015)在其著作中关注驱力理论,认为操作成绩与唤醒之间属于负性线性关系,即操作成绩随着唤醒水平的高低变化而变化[8]。唤醒水平高,操作成绩就高。表现为熟练动作占优势,在此基础上增加压力,命中率可继续得到提高。祝蓓里(1995)等专家提到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当个人功能区处于理想水平可达到最好的运动成绩,即最佳状态焦虑水平能发挥出的个人完美运动表现,否则获得的运动成绩不理想[9]。在此理论中还存在个体差异,不同运动员最佳状态焦虑不同。毛志雄(2014)等教授同样支持马腾斯的多维焦虑理论,详细说明运动表现与焦虑的关系,其认为状态焦虑可进一步分为躯体状态焦虑、认知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三个维度[10]。认知状态焦虑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主要以负线性关系为主;躯体状态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是明显的倒 U 形,即运动表现的变化随躯体焦虑的升高逐渐变好、稳定再至变差;状态自信心与运动表现的关系,是正线性关系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状态自信心升高,运动表现变好。
二、实证研究下状态焦虑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在状态焦虑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中,研究对不同运动项目及对象进行实证,从状态焦虑多维度分析。其中,排球项目在国内获得较多关注度。多项研究结论统一指出:排球比赛员在赛场上的状态焦虑,会对其发球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艾丽欣(2019)发现竞赛状态焦虑不影响运动表现[11],杨泉(2019)同样得出认知焦虑、安静心率对低生理唤醒水平运动成绩具有显著影响,认知焦虑相对来说对低生理唤醒水平运动成绩会有更加明显的影响。不过,安静心率影响高生理唤醒水平下运动成绩的情况,存在明显的不同,这说明认知焦虑没有明显差异[12]。此外在分析2017年中国U16 女子排球锦标赛上海队的比赛情况时,张弘(2018)明确指出,焦虑水平会直接影响运动员技能的发挥水平,不过其影响程度因人而异,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运动员年龄、训练年限、运动等级等[13]。以上结论均与EYSENCKM W(2007)等学者提出的加工效能理论,经过研究证实其与注意控制理论存在较高的吻合度[14]。综上,竞赛状态焦虑会干扰运动表现,但只在低认知负荷条件下出现这种干扰。此外研究显示自信与运动成绩相关度较高,未来研究可关注状态自信心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在其他项目中,李靓(2017)以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参赛运动员赛前焦虑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乒乓球、田径、网球、定向越野、排球、篮球六个项目进行调查,发现赛前特质焦虑与躯体状态焦虑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但其对运动成绩相关性不显著。乒乓球与网球项目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其在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上也呈显著相关;躯体状态焦虑和运动表现的相关性则与运动项目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田径与定向越野项目、乒乓球与网球项目运动员状态自信心与运动表现呈显著相关[15]。马学智(2019)在探索了甘肃省体育高考生考前状态焦虑在三个维度(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的基本特点,及体育高考生三项素质成绩(百米跑、铅球、三级跳远)和三项素质总分在影响因素下的差异性,发现三项素质成绩以及三项素质总分与状态焦虑三个维度均有关联,并在以三级跳远成绩作为因变量时,状态自信心和躯体状态焦虑对三级跳远成绩做出可靠预测,且状态自信心大于躯体状态焦虑,而认知状态焦虑未有可靠预测[16],这一结论与前文李靓(2017)观点一致。HIROAKI MASAKI(2017)等学者在表现相关的焦虑与对错误的神经反应之间的关系研究中,使用运动焦虑量表分别选择运动焦虑程度高和低的大学运动员,两组在实验人员评估他们的表现时以及在控制(即没有评估)条件下执行了Stroop 任务。发现与成绩相关的焦虑症的运动员中,与错误相关的消极情绪在评估期间明显大于对照条件,对于未能在压力下表现良好的运动员,绩效评估会显示出明显错误[17]。
综上,国内外对于各运动项目的研究结果均支持了共性结论:即状态焦虑对运动表现存在显著影响,不同项目认知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对运动成绩显著相关,且躯体焦虑表现与体能性运动直观的关系更加紧密,认知焦虑与技能性运动表现关系更加紧密。
三、实证研究下运动表现对状态焦虑的影响
1993年琼斯、斯万和哈迪实施了一项实验,研究对象是体操运动员。结果显示,不管运动员成绩怎样,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评价的分数都没有明显的差异,不过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其在认知焦虑方面明显偏低[18]。杨泉(2016)在其研究中也证实,篮球水平大学生的高生理唤醒成绩、自信心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除上文认知焦虑和运动表现关联外,其发现在高、低认知焦虑下,如果篮球运动员的水平更高,那么其低生理唤醒运动成绩越好;如果研究对象处于低认知焦虑状态下,研究结果显示高、低生理唤醒运动成绩,都要比高认知焦虑状态偏佳[19]。马天浩等学者(2015)在考察3 周放松训练对运动状态焦虑的影响时发现:性别对状态焦虑三维度未有显著差异,而不同专项及训练水平对状态焦虑产生显著正相关,同样,蔡冠蓝(2015)研究发现,比赛中随着运动等级增高,运动员如果出现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降低的情况,那么其状态自信心就会进一步增强。如果运动员的训练年限比较长,那其在运动场上的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程度就会偏低。同时,其自信心也明显比训练年限短的运动员更强[20]。
此外,马天浩(2015)与M.D.HILL(2019)研究了缓解焦虑的不同形式,前者认为腹式呼吸在缓解焦虑方面效果显著,其助于缓解运动员的认知焦虑,而且作用效果也非常理想。另外,自生放松训练的优势也比较显著,其能提升运动员的自信心,使其更加从容地面对运动项目[21];后者关注不同运动形式对焦虑的影响差异,发现有氧运动后立即可见状态焦虑的减轻,但在抵抗力和对照条件下无明显意义。有氧运动后认知功能显著改善,但在阻力或控制条件下并不明显。与坐下休息或阻力训练相比,以自行选择强度进行的有氧运动可能是减少状态焦虑和改善认知功能的有效方法[22]。
综上,在运动表现对状态焦虑的作用研究中,运动水平、运动成绩、运动年限与躯体状态焦虑具有负相关关系,与认知状态焦虑也是呈现出如此关系,与状态自信心成正相关;唤醒水平与认知焦虑关联性显著,且高生理唤醒与低认知焦虑条件下,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更好。
四、结语
在众多实证研究中,状态焦虑与运动表现互为影响。其中认知状态焦虑与运动表现存在负线性相关关系;躯体状态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呈现出倒 U 形的特点,而状态自信心与运动表现则呈现出正线性相关的关系特点;状态焦虑对运动表现存在显著影响,不同项目认知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都会极大地影响运动成绩,而躯体状态焦虑与项目未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运动员认知唤醒水平影响焦虑水平,训练程度和运动等级会随着躯体状态焦虑和认知状态焦虑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与状态自信心呈负相关。可将状态自信心如何作用于运动表现作为未来研究趋势,此外还可重点关注不同放松训练形式对于缓解不同焦虑的效果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