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勇创新 全程服务促发展
2021-01-08李海河
李海河
合作社要在市场竞争中抢得发展先机,确立领先地位,必须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东营市利津县春喜农机农民合作社通过率先推出“保本租金+收益分红”的土地流转模式、率先应用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建立作业服务信息化平台,打造建立全省规模最大的机采棉试验示范基地,不断开拓创新社会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实现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高质高效发展。
利津县春喜农机农民合作社位于利津县盐窝镇王洼村,现有社员262 人,拥有资产2000 万元,固定资产1500 万元,拥有大型拖拉机28 台,中型拖拉机12 台,大型联合收割机21 台,4 行自走式采棉机1 台,高地隙喷杆喷雾机12 台,多旋翼植保飞机21架,拥有播种机等配套农机具85 台,有车库3000m2,维修车间300m2,办公场所一处。合作社先后获得“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全国统防统治星级服务组织”“山东省级合作示范社”“山东省科技示范户”“山东省农业生产性服务省级示范组织”“山东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山东省农业经营服务组织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合作社理事长王春儒深知高质高效农业机械的重要性,多次参加大型农机展,寻找先进适用、高性能机械,咨询当地有关农机专家,立足实际选择优质高效农业机械。先后购置了大马力拖拉机15 台,大型翻转犁、圆盘耙、激光平地机等配套机械23 台,自动驾驶系统5 套,大型采棉机1 台,高效植保机械12 台,植保无人机21 架,秸秆打捆机7 台等,能满足小麦、玉米、棉花等大宗作物的全程机械化作业需要,农机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近两年,合作社率先购置了秸秆打包机、秸秆打捆机等机具,开展秸秆收集利用作业。合作社在全市率先引进应用农机自动驾驶,保证农机作业精准,减少机械碾压、撞落损失;同时建立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对车辆的合理调度、对作业质量的及时监测,提高作业质量,减少农机具闲置,进一步增加了合作社收益。合作社一直注重人员培训,增强技能。积极组织合作社18 名农机操作手多次参加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机技能竞赛等,不断提高农机操作技术水平。合作社还建立了培训基地,新建了培训教室,购置了培训设备,邀请省市县农机农艺专家到合作社讲课26 次,提升了合作社社员技术水平。
完善运营机制实现合作共赢
创新“保底租金+分红”模式,农户挣得更多。合作社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在年初根据耕地质量给农户每亩100~300 元的土地保底租金,确保了农户当年度无论收成如何均有保底收入。到年底,合作社根据当年作物收成,扣除农资、机械作业费等费用后,将种植收入给农户进行分红,每年每亩地可分得几十到几百元不等的收益,加上保底租金,一般年景时亩均收入在800 元以上,比小农户自己种植减少了“靠天吃饭”的风险,节省了劳动力外出务工,亩均增收200 元以上。而合作社在土地流转后,把土地成方连片整平,统一规模化种植,减少了地堑,增加了土地实际种植面积,方便了大型机械作业,每亩实现规模种植效益160 元。目前,周边330 户农户已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流转面积456hm2。为确保社员利益,合作社实施了“入股分红+工资”的机制。对土地入股的社员,合作社负责对社员的土地进行统一耕种收,年底扣除种子、化肥、农药、机械作业费等生产费用和提取一定的公积金外,剩余收益按照入股比例进行分配。对机械入股的社员,实行机械作业费单车核算,扣除油费、维修费以及提取5%管理费用后,其余收入返还给社员。对参与合作社日常运营的社员,根据工作时间长短、作业量多少等因素进行按劳分配。年底根据合作社收益情况,所有社员按照入股比例进行分红。合作社所有社员入股分红加工资等收入,年收入均在8 万元以上,比小农户分散经营增收2 万多元。人性化的分配机制不仅让社员实现了就近就业,而且增加了收入。
创新合作模式推进全程机械化服务
2013 年,合作社成立后,理事长王春儒将农机专业户、农机能手组织起来,创新推行土地流转、托管、订单作业、一条龙作业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解决了土地撂荒、零散种植产出率低下、种地入不敷出等问题。合作社在承接业务时,以全程托管作业为主,年初签订作业订单。耕整地、播种、中耕施肥、植保、收获、秸秆处理等机械化作业全部由合作社承担,小麦、玉米、棉花收获后,根据农户意愿,合作社可统一烘干销售。目前,合作社全程托管小麦玉米1.7×103hm2、棉花1.4×103hm2,年作业面积达1×104hm2,直接服务农户227 户。为提高作业质量,合作社与黑龙江惠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北斗智慧农业公司等合作,率先建立了春喜合作社信息化监测平台,安装农机作业监测设备38 套,实时监督农机作业质量。在农机深松作业时,监测农机深松深度不低于25cm,深松铲间距在40~50cm,漏松率小于5%。在秸秆还田作业时,监测小麦玉米留茬高度低于15cm,秸秆切碎长度小于12cm,漏切率≤1.5%,合格率≥95%。对作业质量不达标的,除了对该农机手进行经济惩罚外,重新进行作业,赔偿农户损失,确保服务对象满意。
强化统一服务解决散户难题
统一信息服务。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在合作社建设了益农信息社,开展公益、便民、电子商务、培训体验等服务,有效解决信息服务进村“最后一公里”和农村特色优势资源出村“最初一公里”问题。通过全方位的信息供应和共享,一站式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等相关问题,使之成为了传播科技、培训农民、传承文化、融合发展、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新阵地。通过信息社,合作社快速解决植保无人机购进、操作、协作作业问题,新增12 台植保无人机,分区分片实施飞防作业,进一步实现了专业化、无缝隙覆盖服务。
统一经营管理。依托县供销社,合作社建设了为农服务中心,采取“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田间管理、统一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实现种有技术、管有制度、售有保障,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事。在生产资料的供应上,合作社全面打通与生资生产企业的直销渠道,减去了以前的运输销售各环节,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在盐碱地棉花种植上,合作社推出“保本租金+收益分红”的土地流转模式,对流转的土地统一经营管理,采取全程机械化作业,节省了人工成本,增加了规模种植效益,每亩地能净收入160 元。
统一市场销售。在农产品销售中,合作社积极走出去,引进来,跑市场,跑企业,探索推出了地头销售、农企连接等保护价、订单销售模式,全权负责,全权托管。目前,合作社托管的高粱全部定向订单销往酒厂,小麦定点销往面条、面包等食品加工企业,玉米目前定向销往乙醇提取企业等等。彻底实现了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全方位、一体化服务,无论规模化经营还是散户生产,都能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展现出了农事综合服务的广阔前景。
打造示范基地。合作社在流转的土地中专门划定用于发展棉花机械化种植,建立了全省成方连片规模最大的机采棉试验示范基地,制定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合作社还邀请省棉花研究中心、省市农机推广站专家多次到基地指导,选择鲁棉36、37 等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根据棉花打顶整枝的农艺需要,研制了棉花打顶机;根据采棉机对行收获的要求,研制改良了行距棉花播种机,做到了机械符合农艺要求,农艺配合机械改进,真正实现了农机农艺融合,探索出了黄河流域盐碱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