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师生共同体理念重塑大学本科教育体系
——以南开大学本科教育体系的几项改革为例
2021-01-08王新生
王新生
当代知识的高度细分为本科教育带来挑战,也为后发高等教育国家重新规划本科教育体系提供了机遇。未来的人才竞争,既是各类专业人才规模上的竞争,也是具有战略思维和专业知识双重能力的领军人才的竞争,两者在一个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培养了大批量的各类专业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但是,在我国本科教育高速发展过程中,专业过度细分也给通专结合人才体系的发展造成了障碍,不仅影响未来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制约了未来领军人才的形成。新时代,怎样面对挑战、把握机遇、重构我国本科教育体系,是本科教育的重大课题,也是关乎大学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破解这一问题,既取决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取决于我们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行动。
一、新时代本科教育体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时代本科教育肩负着为未来培养基础性人才的重任。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这个“基础性人才”的“基础”,不仅是指作为研究生后备队伍的“基础”,也是指作为产生“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的整个人才队伍的“基础”。前者需要更多考虑的是什么样的本科教育能够更好地接续研究生教育的问题,而后者则需要更多考虑什么样的本科教育和什么样的大学文化更有利于造就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的问题。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探索,前一方面的问题已经得到较为系统的解决,不同高校、不同学科都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形成完整、规范的制度体系和操作办法,例如当前普遍采取的研究生考试制度和办法、研究生保送制度和办法等。在当今的本科教育体系中,这些办法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进入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发展也进入全新的时期,人才发展战略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新形势,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如何突破旧有培养模式的制约,通过改革本科教育体系,使其能够为未来大量领军人才的产生和本科教育质量的普遍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又复杂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创新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基本战略,这就对我国的人才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说:“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8页。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未来的发展靠创新驱动,创新驱动靠人才引领,而人才引领战略则需要领军人才的大批涌现。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要创造领军人才大批涌现的局面,就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的改革,必须从本科教育的改革开始。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大学本科是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学生在这个学段打下的专业基础、确立的专业方法、树立的专业观念,对于他们未来的专业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因此一直以来做好专业教育就成为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任务。但是,不同专业体系形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它们之间边界形成的过程,因而是原本综合的知识被分门别类地隔离开来的过程。在现代大学体制下,特别是在研究型大学中,深入研究专门问题的需要推动着建立新专业的冲动日益增长,将本来综合的知识分门别类地隔绝开来的“格子”不断增加,而不同“格子”之间的有机联系却越来越模糊,每个专业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封闭在自己“格子”里的知识。现代知识的分化状况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大学本科教育,有利亦有弊,随着高等教育越过快速发展的阶段和提升人才质量问题的突出,弊端应该被更多地关注。
本科阶段专业过度细分和专业固化所导致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仅列举几个方面:第一,在知识快速更新的当今社会,特定的专业知识将很快被新的知识替代,在本科教育中,更重要的或许是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养成,而不是对具体专业知识的掌握。关于这一点人们已经有很多讨论,这里不再赘述。第二,本科专业过度细分和专业固化,窄化了人才培养的口径,削薄了学生的知识基础,使他们过早被塑造成型,在进阶的学习上很难再与其他专业对接。因此,过早的专业分化看似是更早地对接了研究生的培养,但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上看则起到相反的作用。好的本科教育应当是锻造出一块好钢,而不是制造出一个具体尺寸的零件。第三,过早的专业固化,使学生丧失的不仅是宽厚的知识基础,更是宽阔视野、决断的勇气、多元的方法、创新的能力等素质的形成,而这些恰恰是领军人才所必备的素养。真正的创新性领军人才往往是那些不仅具有宽厚广博知识基础,且对于创新有着强烈追求冲动的人,而这种冲动大多情况下来源于兴趣。与本科专业过度细分和专业固化相伴随的知识过早定型,实质上使学生丧失了后来改变兴趣和自由选择的可能,必将成为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扼杀他们多元化发展可能的现实机制。因此,即使是对于那些在本科阶段选定专业后再不改变的学生来说,这种情况导致的知识窄化、方法单一等问题,也会成为阻碍他们成长为领军人才的重要因素。
高速发展和变动不居的未定型社会往往会激发人们急功近利的追求,而成熟和定型的社会则往往会提供稳定的心理情绪和顾虑长远的职业志向。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人们的社会心态和人生选择也更加理性、成熟和自信。新时代的中国,正在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年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有利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国家情怀相互融合的社会氛围,也正在形成一个有利于大批领军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对于本科教育体系改革和大学文化的重塑来说,这是一种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以师生共同体理念塑造大学文化
现代高等教育最早出现在西方,并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高等教育模式。这种高等教育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它通过专业划分将分类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特定专业的学生,使其快速成长为系统、深入地掌握特定领域知识的专门人才,从而满足了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与此相伴随,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师生关系也围绕着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现代大学文化。在现代大学体制中,教师是掌握专门知识的“专家”,学生是准备成为专业人才的“受训者”,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接受成为联结师生的最重要纽带。这种高等教育模式及其所造就的师生关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根本要求存在着一定张力,新时代高等教育需要对其加以改革和重塑。
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师生关系的重塑当然要从高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是立德树人。从这一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出发理解高校的改革,该怎样对高等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对师生关系进行重塑就成为一个非常清晰的问题。习近平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2)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76页。从这一根本遵循出发对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首先需要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根本,当然也是本科教育的根本,一切改革都要围绕着这个根本进行。具体到怎样培养人,需要从两个基本方面进行总体考虑。一方面,高校是青年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高校的一切改革首先要从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出发。于此,习近平对青年学生寄予厚望,他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学生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所当然应该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青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知识学习并不是成才之路的全部内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青年学生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也是高校本科育人模式改革和高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正确把握新时代教师的责任至关重要。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谈到,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要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做“大先生”,要做“四有”好老师。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高校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正确把握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责任这两个方面,是新时代塑造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高校是师生共同体。对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来说,构建新型的师生共同体文化具有基础性和长远的意义。在大学里,学生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人格养成的过程,需要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滋养。围绕专业教育形成的大学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构为单向度的关系,不仅因缺少师生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使得受教育者在人格养成上缺失代际影响的滋养,而且因单纯的专业知识教育缺乏意义带入而缺失人文关怀。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许多专业教师努力在专业教学中“寻找”思政元素,就充分表明了专业教育与意义带入分离的现状。如果说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负责制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种消极作用的话,那么在本科教育中这种情况则尤其突出。老师讲课时与学生在一起,下课后就与学生再无联系,他们之间仅仅靠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日常生活中长辈与晚辈之间丰富的有机联系被简化为冰冷的机械联系。因此,培育新型师生关系,就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从多方面、多渠道、多维度建立起教师和本科生之间有机联系的纽带。这些纽带是有机的生长机制,它们的不断生长将会孕育出一种育人环境和育人文化,滋养人文精神,浸润学生心灵。
近年来,南开大学将师生共同体作为一种育人理念,努力打造师生共同体文化,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上取得显著成效。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强调师生之间的有机联系,多维度强化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为了使这种交流真正变得“有机”,便要创造师生互动交流的空间,将其落实于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境内外。“师生四同”即“师生同学、师生同研、师生同讲、师生同行”是南开大学落实这一理念的实践形式,也是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南开路径。在课程前,通过师生同学与同研,教师提前了解学生所需,学生提前了解课堂所讲,为课程学习提前做好准备,使课程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在课堂内,学生通过参与课程教学,使所学知识更加巩固,能力和自信得到提高,比单向的“教与学”效果更好。在校外,开展“师生同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使师生在共同参与的实践中,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和对党和国家政策认同感,同时建立起深厚友谊。在境外,“全球南开”计划资助大批师生赴境外交流,在提升本科教学国际化水平的同时提升师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情怀。
三、以现代书院为平台构建新型师生共同体
现代大学中的院系基本上是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进行设置的。在知识高度分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传统私塾式的全科教育已无可能存在,这样的机构设置无疑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但是,当我们深入反思现代大学教育体系特别是本科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以师生共同体理念建构一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大学文化时,就不能不反观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从中汲取智慧。这正是当下许多高校尝试以“书院制”的形式增强师生联系、促进专业融合、构筑新的育人体系的原因。
从唐代中叶直至清代末期,中国古代书院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形式、教育教学方法和饱含人文主义精神的书院文化,与首先形成于西方的现代大学的管理、制度和文化形成鲜明对比。近代以后,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西方近代以后形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迅速取代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古代书院也迅速衰落。但是,今天看来,中国古代书院的一些教育理念、教育教学形式,特别是它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书院文化,仍然是值得我们在改造的基础上加以借鉴的。一方面,中国古代书院,无论是初级蒙学性质的书院,还是高等教育层级的书院,均以通识教育为目标,与现代大学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体制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培养目标下形成的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全面发展理念、人格塑造理念等,无疑是我们今天重塑本科育人体系和大学文化所需要的。例如,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合一思想,“无私心就是道”的大公思想等在今天大学教育中弥足珍贵。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书院作为一种极为注重师承传统的教育体制,其师生关系、道德风气、流派沿袭等所构成的学术共同体文化,对今天大学文化的重塑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例如,朱熹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论,对于我们今天理解教师的责任便仍有重要启迪;当今“千人一面”的大学文化建设似乎也可以从异彩纷呈的书院文化中学到很多东西。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大学是浸润在中国文化中的大学,在现代大学体制建设上无论是对苏联教育体制的学习还是对西方教育体制的借鉴,都不仅不应当脱离而且应当主动挖掘中国传统教育资源,在经过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之后,将其应用于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大学文化的重塑。
古代书院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最重要的就是汲取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和精神,将其与现代教育体制、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从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融合中创造新时代的大学文化。这种新型大学文化应当是中国的,同时也应当是现代的。它既不是中国古代形成的书院文化,也不是西方中世纪形成的书院文化,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所需要的新的大学文化。此外,在当今网络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还应当充分考虑到网络文化对大学文化的影响,将现代书院建成拥有网络文化支持的智慧书院。
近年来,南开大学探索师生共同体理念下的现代书院建设,在本科育人体系机制和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南开大学在原有专业学院的基础上,探索“专业学院+智慧书院”的“双院制”模式,以构建师生密切接触平台为切入点,将“智慧书院”建成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的师生共享的学习交流平台。从管理机制上讲,智慧书院采取院长负责制,设院长1名,由专业学院推选,学校聘任。学校设立综合办公室,负责所有书院的日常运行与事务管理,为书院提供活动场所。从学生的角度讲,将智慧书院建成为能为全校具有本专业外兴趣的同学提供教师指导和同学间交流的学习平台。书院根据学生人数聘任导师,将师生比控制在1∶10,达到“一对十,十对百”,为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提供良好师资条件。从教师的角度讲,智慧书院采取导师制,发挥依托学院的专业优势聘任导师,同时跨学科、跨学院组建团队,在全校选聘其他学院导师参与。学校要求每个书院至少选聘10位以上跨学科专业教师为书院导师,规定依托专业学院导师占比不得超过30%,从而使不同专业和知识背景的教师间通过交叉互补形成综合育人优势。书院导师制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为一体,同时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第二育人平台,客观上起到促进教师多元化发展的作用。目前,南开大学已经建成11个智慧书院,例如,依托外语学院建成“穆旦智慧书院”,依托计算机学院建成“图灵智慧书院”等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智慧书院,通过师生亲密接触和直接互动,使导师近距离倾听学生、了解学情,挖掘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学术引领、成长引领,促进学生内驱成长,促进教师自我提高,构建起多方位发挥育人作用的师生共同体。以突出外语特色的“穆旦书院”为例,书院成立以来,开展区域国别系列讲座,拓展学生对不同区域和国家的认识;开展导师有约系列活动,将书院活动与外语教学研究相结合;推行荣誉学分,向书院学生开放全部外国语学院专业课程;增设周末语言文化体验班,向书院学生开展法、德、日等非通用语教学;开展外语节,让书院学生体验语言之美;开展中外青年交流会等丰富多彩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以赛促学,邀请书院学生参与各类外语竞赛活动;强调实践,开展戏剧节等丰富多彩的语言提升活动。这些活动将全校有外语兴趣的非外语专业学生集聚在书院,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创造出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新型外语交流文化。
现代书院作为高校的一种新探索,在构建新的本科育人体系、新型师生关系、新的育人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很大潜力。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不仅关乎数量而且关乎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固然需要我们在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培养方面单独下功夫,但更需要我们在改造和优化大学育人模式和体系,培植和深耕大学育人文化上下功夫。只有通过这种努力,才能造就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潜力努力成才的育人环境和育人文化。也只有在这种环境和文化中,大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