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防护岸工程常用技术及建设的对策
2021-01-08孙占胜
孙占胜
(开封市城区河道管理所,河南 开封 475000)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的水利项目发展迅猛,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水利工程施工也会对河道产生一定影响,例如: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河道护岸以及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此外,有必要加大对河岸保护技术的研究,以减少河岸倒塌现象的发生,减少水利工程施工对河道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以促进水利工程项目的研发和创新。施工单位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内部系统,在确保项目质量的同时做好保护环境工作,减少工程实施带来的环境损害。
2 水利工程堤防护岸工程中常用施工技术
2.2 水坝型堤防施工技术
在水利工程项目中,水坝是相对普遍的建筑物。现有的坝型衬砌结构一般采用平坝结构,用抗腐蚀材料包围土芯,以减少堤坝被侵蚀和破坏的可能性。在平坝坝床的施工中,一般选择网状结构,并用高强度、低碳镀锌钢丝网进行铺设,然后用石头填充,最后固定在堤岸上,达到了阻止水流侵蚀的目的。
2.2 边坡护坡施工技术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边坡衬砌工艺不仅施工简单,且具有抗冲击性强等特点,广泛用于小江河护岸工程中。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抗冲击能力,要选择合适的工程材料,以提高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在护岸施工阶段,应做好护脚工程,其施工质量将对护岸工程的防腐蚀能力产生直接性影响。在正常情况下,河流中经常混有大量的砾石、树枝等杂物,它们在水流的冲击下快速移动,将对护岸产生一定影响,并且岸坡长期受水质酸度或碱度腐蚀。因此,在选择堤防建设的原材料时,必须考虑河流条件、土壤特性、水质、沙砾含量等因素,就目前面言,石笼使用较为广泛。
2.3 高压喷射防渗墙施工技术
这项技术是在搅拌机的辅助下,将部分砂石料混入水泥浆中,并在压力作用下用水泥浆喷射土壤或岩石表面,以达到保护土壤或岩石表层的目的。混凝土固化后,形成防渗墙,以提高防渗性能。目前,该技术具有应用范围广、设备操作简单、成本低、效果好等优点。在通常情况下,常见的喷射技术包括定向喷射、旋转喷射和振荡喷射等,具体应用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喷射方式。
2.4 干砌石护坡施工技术
干砌石护坡技术具有较强的完整性,能有效抵抗8级风浪和水的侵蚀,因此被广泛用于河岸变形量较小的地方。干砌石护坡施工中,通常采用1∶2.50~1∶3.00的坡度,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更改坡度,以提高坡度的稳定性。
2.5 袋状混凝土边坡防护结构
水利工程建设中,用袋装混凝土边坡防护,可以有效解决大坝和护岸问题。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填充袋装混凝土的操作。其主要方法是:使用高压水泵注入清洁水以润湿腔室,当达到施工标准要求时,根据情况科学合理地选配阀门和管道,并泵送1.50 m3的1∶2水泥砂浆,同时动态观察和记录管接头的情况,以避免水泥砂浆泄漏。当发现异常时,必须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混凝土填充过程中要防止袋织物存在收缩不均匀。填充混凝土阶段,必须控制模袋的饱满度,防止模袋由于过度填充破裂。在此过程中,最好组织专业人员观察混凝土的流动状态,同时准确测量评估混凝土的坍落度等参数,根据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3 确保堤防保护项目顺利建设的对策
3.1 严格控制和监督施工过程
管理人员要了解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由于一些施工人员素质不高,工作过程中无法理解设计要求和意图,很难合理控制作业流程,从而导致施工时间延长和建筑材料的浪费,同时还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因此,管理人员应严控施工过程,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工程管理意识:一是严格监管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二是明确岗位职责,提高施工效率;三是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淘汰责任心不强的管理人员;四是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确保水利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3.2 增强项目施工员的质量意识
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人员必须对可能发生的质量事故有清晰的认识,管理人员要制定科学的质量计划,并严格执行。如果发生工程质量事故,必将延误施工工期,并导致经济损失。因此,一是确保堤岸工程施工质量:在工程施工前,对全体员工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岗位职责,并制定合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全体员工必须严格履行;二是确保材料质量: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建筑材料质量,如果工程材料不符合设计和规范标准,将直接影响施工质量,不仅会消耗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还会产生质量缺陷和质量事故。因此必须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确保堤岸工程的施工质量和顺利完工。
4 结语
简而言之,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包括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工程质量不合格,就很难满足工程的正常运行,甚至造成质量事故。因此,施工过程中,为达到理想的工程质量,应严控各施工环节,并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另外,目前中国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且建立了新的生态保护理念和理论,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步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