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知信行统一的思考与探索

2021-01-07王忠文

湖北教育·中小学党建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统一思政理论

王忠文

如何让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做到知信行统一,是我工作31年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这缘起于学生的一句话和两个提问。

刚走上工作岗位,偶然听到有个学生说,学政治是“贝多芬”,背一背,就可以考高分。这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思考:难道思政课只是学生升学的工具吗?这样的学习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必须从教学方式方面进行一些新探索。当时,我提出了“老师搭台,学生唱戏”的主张:老师布置一些话题,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课堂上大家一起讨论,逐渐形成共识,而不是简单灌输。这种方式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学会思考问题,让他们逐渐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不再把思政课当作升学工具。

后来,两个学生的争论促进了我进一步思考。有两个学生非常困惑地问我:“这个问题我们争论了很长时间,‘货比三家’,比的是使用价值还是价值?”我问道:“你们平时买东西比什么呀?”“只要觉得好我们就买。”“我的主要用品是爸爸妈妈买的。”他们的回答,我并不惊讶。他们每天在学校学习时间长,普遍缺乏生活和实践经验。高中思政课主要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缺乏生活和实践经验的支撑,他们怎么能够认识到思政课的价值?怎么能够学得好思政课呢?

于是,我提出要开展“感知生活,感恩社会”的活动。即,要求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去观察社会现象,积累感性材料(课程资源);在课堂上,针对大家发现的问题,一起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提出解决之道,用所学内容回报社会,以求实现知信行的统一。我们逐渐摸索出了这样的操作程序:依据进度,确定主题——感知生活,完成报告——宣读报告,质询答辩——感恩社会,付诸行动。

“依据进度,确定主题”:根据教学进度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其目的是力争实现学生收集的感性材料与教材理性知识的结合,使教学指导活动,活动服务教学。“感知生活,完成报告”:学生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如把父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访谈。这些形式的特点是简便易行,无须花费大量时间。在感知生活的基础上,学生开始撰写活动报告。“宣读报告,质询答辩”:学生完成报告后,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宣读报告,接受同伴的质询,并进行答辩。他们基于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和事物自身的逻辑,依据从教材中所学理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不同观点进行反复质询、答辩、反驳、讨论,这时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引领者和平等的对话者。“感恩社会,付诸行动”:经过前三个环节,学生对相关主题会形成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此时,我们要求学生不要坐而论道。对自己家庭的问题,要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社会问题,要向相关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来感恩社会,从而做到“知、信、行”的统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为把思政课知信行统一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得更透彻,我们组建了思政课知信行统一研究团队,团队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研究。

一是思政课知信行统一的理念。

我们研究的“知信行”是指“认知”“笃信”和“力行”。需要攻克的难点在于:什么方式去“认知”,学生更能“笃信”?如何才能让学生由“相信”上升到“笃信”?从“笃信”到“力行”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从两条路径来探索解决:第一,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或者教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深入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在与同伴对话、与教师对话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主张。第二,对教材背后的、仅凭学生认知能力难以弄懂的知识,在老师集体备课、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方式方法,帮助学生认知。新出炉的高中思政课教材,有很多大家没有接触的新知识、新理论,我们通过网络集体教研相互启发,深入理解这些内容,探究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认为从“相信”到“笃信”,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看到理论的价值。对中学生來说,理论的价值就是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包括在课堂上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包括生活中父母等人提到或遇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他们能够给出自己的主张并得到大家认可的时候,就会逐渐实现“笃信”。二是学习理论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要做到“笃信”,不仅是理性问题,更是情感问题。让学生感受学习过程以及“理论的温度”,他们会真正做到“笃信”。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一起对话、探讨、辩论和批驳,绽放的不仅有理论的光芒,更有人性的光芒。

关于第三个问题,“知而不行”“信而不行”一直是一个大难题。我们探索通过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开展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思维之行”,以及分析和解决个人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家庭问题、班级问题、社区问题、社会问题和世界问题的“实践之行”。

二是教学范式研究。

我们以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提出的深度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知信行统一的教学范式。深度教学是指“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深度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知识处理,实现对知识的深度学习,真正达成为理解而教、为思想而教、为意义而教。基于这一理论,我们提出了“在情境中认知,在研讨中笃信,在社会中力行”的教学范式。

“在情境中认知”:以学生生活、实践经验为情境或者教师创设情境,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习之旅。“在研讨中笃信”:基于思政课的五种关键能力,即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反思与评价,教师设计问题群组,以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讨,实现深度学习。研讨,不仅让课堂教学具有挑战性,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更让课堂洋溢着人际交流、沟通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会关怀的人文精神。“在社会中力行”: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启“思维之行”和“实践之行”。

为了让研究落到实处,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专业学习。为了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我们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及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等相关理论,鼓励大家根据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参加大学组织的相关培训。团队有10多位成员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主持的思政课“同课异构,协同共研”创新联盟,参与大学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学习促进了成员专业能力的提升。

网络教研。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部统编版高中新教材与原人教版教材有很大区别,教育理念和教材内容有很大变化。为此,团队采取了“个人备课—小组研讨—网络分享”的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一次网络教研。网络教研过后,教师把相关课件和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思政课知信行”发布。我们的行动引起了教育部教材局相关领导和专家的重视,希望我们能够为统编教材落地探索出“湖北经验”。

线下观摩。线下观摩是团队活动的重要形式。2021年4月,我们开展了“学习党史,感受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同课异构活动,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吴绾茹老师、武汉市第十一中学郭琦老师、武汉市十一崇仁学校方睿琪老师主讲了公开课。公开课同时全网直播,有数百人参与听课。

课题研究。我们申报了武汉市高中新课程改革专项重点课题《新时代思政课知信行统一的研究》,主要围绕促进思政课知信行统一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策略等开展研究。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王娜娜

猜你喜欢

统一思政理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淝水之战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