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事件中 “暖新闻”的“冷思考”

2021-01-07朱成晓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能量受众

朱成晓

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容易造成新闻信息的分散甚至失真,也容易形成负面舆论引起大众恐慌。新闻媒体对事件的实时跟进,不仅可以把握好正面舆论导向,也能安抚受众,“暖新闻”则是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传递正能量、引导向上向善作用的有力新闻“武器”。本文以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为切入点,分析“暖新闻”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暖新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上有更广的操作空间。

何为“暖新闻”

新闻传播学上还没有对“暖新闻”进行确切定义,但综合近年各新闻媒体实践操作可得,“暖新闻”多以社会新闻为题材,以普通大为报道对象,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在润物细无声中与受众形成交流与共鸣,以达到温暖社会的效果。简而言之,“暖新闻”就是传播正能量、引导向上向善的新闻形态。

早在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纷纷开设“暖意”专栏,报道契合24字的导向。如2015年4月凤凰网和凤凰客户端开设了以“为生命倾注力量,为心灵点盏明灯”为主题的“暖新闻”专栏;2016年 《中国青年报》推出《暖闻周刊》;2017年《人民日报》评论版开设“暖闻热评”;2018年《河南日报》也以“发现身边温暖”为定位开设专栏“河南暖新闻”。由此,作为能够传播正能量、发掘真善美的“暖新闻”四面开花。

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暖新闻”就如同“定海神针”。主流媒体在报道新闻客观事實的同时,穿插报道弘扬新闻事件正能量的“暖新闻”,为处在焦虑和彷徨的受众提供前行的力量与信心,用“平凡人”的“不平凡”事件引发受众的共情共鸣,满足受众的情感诉求,形成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社会力量。

“暖新闻”的特点

具有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生命力的保障,也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新闻一旦失去了真实性,即便热度空前,那也是假新闻。在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殊时期,受众的心理是焦虑甚至浮躁的,作为媒体就不能盲目求快,要多方求证信息源,让新闻事实经得起考验。如2020年2月15日,中国新闻网微博发布的一则图片新闻《武汉雪地上写巨幅中国加油》,图片实为山东寿光的雪地画面,却因审核把关不严,错当武汉雪景发出,极大影响了新闻的公信力。这也告诫我们新闻工作者,唯有真实才有共鸣,唯有温度方能感人。

具有新闻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存在的价值体现。在融媒体大背景下,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客户端、云平台、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介迅速了解新闻信息,这就要求“暖新闻”也要具备新闻的时效性原则,若错过了最佳的报道时间,新闻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例如2020年3月30日,四川梁山西昌发生森林火灾,主流媒体在跟进灭火情况报道的同时,央视新闻微博发布了《救火官兵看到自己的照片哭了》的新闻,主要报道消防人员看到自己和队友在火灾扑救任务完成后坐着睡着的照片而流泪。该新闻发布的11个小时内获得600万次的播放量,不少网友评价“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可见“暖新闻”的时效性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起到了暖人心、形成良好社会舆论氛围的作用。

具有正能量

正能量指的是一切给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暖新闻”作为一种展示人性温暖的新闻形态,要把镜头对准普通大众,把关注点放在凝聚社会力量的事件当中,这样在突发公共事件时,才能够传递出以正视听、凝心聚气的正能量,为突发公共事件赢得时间、稳住民心,同时也利于社会文明氛围的良性循环。如《人民日报》在2020年1月25日刊发的《致敬!逆向而行的白衣天使》、2020年1月28日刊发的《用餐不担心,外卖暖人心》、2020年2月2日刊发的《七旬夫妇种菜送医》等一系列将笔尖触及医务人员、外卖小哥以及七旬菜农夫妇等普通大众的暖心报道,这些报道的细微之处无不展现出党和政府的责任与担当,社会大众尽己所能积极抗“疫”。“暖新闻”在突发公众事件当中所传递的正能量,恰好稳住了受众慌乱焦虑的心,为受众如何在突发公众事件中不添乱,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作表率,更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开了个好头。

“暖新闻”中存在的不足

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暖新闻”能为受众构建一幅阳光积极的社会图景,但是如果把握得不好,也会产生负面的效应,让受众在“暖意”中感受到一丝“寒意”。

需要有更多的人情味

“暖新闻”虽然将镜头对准了芸芸众生,但如果把握得不好,没有掌握好报道的分寸,也会产生负面效应。如2020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87岁老人为抗疫捐出20万,她的家却让人泪目……》,文中87岁独居在出租屋的老人倪素英靠摆地摊,把攒了30多年的20万元捐出用于疫情防控。该条微博虽获得72万多次的点赞,但评论热度位于榜单的还是“不要收,心意领了,还给她吧!”这种大爱和无私值得肯定,但该新闻报道主体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是社会力量需要呵护和照顾的对象,文中对如何保障老人今后的生活只字不提,这与社会关爱老人的价值观不相符合。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媒体要报道好人或好事,还需要关注到好人的生存状态。“暖新闻”不能只报道暖人心的新闻事件,还需要关注践行暖人心的报道行为。

新闻专业素养还需要提升

《中国青年报》主任编辑曹林曾提出过“尬暖新闻”这个说法,指那些生产者觉得温暖,但传播中却让读者觉得尴尬又不走心的“暖新闻”。在一些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也出现了一些背离新闻专业素养的“暖新闻”。虽然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一些新闻的立意是民心所盼,但背离新闻专业素养的假“暖新闻”,无疑是在消耗受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

“暖新闻”的打造原则

坚持内容为王,严守把关程序

在全媒体时代,海量信息稀释着新闻媒体平台内容的专业性,但不论传播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新闻内容永远是媒体生存的根基。在面对突发公众事件“暖新闻”报道时,记者要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用朴实的新闻语言、真实的内容打动受众,避免“尬暖而暖”;新闻媒体要严守把关程序,控制“暖”的定位,掌握一手材料,充分发挥好舆论的导向作用。

融媒联动传播,延伸温暖链条

“暖新闻”不仅要传递温暖,还要引起共鸣。在众声喧哗的全媒体时代,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暖新闻”报道时,新闻媒体平台要借助融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H5等内容编辑处理,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再分发到报纸、广播、电视、两微平台、客户端等不同渠道,开通评论通道,形成互动化传播,这样才能无时无刻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情绪,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沉重背景下,受众不仅需要真实、客观的新闻,更需要“冬日暖阳”来温暖人心、抚慰心灵。在运用“暖新闻”引导社会舆论、传递正能量时,新闻媒体也要时刻牢记新闻的原则和写作规范,不断强化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学习,要深入基层一线、洞察社会底层,挖掘普通大众的真善美,增强受众的认同感,最大化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新疆日报社)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能量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雪中放牧新风景
正能量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问题分析
正能量描绘词
正能量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