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咬文嚼字”背后,藏着的“小心机”

2021-01-07周云龙

杂文月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前段时间咬文嚼字圈层

周云龙

前段时间,网上一档语言类节目热播(《奇葩说》第七季),喜欢看一堆选手耍嘴皮子而嘉宾插不上嘴的样子。语言类节目大多玩的是文字游戏,基本功离不开“咬文嚼字”:咬住歧义、谐音,嚼出意外、妙趣。

突然发现,在节目之外,制作团队的咬嚼功夫也十分了得。一档节目,制作总有成本吧,有人赞助总是好事吧,而赞助商多了,问题就来了。以往的惯例,赞助商无论大小,无论贡献多少,无论赞助形式,最后都在鸣谢字幕那里用一句套话扯平:排名不分先后。时代不同了,说法考究了,同样是赞助商,定语大不同:独家冠名播出,联合赞助播出,首席特约赞助播出,特约赞助播出,赞助播出,行业赞助播出……

你品,你细品,我是从节目视频里一个字一个字“抠”下来的。都是赞助播出,居然细分至此,令人叹为观止。公务员考试,作为一道题目,或许可以考懵一大片。即使节目制片人、主持人,可能也难以脱稿说得精准到位。不信,你让他们不看手卡、提词器。不信,选手上场可以突然反问他们一句:本档节目的“首席特约赞助播出”是哪家公司?——一定会哑火,又添一大笑点。

也是前段时间,著名编剧汪海林在微博上放过一“炮”:本世纪最大发明:副编剧。矛头直指某当红电影编剧。过去,只听过“总编剧”“编剧”“联合编剧”,现在有人创新性地设置“副编剧”,开创中国编剧史上的先河。一众编剧加入战队,在媒体上公开质疑:“副编剧”之后,会不会出现常务副编剧、现场副编剧、台词副编剧、副总编剧、领衔编剧、特约编剧、友情编剧等新职位,想想都有点哭笑不得……编剧就是编剧,搞这么多乱七八糟的编剧职位干什么?明显就是不愿意给人署名,但不给署名又说不过去,所以创造了副编剧这样尴尬的职位。

网民或许产生疑问:编剧负责抄袭,副编剧负责润色,使情节合理并且不那么像抄袭?副编剧负责写作,编剧负责炒作?是不是还应该有副演员?譬如,替身。将来是不是会涌现副场记、副车管、副灯光......

视频类文化产品多半是团队操作,以前一般联合署名,根据贡献大小排名分出先后。当然,话语权在谁手里,谁有权处置排名、署名,有导演在片头单屏给自己独立署名:编剧xxx,而其他执笔的编剧,只能在片尾出现。业内人士感叹:名利场向来弱肉强食,吃相难看。

编剧与副编剧,特约赞助播出与行业赞助播出,是权力和利益份额的明晰吗?在乎它的,还要锱铢必较;无视它的,只会付之一笑。不过,跳出圈层看一些文化人“咬文嚼字”的应用场景,背后都有“小心机”,或是简单问题复杂化。可以说,没有一次“咬嚼”背后,没有纠结没有算计;没有一次“咬嚼”背后,没有妥协没有让步。

上海有家杂志社,他们每年都要对社会流行用语做一次“集体订正”,这是一堂语言文字应用的“语文公开课”。其实,咬文嚼字是某些人群的职业习惯,譬如教师、律师、记者、编辑、主持人。不过,社会上某些圈层的“咬文嚼字”,往往是不到位、不对等、不信任的折射性反應,是不平衡、不充分、不和谐的自发性调整。他们并没有“订正”什么,“规范”什么,但是在提醒或警示着社会:只要我们在“咬文嚼字”,我们就没能真正做到淡定从容,我们就不曾抵达心灵自由(心平气和)。

猜你喜欢

前段时间咬文嚼字圈层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Drake新专辑《More Life》打破 Apple Music和Spotify纪录
主管的话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催债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
听故事《回家》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