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叫醒装睡的人?

2021-01-07胡建新

杂文月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王敦行凶歹徒

胡建新

“装睡的人永远叫不醒”,这是一句俗语,也是一个真理。通常而言,一个人装睡,就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他睡了,并且睡得很香或者很死,对身外事一概不知,与他无甚干系。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王羲之不满10岁时,其堂伯父王敦大将军十分喜爱他,常让他在自己的帐中睡觉。有一天,王敦出帐,王羲之尚未起床。一会儿,钱夙进来,两人忘了王羲之还在床上,便商议起叛乱的计划来。王羲之醒来后,听到了他们的谈话,知道难以活命了,于是抠出口水,假装熟睡。王敦突然想起王羲之还未起床,大惊失色道:“不得不除之。”可掀开帐子,只见王羲之满脸口水,把被褥都弄脏了,确信他还在熟睡而没有动手,王羲之终于躲过一劫。这种装睡,充满自保性命的睿智和机灵,无可厚非,值得称道。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多数情况下,明明没睡却偏要装睡,显然不是像王羲之那样遇到了命悬一线的生死关头,而是出于某种不可告人抑或不想告人的特殊目的。在那些人煞费心机装睡的背后,往往都是另有所图。

有的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在公交车上遇到老弱病残者上来便把头撇向车外、装作没看见,为的是自己继续享受有座位的舒坦;在公共属地掘到了一大桶金却对掘不到金陷入絕望的人视而不见、秘而不宣,为的是自己能掘到更多更大的金。

有的是为了避免招惹是非。路遇摔倒了的老人装作没看见避而远之,面对歹徒行凶装作没看见而隔岸观火,盖因其害怕惹是生非、引火烧身。这些人信守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奉行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有的是为了明哲保身。某些人明明看到自己分管领域里、从事工作中的不少弊端,可就是熟视无睹、置若罔闻;明明知道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可就是能躲则躲、能拖则拖。他们只想做老好人,不想得罪人;只愿坐享其成,不愿担当作为。

有的是为了暗中攫利。佯装不知,大多在于明知故犯。前些年国企改革,有的官员“胳膊往外拐”,明明知道国家利益受损,就是佯装不知道或没看到,任凭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目的就是改制后自己从中分得一大杯羹,捞到一大笔钱。

有的是为了逃避现实。有些人清楚现实社会中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事,尤其是当面对各种顽瘴痼疾时,总觉得回天乏力、改变无期,自己不想以卵击石、以身试变,于是干脆闭上眼睛,“眼不见心不烦”,意欲置身世外、超尘拔俗……

除了上述装睡者外,还有为了偷窥隐私、窃取内情而装睡的,为了包裹自己、封闭自我而装睡的,为了自作矜持、自恃清高而装睡的,为了故弄玄虚、故作镇静而装睡的,等等。然而无论如何,装睡终究是一种消极、非理性、非建设性的行为,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有弊无利或有害无益。纵观现实社会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是因为太多的人喜欢装睡而变得扑朔迷离、习惯逃避而变得愈加复杂。矛盾和问题明明摆在那里,可大家都视而不见,不愿奉献一己之力去解决,那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试想,倘若大家在马路上对摔倒了的老人都装作没看见而不扶不救,在公交车上对老弱病残者都装作没看见而不让不帮,在公共场所对歹徒行凶都装作没看见而不闻不问,我们的社会将变成一个怎样的社会?其实,诸如环境污染问题、教育失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社会风气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哪一个不是因为太多人“装睡”而导致积重难返?

无论从生理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讲,任何人可以装睡一时,却不能装睡永久;可以在一处装睡,却不能到处装睡,终究得自醒或被叫醒。理想的结果当然是装睡者自愿醒来、自觉醒来、自然醒来,但往往很难。应该说,让装睡者醒来的办法很多,举其大略有:“晾一晾”。一个人不管怎么装睡、装睡多久,终归是要醒来的,那么干脆把他晾到一边,任其装下去,一直装到他自觉无趣或难以再装下去的时候为止。“激一激”。用有针对性的激将法,去激发装睡者的愤怒感、羞耻感和自尊感,迫使其不得不幡然醒悟,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唬一唬”。晓之以一定的利害关系,使他明白装睡的危险性、危害性和觉醒的必要性、紧迫性,让他在睡梦中惊醒过来。“戳一戳”。施之以必要而有效的惩戒手段,使其懂得装睡必然睡不安稳、睡不长久,若不及时警醒,必将自欺欺人、自损损人,最终贻害无穷。

猜你喜欢

王敦行凶歹徒
校园里若有人行凶
歹徒开的是哪辆车
刑法第20条第3款中“行凶”含义司法界定探析
歹徒是如何被识别出来的
歹徒究竟露脸了没有
Nonvolatile control of transport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in magnetoelectric heterostructures by electric field∗
《在诗意中行走》
如果的事
行凶事件
摧枯拉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