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赖杞丰: 每个人都要先与自己相遇

2021-01-07赖杞丰贾方方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家庭孩子

赖杞丰 贾方方

采访对象

赖杞丰,博士,学习萨提亚20多年,师从于玛莉亚·葛莫利博士(萨提亚创始人维琴尼亚·萨提亚女士的亲传弟子),现任中国台湾心理治疗学会国际组副秘书长、北京心理卫生协会专家委员、上海高校心理治疗协会萨提亚推广中心临床督导、西安家庭治疗专委会文化顾问、青岛大学兼职教授,擅长体验式家庭治疗,融合中国儒释道哲学,运用萨提亚模式/结构/系统/叙述,进行家庭/婚姻治疗、团体治疗。

心理标签

所有的家都是由一个人开始的,“我”永远是关系里的主轴,也因此,与自己相遇是每个人通往幸福的必修课。

从2005年开始,我在全国各地巡回开展萨提亚治疗模式的工作坊。我发现,有不少学员在刚接触课程的时候都抱着同一种心态,那就是上完课之后,自己就可以用更厉害的方法和技巧来改变先生、太太、孩子甚至是父母,这样,婚姻关系就美满了,亲子关系就和谐了,整个家庭也就幸福了。

面对这样的期待,我会毫不留情地戳破他们的幻想: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永远无法通过任何手段来改变他人,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并借由自己的改变来影响关系中的他人。

不管是西方的心理学,还是中国的传统观念,我们在谈论家庭幸福的时候,都是由自己开始的。任何一段关系,夫妻关系也好,亲子关系也罢,抑或其他人际关系,我们自己永远是那个主轴。就像儒家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美好的开始,而修身的前提就是了解自己,与自己相遇。

我从哪里来

与自己相遇,首先要看到我从哪里来。我想很多人都会冒出那几个熟悉的字眼—原生家庭。毫无疑问,原生家庭对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我们会遗传家族的基因。身高、相貌、智商、性格以及疾病等都和基因有关。

我们会学习父母的互动模式和理念。妻子指责丈夫,丈夫就转身躲开。虽然知道这样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可他们却好像只会这么做,因为母亲就是这么指责父亲的,父亲就是这么逃避的。孩子不听话,妈妈就打他,打完后又很后悔,常常和孩子一起哭。明明自己就是被这么打大的,也曾发誓绝不做和父母一样的人,可孩子一闹,她就会忍不住做和父母一样的事。

我们还会继承家庭传递和派遣来的任务。父亲一辈子穷困潦倒,让母亲吃尽了苦头。母亲不希望女儿重蹈覆辙,从小就给她灌输要找有钱人的观念。女儿费尽心机嫁入豪门,却一点儿也不幸福。父亲一心想上北大,复读几年仍未能如愿,便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成绩稍有下滑就棍棒伺候。从此,上北大也成了儿子的人生目标。然而,因为压力太大,儿子得了抑郁症,最终连考场都没能走进去。

你会发现,你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反应、做法可能是原生家庭赋予你的,而不是你与生俱来的。那是不是意味着,你现在的所有不顺遂都要甩锅给原生家庭,都要归结为父母的错?当然不是。

家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文化和社会影响。文化影响社会,社会影响家庭,家庭影响个人。在饥荒年代,为了存活,很多人不得不囤积。即便现在富庶了,有些人依然爱囤积,这是他们的习惯而已。很多人责怪现在的父母太急功近利,给孩子各种施压,却忽略了他们也是受当下发展迅速的大环境影响。

当看到怎样的文化和社会造就了那个年代的人(父母),这样的人又是如何造就了家进而造就了今天的自己,回过头再去看原生家庭的时候,就不再是非黑即白的对与错、好与坏,而是能够学着感恩,感恩他们已经尽其所能了。即便做不到感恩,至少可以理解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一切。重点是作为一个成人,我们不能一味指责别人,而应该思考:过去让我这么痛苦,现在我可以做些什么才能够变得不一样,把责任拿回来,从自己做起。

比如一吵架,妻子就拿手指丈夫,丈夫转身就逃。其实,这是我们在压力之下做出的心口不一的反应。可是,压力就是存在的,怎么办?我们要意识到,在没有压力的时候,自己是可以心口如一的,想什么就会讲什么,要什么就会表达什么—我想和你沟通,我想和你靠近。

有了这样的覺察之后,试着放弃过去那种模式。之前我拿手指你,现在我要把手放下来;我被指时会转身离开,现在就站在那儿,哪怕侧着身,要听你说些什么。你会发现,指责的人可能也就没那么大声了,转身的人可能也就没那么想逃避了。

再比如以前人们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于是有了爷爷打爸爸,爸爸打儿子,然后一直打下去。除了打,难道不能有别的方式吗?当我们有所觉察,就有可能做出一些改变。以前都打,现在不打了,整个家族的文化就会变得不一样。个人的改变会影响家庭,家庭的改变则会影响社会和文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我是怎样的人

了解了我从哪里来,就能看到更多不同面向的我,清楚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我的家人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他们都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有研究证明,当一个人能够说出家人的优缺点时,表示自己也拥有这些特质。他们的优点,比如善良、勇敢等,你有;他们的缺点,比如小气、自私等,你也有。

清楚这些之后,接下来这步就很关键了:我能不能承认。

凡是自己喜欢的,承认起来会比较容易,比如我能承认我是个善良的人,我是个勇敢的人。反之则很难,比如我不承认我是个小气的人,我不承认我是个自私的人。所以,从觉察到承认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炼,我们需要有这份勇敢,更需要有这份真心。

有人会说,我就是不承认,又能怎么样呢?会不断地重复过去的模式,付出的代价比得到的收获更多。儿子讨厌妈妈遇事总抱怨,却从不去尝试改变。尽管不肯承认,但他的确和妈妈一样爱抱怨、不作为。因为不肯承认,自然也就无法改进,和同事的关系很紧张。

事实上,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在生命的历程中,有些会让你主动去承认。有个来访者说他的爷爷特别残忍,他不喜欢,也不会做一个残忍的人。我说你错了,如果别人让你的孩子处于危险之中,相信你的残忍就会出现在对方身上。他说,如果敢动我孩子一根汗毛,我的确会。

而有些则会逼迫你不得不去承认。因为经常被爸爸打,妈妈非但不帮女儿,有时甚至还会落井下石,所以,女儿很恨爸爸的暴力,更恨妈妈的冷漠。后来,她终于結了婚逃离了父母,却遭遇夫妻感情不和,还常常把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而当丈夫打了孩子之后,她竟然也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虽然不想承认自己拥有和妈妈一样的冷漠,但亲子关系陷入僵局的事实让她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其实,承认又怎样?过去我不知道,对自己也不清楚。现在,我越来越清楚自己,我承认这些东西的存在。尽管过去发生的事情不能改变,但我可以试着去接受,还可以努力做出一些改变。

我们之所以不愿意承认某些面向,是觉得这些是不好的、负向的,而那些愿意承认的面向则是好的、正向的。其实,每个面向都有两面性。

你喜欢的面向虽然会有获益,但也会付出代价。你说你爱打抱不平,被人称作英雄,可有时会不会太莽撞了,把不该发的脾气发了,把不该做的事做了,反而事倍功半。你说你是个善良的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大家很喜欢你,可如果你只顾着对别人好,却忽略了自己,是不是对自己最大的不善良呢?

同样的,你不喜欢的面向虽然付出了代价,但也会有获益。你说你什么都做不好,所以很自卑,很没有能量。但是,你看,正因为担心做不好,你做事时会更小心谨慎,犯的错也更少。有来访者说他特别不喜欢自己像奶奶一样小气,常常不知道怎么面对这样的自己。我说,有什么不可以呢,这就是你的一部分啊。该自私的时候也要自私,如果一个人不能自私地照顾好自己,又怎么会有能力照顾好别人呢?他听完深深呼了一口气,整个人轻松了不少。

我们本来就是多面的,如果没办法接纳这些都是我,就会很分裂。萨提亚女士说人生就像很多的洞(hole),如果尝试用绳子把所有的洞围起来,在前面加一个W,就变成完整(whole)的了。只有了解到这些都是我之后,我们才能够把这些面向整合在一起,在不同的时刻展现恰当的面向,为自己服务。

我想要什么

与自己相遇,还有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那就是了解我想要什么。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都需要经营,可如果你连自己要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经营呢?所以,我常常会问来访者:“在这段关系里,你想要什么?”

我听到最多的答案是,我不知道。我从来不相信这些人不知道,他们只是不愿意去知道,不愿意去承认。

有一个妻子得了抑郁症,因为她老公出轨了。两个人的感情问题由来已久,她也想过要离婚,但几次三番都没能下定决心。我很好奇,既然这么痛苦,为什么留在原地,她究竟想要什么?她说,我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我听过太多夫妻这么说了,而真相却是大人把自己不敢承认、不敢承担的事情交给了孩子来扛。婚姻走不下去一定是一方不爱了,之所以勉强维持着,更像是一方还爱对方,却担心被拒绝。离婚与否对孩子来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当父母的感情出现了问题,对孩子来说,就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家了。

我说,你真的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吗?为了这个理由,让自己痛苦得睡不着觉?还是你对他还有感情,放不下?她若有所思,没有回答。

如果一段关系让自己很痛苦,但你却仍选择留在里面,一定有你的道理。比如对方身上有别人无法取代的,比如这里有你难以割舍的,或是情,或是性,抑或钱。不妨问问自己,究竟是什么让你承受这么多痛苦还愿意和对方在一起?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我会帮助来访者看到他拥有的资源,哪些可以帮助他,哪些可能阻碍他,他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在这个比较辛苦的环境里过得好一点。

与自己相遇,不意味着一味沉浸在自己想要的里面,否则,你就会变成一个风暴中心,变得太自我。你看,我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想要孩子好好学习,想让老公不要冷暴力,想让婆婆不乱捡垃圾……你们按照我的要求做就好啦。幸福不是一个人的事,我们做到知己的同时,还要做到知彼。

了解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碰到问题,我们常常希望你改就好了嘛。可是,我们缺乏一个好奇心,是什么原因让他不改变呢?是他耍赖吗?是他不负责任吗?是他害怕,或是他真的不会?是我的口气把他吓到了,还是这是他从原生家庭带来的模块,他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在寻求存活呢?

多一份好奇,我们才能看到行为背后的动机,找到解决方案。孩子不听话,可能是学习遇到了难题,通过这个方式来求助。老公冷暴力,可能是从他父母那儿习得的互动模式,我可不可以让他看到沟通的有效性?婆婆喜欢捡破烂,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我能不能通过购买保险等方式帮助她缓解焦虑?

了解对方想要什么。有一个妻子来找我,她说自己工作特别忙,回到家还要听老公说这说那,特别烦。后来她怀孕了,老公非但没有嘘寒问暖,反而爱上了别的女人。她特别生气,质问他怎么可以这样?

我说,那你想要什么?你是不是希望他没有外遇?是。你是不是希望自己一回到家,他就开开心心地帮你做这个做那个?是。你是不是希望他做好分内的事,不要说那么多话烦你?是。你是不是希望他对你完全地支持跟接纳?她说是,夫妻不就应该这样吗?我说,哦,这是你想要的,你想要得到尊重、支持,所以,他不该做这些事,对吧?她说,本来就是啊,你看我那么辛苦。所以,你想要他理解你很辛苦,把家里打理好,不要去打扰你,你想怎样就怎样。她说,对呀,我就要这些。我说,挺好的,那他呢?他需要什么?她怔住了。

如果我们太在意自己想要的,就很容易忽略对方的需求,这也是很多婚姻遭遇外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外遇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任何我们过分沉迷的个人兴趣,比如工作、旅行等。关系是两个人的,我们必须知己知彼,才能够真正产生互动,让爱流动起来。

就像很多来听我课的学员一样,我想,这篇文章的读者也希望运用后能够收到一些成效,甚至是立竿见影的效果。我想说的是,或许,无为而治是个不错的选择。这里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带着那么强的目的性去做这些事。修身是一辈子的功课,或许,当你真心付出,没有那么渴求时,反而会收获更多。

猜你喜欢

家庭孩子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
反腐败——从家庭开始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