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活动课教学语言的优化策略

2021-01-07罗玉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学语言

罗玉青

〔摘要〕心理活动课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影响学生对活动、情境的感受与领悟。教师在心理活动课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课堂导入的“温度”、活动带领的“精度”、感受引导的“深度”、课堂总结的“高度”。另外,教师还需做到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协调、生动,能够提高并维持学生在课堂的沉浸感,使学生的体验生动、感受深刻、行动有方。

〔关键词〕教学语言;心理活动课;课程思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1-0031-02

心理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有别于传统课程的原因在于注重体验性、情境性、生成性。心理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可分为设计教学方案与实施教学两个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为课堂提供充分的实施材料,教师恰当顺畅的教学语言则是成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桥梁。因此,心理教师除了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还要注重教学语言的精准、恰当运用,增强课堂教学、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一、心理活动课教学现状

新课改提出教学过程要转化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授课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由此,心理课也更加注重活动体验、感受分享等。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需要,根据团体动力学原理,在班级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体验、感悟和交流分享,消解学生成长的烦恼,以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所以,心理教师要让学生获得沉浸感,进而产生认知、态度、方法上的内化,就离不开教学语言的锤炼和优化。

二、心理活动课教学语言优化的意义

(一)教学语言优化是教学实施的重要支撑

随着团体动力学理论对心理课程的渗透,教师的关注点也从活动进程层面向感受分享层面深入。心理课教学语言依据形式可分为口头语言及肢体语言,这里我主要探讨口头语言。心理课主要由若干个存在逻辑关联的活动组成,教师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述活动指令,方能使学生了解如何参与活动、跟随体验。因此,心理活动课教学语言优化是支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撑。

(二)教学语言优化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心理活动课教学中,教师优化教学语言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心理活动课的发展。通过观摩课例发现,优秀的心理教师除了具备高水平的教学设计能力,还具备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例如,观摩南昌市第九届“园丁杯”心理健康优质课“A4纸变变变——变短为长”,我发现执教者在引导时灵活有度、贴近学生。在工作阶段,学生进行了“华丽又变”,对手中的纸团进行积极赋义的艺术创作。授课教师向一名捏出“青蛙”的学生询问感受,学生不知如何回答,继而教师转变问题,“你捏了一个怎样的青蛙?”“你捏完的心情如何?”“青蛙的心情如何?”学生在教师的渐进式的引导下逐渐打开思路,表达内心感受。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可以促进学生对自我感受的觉察,加深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心理活动课教学语言的要求

(一)课堂导入具备“温度”,营造恰当、温馨的课堂氛围

心理活动课常见的导入方法有热身法、开门见山法、发问法、案例法、故事法、自我袒露法等。而活动课多采用热身、情景创设等导入主题。教师需要借助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营造符合主题的温暖、轻松的课堂氛围。譬如在开学第一课“走进心理课,迎接新生活”中,教师通过热情的自我介绍将学生带入“猜一猜数字背后的含义”的游戏中,迅速吸引学生兴趣并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二)活动带领具备“精度”,给予学生精确且充分的指导

心理活动课是以活动为中介来促进学生感悟及发展的课程。心理课中的活动需要体现新颖性、时代性和兴趣性。在活动阶段,心理教师的定位更侧重于活动带领者。教师要给予学生精确的活动指令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生体验的质量。以“抓手指”这一心理课使用频次较高的心理游戏为例,带领者需要清晰地给出所有人围坐一圈,并将左手掌朝下伸向左前方,右手食指伸出,点在组员伸出的左手掌心,食指与掌心相触,听关键词“左手抓右手逃”等指令。对于环节复杂、难度高的活动,教师需要逐步引导,由浅入深,给出高“精度”的引导,带领学生深入体验活动,获得深刻的感受。

(三)感受引导具备“深度”,让学生能够表达感悟

心理课的重活动性决定了教师对学生内在体验的高关注度。学生在课堂中存在情感体验、价值体验、行动体验。学生在这些体验中的重要收获就是感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感悟。不恰当的引导往往会让学生无法回答或“没有”感悟。因此,心理教师在感受引导上需要具备灵活的“深度”。引导时应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表达深层次的内在体验。由可观察、描述的具体内容向“冰山”之下的内在感受渗透。

(四)课堂总结具备“高度”,贴近需求的同时兼具引领价值

心理活动课总是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的。心理课的主题必须小而精,能够反映学生的发展阶段的需求;同时又得高而远,能够引导学生课后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在总结时,教师不仅将其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还需要具备“高度”,发挥心理教育的價值导向,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鼓舞学生走向光明人生。

(五)四“度”兼备,灵活运用,提升课堂“心理味”

所谓“温度”、“精度”、“深度”及“高度”都不是单一地对某一固定环节的要求,而是灵活的评价尺度。心理课可以是结构化课堂,也可以是非结构的。教师应在相应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来促进课堂的生成,提升课堂“心理味”。

四、心理活动课教学语言优化策略

(一)依据活动内容选择适宜的语言风格,加强学生对情境的体验感

大部分的心理课堂会通过暖身营造轻松、温馨的氛围。课堂主题不同,则选择的导入情境不同,课堂所需的氛围便不同。因此,教师需要依据活动内容选择适宜的语言风格来加强学生对情境的体验感。以我执教的高一适应心理课“进击吧!少年”和高一压力管理心理课“探索我的心能量”为例,“进击吧!少年”选择的导入情境是交替握手游戏,教师的语言风格热情洋溢且温暖开放;“探索我的心能量”则偏向亲切理性、温和舒缓。

(二)依据学生反馈进行渐进的启发式引导,促进学生对提问的理解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的大而泛的提问很难得到学生真实有效的回应。课堂提问应该具体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和思考。此外,教师须善于应用启发性的语言进行引导,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感受。这种启发是由表及里的,先依据具体的可观察的“实物”为材料提问,再引导学生探索进一步的情绪感受,最后带着好奇的心态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期待、感受。如“探索我的心能量”中“心灵四格画”,我首先问“请介绍你的作品内容、主题”,得到回应后接着提问“你创作自己的作品时是怎样的心情?”,再问“这种情绪的背后可能有着对自己怎样的期待呢?”如此循序渐进式的提问和学生的思考进程是一致的,且带有引导启发的特征。学生不仅能够准确回应,还能跟随教师的语言进行向内的自我探索。

(三)注重教学语言对教学设计的反馈,提升二者在课堂的适切性

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都是遗憾的艺术。为了追求心理课堂教学语言的优质高效,需要不断地反思、打磨。教师应通过教学语言的反馈来反哺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最终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有所悟直至有所行动。如我执教的“探索我的心能量”一课的教学设计,在每一次教学实践之后都进行了调整,从而提高其可行性等。

总之,在心理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身心体验、分享交流以及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都有关键的作用。由此,在心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语言,做到课堂导入有“温度”、活动带领保“精度”、感受引导显“深度”、课堂总结达“高度”,进而充分发挥心理课的价值,促进全体学生人格和潜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志成. 教学语言论[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张晶月. 语言真善美润心细无声——关于心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5),198,184.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南昌,3305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教学语言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
初中化学课堂中如何实施高效性教学
语言艺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基层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激趣 导思 引探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