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吕调阳”安天下
2021-01-07李艳霞
●李艳霞
众所周知,《千字文》问世已经一千四百余年,它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却不知道《千字文》包罗着“律吕调阳”的乾坤智慧。
“律吕调阳”是《千字文》中的名句。意思是,用律吕来调节节气,使得人们对时间有了节点的定义。律吕就是空竹管,用它来校定音律。这就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了,定音管和节气怎么能扯上关系?
首先,从宇宙的初始状态来看,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寒暑循环变换,四季更替: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百姓才有余食也。而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就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后汉书·律历志》记载:黄帝时代的伶伦,发明了律吕,用十二根空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起来,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呈一个斜面依次排列,然后插到土里面。竹管里面灌满暇莩(暇莩就是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要将这些管子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在外面盖起房子,再密封好,保证绝对吹不到半点儿风。然后等地下的冷暖之气发生变化,管内就出现了动静。冬至的时候,阳气一产生,第一根九寸长的管子里面的灰,自然就飞了出来,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时间为子时。把这个发出声音的日子规定为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以此类推,十二律吕便推出了十二个节,顺着十二个节便能推出十二个气,也就是闰年的月历与四季气候和实际的物候,至此二十四节气便齐全了。
因为有了“律吕”来校正、调整的,才使时序正常。祖先的这种神奇发明与发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根据“律吕调阳”,农民遵循时序,进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尊重自然种植规律,才能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正如《淮南子·泛论训》所说:“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也。”反之,与自然背道而驰,只能自取其咎,徒劳无功。
然而,起初“律吕调阳”是为了划分农时而发明的,在之后的过程中它发展成了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多由竹制或金属制成。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伶伦模拟自然界的凤鸟鸣声,选择内腔和腔壁生长匀称的竹管,制作了十二律,暗示着“雄鸣为六,是六个阳律”,“雌鸣亦六,是六个阴吕”。《古乐》篇还记载了伶伦制乐的传说。将十二根竹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六根奇数的属阳,叫作六律;六根偶数的属阴,叫作六吕。六律的第一个是黄钟,六吕的第一个叫大吕, 所以音乐里面有黄钟、大吕之说。成语“黄钟大吕”也是由此得来。
《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郑玄注:“以黄钟之钟,大吕之声为均者,黄钟阳声之首,大吕为之合。”中国古代音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律。黄钟为阳律第一,大吕为阳律中排第四。黄钟、大吕配合交响,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原来,“律吕调阳”是矫正变奏的至宝,是改弦易辙的办法,是矢在弦上的行动,是弦无虚发的准确,是家弦户诵的传承,是拨乱反治的利剑,是补偏救弊的良药,是定乾坤,安天下的风雅。
曲高和寡不是国学风雅,《和谐颂》是另一种“合和”的风雅。当和谐成为社会的主基调,阳气自然上升,阴气渐渐消沉,便形成了风清气正、朗朗乾坤的风尚。
成大器者,就应该像“律吕”那样,奏响时代的“黄钟大吕”,让庄严、正大、高妙、和谐的氛围四网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