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题材时政微视频的发展与创新
——以三大主流媒体为例

2021-01-07赵琳

视听 2021年1期
关键词:时政总书记

□赵琳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对信息的接受方式逐渐呈现出移动化、碎片化的特征,微视频这种新型传播模式由此诞生。传播内容的直观性、形式的灵活性以及接收的便捷性和参与的平等性都使微视频成为当下公众最喜爱的传播形式之一。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占网民整体的94.5%。其中短视频已成为新闻报道的新选择和电商平台的新标配。网络新闻借助社交、短视频等平台,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提升传播效能,助力国家宣传报道①。长期以来,政府作为时政传播的主体多以“宣传”的方式向公众传递政治信息,但如今严肃的报道和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越来越难被公众接受。为了更好地与人民群众沟通,政府日益注重对网络政治传播的应用,时政微视频的概念应运而生。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者三大主流媒体首先对时政微视频在中国的传播展开了探索。自2016年起,一系列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连接起党和人民的伟大作品应运而生,拉开了中国时政传播新方法的大幕。

一、主题设定:多角度诠释家国形象

综观央视、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这三大主流媒体的媒介融合实践,可以发现全新闻链接路径的构建已成为媒介融合的核心理念。时政微视频的诞生则正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其中一个典型产品样态。

自2016年6月20日新华社推出首部重大题材政微视频《红色气质》后,以央视、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为代表的三大传统主流媒体就纷纷成立专业部门,相继在时政微视频领域里深耕。现象级时政微视频一时间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各大媒体冒头。时政微视频一改以往的单一、范式化主题,从多个角度阐释时政,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平台风格。表1为三大主流媒体制作的时政微视频的统计。

通过对央视、新华社以及人民日报三家主流传统媒体近年来的部分重大题材时政微视频进行梳理,发现时政微视频的题材往往是以重大新闻事件和时政为基础或者对意识形态进行有意识的传播,时长一般控制在10分钟之内,大多为3~5分钟。

从题材选择的角度来看,这些重大题材时政微视频主要围绕着四个方向进行创作: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履历或者思想观念,以《初心》为代表;二是针对大型会议制作的时政微视频,主要起到政策解读、大会报道、会前预热等作用,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天》为代表;三是关于党史梳理、党情传播的微视频,如《红色气质》;四是围绕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进行制作,以《道路》为代表。整体而言,时政微视频的制作选题大致以领导人形象塑造、重大会议报道以及时代声音传达这几个方向为主。

从创作理念的角度来看,时政微视频更加侧重于受众的体验,以用户为中心。传统主流媒体通常利用“一言堂”的传播方式,以俯视的视角、教科书式的话语方式,通过渠道的垄断地位,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但在融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受到各渠道和平台的冲击,开放的传播环境使传统媒体将由点到面的宣传形式转向由面到面。

从表现形式的角度来看,时政微视频如何在有限的事件内将重点陈述清晰,态度表达明确是一个关键。由以上三大主流媒体的微视频传播案例发现,“少即是多”的理念运用是视频广泛传播的前提。一方面要突出主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叙述。短视频是一个或多个事件的纵切面的聚焦,而不仅仅是对长视频的简单截切。另一方面要构建核心燃点,因为移动平台更容易传播情绪而非逻辑,所以文本内容建构要巧妙,适当运用有意味的文字和冲击力的影像。以最快的速度使公众达到视觉高潮和心理震撼是成功的关键。

表1 三大主流媒体部分重大题材时政微视频统计

二、文本剖析:两大原则构筑“微言大义”

时政微视频的新闻创作通常以“小视角”叙述“大主题”,以“正能量”承载“政能量”。这体现在新闻的创作理念和生产诉求上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如今,中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便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故事的最佳方式,就是以“小切口”作为开端,使党的行政纲领、路线以及政策方针可以通过更“柔性”的方式对公众进行“大格局”的传播,使原本难以接触的严肃主题可以简单化、轻量化。

(一)以“小视角”叙述“大主题”

在微传播时代,媒体信息大多呈现出碎片化、娱乐化传播的特点。时政微视频为了摆脱高高在上的宣传模式,逐渐转换视角,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生活,用平民化视角、故事化叙事的方式以小见大,讲述了中国情怀,传递了宏伟的中国梦想。

以央视制作的《初心》系列作品为例。《初心》一共分为三集,每集时长不超过8分钟。短短的时间内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自述、历史影像以及历史见证者的回忆,该作品在没有一句画外音解说的情况下,向我们清晰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几十年的人生轨迹。该视频发布24小时点击量就突破了4亿,10天后全网阅读量就达到了12.36亿,持续引发全网转发关注。这组现象级作品之所以传播效果如此可观,其中一点就是因为它采用了平民化视角,每一集以一个小切口,从习主席真实的生活片段中逐渐挖掘出深层次的理想抱负以及坚守了几十年的初心。《初心》选取了陕西梁家河、河北正定以及福建宁德这三个标志性阶段地点,分别讲述了不同方面的“小故事”。如第一集《梁家河篇》全程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地插队时的种种生活细节展开,出现的都是最普通的人民形象。开篇习近平总书记就表达了对陕西父老乡亲和信天游的怀念,并流露出当年干活时“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的自豪。短短1分30秒,视频主体人物形象与性格立即丰满起来,体现出一个不怕吃苦、融入人民群众的大国领导人形象。接下来是在梁家河建立第一口沼气池的经历,影片中的习总书记满脸笑容地讲述工程从设计到完工的来龙去脉。无论是通过对通沼气池溅满脸粪的趣味描述,还是获得奖励后选择用摩托车换取手扶拖拉机、磨面机和粉碎机的情节刻画,都起到了以小见大、以点代面的作用。这种手法将我国领导人在以往政治报道中严肃、神圣化和去个性化等特点去掉,塑造出一个带有情感、个性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这样的形象更容易打动老百姓,使公众在以“人”为主要角色的政治新闻中更好地感受“小视角”中要传递的家国一体的“大主题”。

(二)以“政能量”承载“正能量”

主流媒体依靠专业严谨的职业素养和大量的资料素材,凭借着独一无二的渠道平台,一直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传播角色,肩负着引导社会正能量和舆论走向的重担,是政府体现“政能量”的主要途径之一。

《初心》向公众呈现了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坚守着质朴情怀,在几十年的奋斗中不忘初心的,并且在为什么不能忘记初心和怎么才能不忘记初心等问题上做了不少阐述。正是这些具体、实际的经历对人民的现实生活起到了指导作用,使人民纷纷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除了《初心》系列,还有一大批优秀的时政微视频也都体现出了“政能量”。央视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推出了大型时政微视频《道路》,同样是将大国情怀投射到了一个个具体的小人物身上。视频借探险者之口说“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借攀登者之口说“山再高,往上爬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借创业者之口说“一条没人走过的路,走过去才能成为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走下去才有答案”。虽然我们知道这些前景的主要目的是为公众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决心做的情绪铺垫,但成为现象级传播的微视频,它的优点并不都在于对公众情绪的调动,更主要的是在这两分二十秒内,让屏幕前所有观众都从视频中的几个背影看到了自己的形象。它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将政治事件通过时政微视频的形式传递了一种“正能量”,告诉我们每个人“你的奋斗,终将伟大”,此时公众感受到的是国家的奋斗是和个人的奋斗息息相关、同气相连的。以国家形象作为载体来传播理念,这是其他任何形式都无法相比的,这便是充分体现“政能量”的优秀案例。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时政微视频的成功必须要做到将优质的内容、创新的形式和内在的精神融为一体,如若只是空洞地表达则难免流于形式,沉没在庞大的信息流之中。

三、形式创新:多元化影像处理

在新的传播语境下,公众对政治微视频的趣味性要求日益提高,单一的事件叙述已经无法满足公众需求。以央视、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积极将绘画、影视等引入视频制作,运用拼贴蒙太奇和双主体叙事等方式,重新焕发传统媒体活力。此外,AI、VR、H5等可视化技术发展也为视频传播持续助力,保证了政治微视频创作过程中的技术性创新,开创了时政新闻传播的新局面。

(一)“拼贴式”元素整合

相比于传统的全程直播报道模式,央视出品的“V观”系列作品可以作为“拼贴式”处理的代表。“拼贴”是源于20世纪西方艺术的一种创作形式,艺术家将各种特质不同的物质用胶粘在一起,最终形成一幅具有新风格的拼贴作品。将“拼贴”一词用于对“V观”系列作品的描述,是因为它打破了传统时政的叙述模式,创造性地将不同时间地点性质的精华元素整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全景式画面。以《V观——回望十九大》为例,短短的7分32秒就完成了十九大报告的全部重点内容以及阶段性成果阐述。当讲到从严治党时,视频节选了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员干部在中共一大会址面对五星红旗宣誓时的场景;讲到以人民为中心共同迈向小康社会时,视频则精选了中国大地上各个民族和地区繁荣富强发展的面貌。画面中由农民们一张张淳朴自然的笑脸、一串串硕大莹润的葡萄串联起的实际场景,明显比平铺直叙的几十句话更能诠释政策和中国繁荣发展的美好景象。所以,在传播时政类信息时,有效地将艰涩难懂的政治类术语转化为人民生活中常见的景象,融入人民日常生活,如V观系列一样让接受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接纳,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重点问题。

(二)“双主体”电影叙事

此处使用的“双主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电视新闻专题片所强调的报道词加画面,而是指视频导演和视频内的主角。2016年11月15日央视推出微视频《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天》,首次将第三人称的解说词替换为第一人称的人物同期声,从此时政微视频中政府与公众间的第四面墙就被打破了。屏幕前的观众仿佛亲临现场而非听解说,这不但有助于情感的交流,更易于提升宣传效果。例如上述微视频中,我们可以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开始之前亲自问候来访的别国领导人。一句温暖细心的“休息好了么?”,而不是平淡转述的“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的向某总理表达了问候”,带给我们的真实感无以言表。除了影片中开口说话的主体,另一个更关键的主体就是隐藏在微视频后面的导演。与先前的直接转述方式不同,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几分钟内完成故事结构搭建,按照既定目标和结构在庞杂的材料和话语中选取最有表现力的部分。在“双主体”叙述模式下的微视频就像是一个浓缩的小电影,影片里的主体在讲故事,影片外的导演更是在讲故事。故事讲得好,便能使主客体间距离拉近,也能令视频形式变得真实生动。虽然这有一定难度,但我们已然可以从三大媒体的尝试中看出成效。

(三)“艺术化”技术处理

多样的媒介表现形式对视频的塑造可谓至关重要。严肃的时政微视频如何提高视频观看效果而又不显得随意浮夸,对度的把握是要解决的首要难题。目前,三大传统主流媒体都做了相应探索,制作出多款创意十足的时政短视频。以《大道之行》为例,其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3D动画技术。苍茫的沙漠中,伴随着习主席的画外音“仿佛听到了声声驼铃”,一队骆驼驮着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物缓缓前进。在描述各国间合作时,动画模拟更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中俄合作项目,小燕风筝下方的中马友谊大桥,漂流瓶里的马来西亚海上货运,既充满童趣又简明得当。除了3D特效和动画模拟的应用,《红色气质》中还运用了新技术、新材料,将二维图片转化成三维立体效果。这种创新技术的大量加入,使得画面较之前更加真实,更能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视频中还加入了虚拟演播室的场景,相当于短短几分钟内还融合了访谈纪录、模拟穿越等趣味形式。再者,2018年人民日报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了《中国一分钟》。在这部微视频中,制作团队创新性地将电影技术和手法运用其中,镜头和场景的切换都使枯燥的政府报告变得生动、可视化。技术的加持使时政微视频的传播效果更加可观。

四、结语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时政微视频的现象级传播实际上已经给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首先,时政微视频在主题的设定上以领导人形象塑造、重大会议报道以及时代声音传达为主,侧重于受众的体验,以用户为中心。其次,时政微视频在内容的选择上以小见大,用平民的视角观察和百姓的故事书写国家的故事,使人民发自内心地对党的方针政策产生认同,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时政微视频在传播渠道上也应做多样化尝试,使政策更高效更便捷地被广大人民所接受,进而保证主流意识形态顺畅有力地传播。

总之,在以媒介融合为标志的媒体时代,我们要尽快摆脱过去老一套的政治宣传方式,利用短视频的优势,不断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使政治信息由“单向传播”顺利地向“双向交流”过渡,并且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积极探索更加高效、成熟、稳定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道路,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

注释:

①CNNIC发布第46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网信网,2020-09-29.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09285141.htm.

猜你喜欢

时政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时政要闻
“时政作文”如何备考
总书记心系千万家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 扎实推进人大工作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