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地方院校有机化学一流课程建设中的初探
2021-01-07李家玉李婧娴林丽萍林祖金
李家玉,李婧娴,陈 进,林丽萍,林祖金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2018年5 月,习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国高等院校都应该围绕立德这个根本任务,建立健全促进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1]。因此,所有的教师包括专职思政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高尚品德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当今,有机化学是我国地方农林院校新农科和新工科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必修基础课,在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3]。本文将本团队在有机化学一流本科建设中的思政教学的实施与教学体会进行了综述。
1 确立将思政教育融入有机化学课程的新教学目标
《有机化学》是本校面向理科和农科专业大一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研究烷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羧酸衍生、胺、糖类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及其规律。在以往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描述为“通过本课程学习,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需求,有目的地运用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的相关问题”。这个课程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修订后的教学目标增加了“同时在课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奉献科学的精神等科学素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素质目标。坚持课程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恰恰体现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高阶性。
2 挖掘并凝练有机化学课程中的育人元素
在以往的有机化学课程授课中,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够深刻甚至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从而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育人的功能,而有些教师在授课中出现“德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为此,每周开一次有机化学教师研讨会,一方面观摩教学名师和教学能手的课程思政课程,另一方面集中讨论并充分挖掘每个章节内容中涉及的思政元素,最后形成一个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案例汇编以共享。例如,在芳香烃这一章节,在讲到苯环结构时候,引入苯的凯库勒构造式的发现史,激励学生担负起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使命;在旋光异构这一章节,引入“世界著名有机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借助放大镜首次实现了酒石酸外消旋体拆分”的事实,引导学生要对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不知疲倦的探索精神;在含氮化合物这一章节,讲到“胺与亚硝酸反应”的时候,引入复旦大学医学院中毒案,用反面的事例警示学生一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有机化学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
有机化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但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元素如“盐溶于水”般融入课程中。我校的《有机化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两者的有机融合,有助于育人目标的实现。下面举例说明具体的实施过程。
3.1 以我国科学家为榜样,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有机化学绪论课是进行思政教育最好的第一环节。目前,有机化学教材主要介绍西方科学家的发现史,会给学生留下我国科技落后的影响。在教学中,本团队会在SPOC 课程平台上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我国科学家在有机化学发展史上的贡献并且谈谈自己的感想。在线下课堂上,让评分最高的同学进行PPT 汇报。在这些汇报中,很多学生提到了我国有机化学家黄鸣龙教授的Wolff-Kishner-黄鸣龙还原法,尽管与其他科学家并列,但这是数千万有机化学人名反应中唯一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教师在此时应该对这个案例进行补充:黄教授在国外已经取得很多成绩,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携带家人历经周折和风险回到祖国。利用国产薯蓣皂甙元为原料,七步法合成了可的松,并很快投入生产,是我国甾族激素药物工业的奠基人,以及研制了中国首创口服避孕药甲地孕酮和其他几种主要甾族计划生育药物。这个案例一方面让学生加深理解醛酮的还原反应,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科学家也做出了很多国际领先的先进工作,并且学习他们这种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这种由学生讲思政案例的方式不会让学生反感,更有利于实现育人目标。
3.2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的精神
在绪论这一章节,提到屠呦呦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抗疟疾,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推动我国中医药学发展这一案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继续进行补充:屠先生面对国内艰苦的科研条件和别人的嘲讽与质疑,坚定地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的问题。”在历经190次失败后,她终于发现采用冷温、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地提取具有抗疟效果的青蒿素。但这些成就并没有让屠先生止步,而是继续率领团队对提取出来得青蒿素结构式进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从这个案例中得到的启发并进行总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他们埋头苦干、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精神。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结合学生的课程实验和毕业论文研究谈到这种精神的应用,让思政教育更加接地气。
3.3 培养学生唯物辩证的科学观
有机化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内容庞杂,化学反应繁多,这门课程的挂科率比较高。很多学生反映有机化学很难学,“同一个化合物一会发生这个反应,一会又发生那个反应”。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讲解“醇的氧化”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先演示同一个伯醇会被强氧化剂和弱氧化剂氧化的产物不同,这是因为反应条件的细微改变会导致产物的不同,接着又演示伯醇、仲醇和叔醇分别跟同一氧化剂生成不同的产物,教师随之引入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辩证原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个反应。同时,教师现场给出一些已经学过的有机化学反应实例,请同学利用内外因辩证原理进行解释。通过这种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且能灵活运用这种唯物辩证科学观。
3.4 以反面事例警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学是把双刃剑,有机化学在人类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很多通过有机化学合成的化合物一方面可以造福人类,但另一方面也会带来灾难,教师将这些化合物的“双面刃”案例引入授课过程,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在“旋光异构”这一章节引入20 世纪50 年代德国的“反应停事件”,R 构型的异构体可作为镇静剂和止吐药物,而S 构型的异构体具有强烈的致畸作用;在“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这一章节,吗啡是一种镇痛和镇静药物,但同时又是毒品的重要成分,容易成瘾且严重伤害身体。教师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线上观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视频,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延伸了课堂思政教育的效果;教师在“醇酚醚”这一章节讲到“醇与含氧无机酸的酯化反应”时,列出丙三醇(俗称甘油)与硝酸反应生成甘油三硝酸酯(俗称硝酸甘油)的反应式。教师在此时告知学生:这种化合物被称为“救命药”,是世界上治疗心绞痛的常用药物之一,但同时也是一种烈性炸药。通过这些真实案例的引入,让学生明白应当利用科学好的一面造福人类,抑制其不利的一面,避免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5 践行生态文明,树立绿色环保理念
教师在“芳香烃”这一章节讲到“苯的加成反应”的时候,列出苯与氯气在日光照射下加成生成六氯化苯(简称六六六)的反应式。教师适时引入“这种有机合成物作为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图片和视频,引用习总书记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金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学生在心中植入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论。之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科研课题——利用化感水稻的自身抑草作用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和保护环境,引导学生课后结合自己的专业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保护环境并在SPOC 平台讨论区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思政教育融入的方式,将绿色环保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学生的专业发展,让学生理解科技创新的理念,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4 结束语
在我校开设机化学课程的学院有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植物保护学院等,每个学年学生人数达到2 000 多名,课程实施影响范围大、受益面广。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通过师生座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有机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情况进行了线上线下调研,90%的学生接受这种“思政融入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认为这种“学生参与思政案例讲解和线上线下讨论分析”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其他化学基础课教师也表示愿意在自己的课堂上推广我们的经验。总之,在地方农林院校的有机化学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找好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巧妙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和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教师的育人责任。但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学工作,还需要教师继续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持续改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打造一门有思想、有内容、有灵魂的一流本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