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高职隐性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

2021-01-07庞鸿藻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隐性育人思政

庞鸿藻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000)

一、引言

立德树人,培养健全人格,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特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受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及能力得以提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的训练使受教育者获得专业能力和专门技能。学校管理和服务中体现的文化内涵,产生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影响个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个人人生幸福的目标。隐性思政所要传达的思政内容隐含于专业学习、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之中,思政的形式是隐的。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育管理,在个人能力培养的教育过程中,教育的途径、方法既有各自独特的内容和方法的属性,更是整体综合作用结果的必然。其中,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品德教育又是教育中的核心。

二、隐性思政定义

教育的显性和隐性是基于教育过程中因教育途径、方法上存在的差异,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实质上体现着教育理念的差异。传统教育中,为达到确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通过明晰化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欲实现的教学意图公开的传递给受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的考核均以直接外显的教育活动呈现出来,对于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人们通常将其界定为显性教育。20世纪初,附带学习理念的提出,为教育方式的发展做出贡献。该教育理念中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带有综合认知结果的观念、思想及据此养成的习惯等思想认知的形成,是在不断的附带学习并通过实践综合认知得到的,且这种学习的结果会长期存续并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目标、方式与显性教育中明确、具体所不同,表现为含蓄和概括,教育效果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中持续呈现。因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学形式多隐藏在丰富的活动形式中,教育方法也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性。上述特性,是人们对隐性教育的共识。

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以显性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在课堂教育中注重通过旗帜鲜明、直接外显的教育活动完成思想政治理论的传递和灌输。专题报告、专题讲座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类型方式,也多以目标明确的直接理论阐述为主。新形势下,思政课程、素养课程、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理念的树立,以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全员育人模式的开展,将立德树人,培养健全人格,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程的任务,表现为是所有教学活动、管理活动的任务,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标、方式、教育效果等均隐含在全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通过对相应活动中思政因素的发现和有效利用,采取非程式化的,隐藏在丰富的教育活动形式中,以引导、熏陶、渗透等教育方法从细微之处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三、隐性思政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以课程思政代替隐性思政教育,将隐性思政教育片面化理解。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想品德课程主要体现为对学生政治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品德教育并形成了成熟的教学内容和多样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思政教育的显性教育。对于隐性思政教育的认知,比较多的人认为对思想政治的教育除思政课程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其他课程也应融思政内容于教学设计中,实现课程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而行。立德树人涉及高职课程体系中,除思政课程外,素养课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设计与实施。各门课程都要挖掘、发现课程理论和实践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据此认为,隐形思政教育就体现为课程思政。且在课程思政中,核心特征是隐性思政教育,这要求思政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都应是“无痕教育”。诚然,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政教育中重要组成,但隐性思政教育因其存在于学校的每个具体、细致的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中,同样隐性教育也不受教学特定因素的局限,除课堂教学外,校园活动、社会服务、校园管理、网络媒体等各项工作,均是能够打通学生思想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间的传输渠道,形成互联互通,构成思政教育内容和实现途径。

(二)隐性思政教育主体不够明晰,影响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于教育关系的认识,包括思政教育关系在内,认为教育者是教育主体,形成教育者(教师)对思政教育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单主体说”。这种看法忽视了教育是对人的教育的对应关系,教育的效果应体现在受教育者认知结果,未能正确看待教育关系中受教育者同样是具有独立思想个体的主体特性的教育属性,其必然会形成在教育中忽视“学情”的结果。同时也有认为思政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是教育主体“双主体说”,这种看法虽然将思政教育中确立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的关系,但没有全面认知和把握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受教育主体在当今信息获得途径多样、便捷的同时,存在获得信息杂乱,价值判断不清,导致认知和判断失准,影响价值观正确确立的情形。其结果也会因在教育中对“学情”分析不清楚不准确而影响教育效果。故,通过教育者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双向互动,方能取得思政教育应有的效果。

(三)隐性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是育人教育,人的发展是整体的,育人教育也必然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面。“三全育人”更好诠释了隐性思政教育的属性,即高职教育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师是学校教育中育人主体,为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教学之中要把立德树人融入相关课程。学生辅导员在学生活动管理中,通过日常和专项学生活动,融入正确人生价值观。在高职学校中,全体教职员工都是育人主体,教师、管理人员将各自的本职工作融入立德树人的内涵,这对于隐性思政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是“隐性思政教育”不是显现存在于某一特定教育内容的题中之义。隐性思政作为整体思政教育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和管理保障。

(四)隐性思政教育多呈现表面化的工作

目前,对于影响隐性思想教育,受认识和管理机制的制约,除课程思政已经得到较多和较为明显的重视,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融入思政因素的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效果。就隐性思政教育整体上看,学校思政教育及隐性思政教育顶层设计弱化、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足,实施监督较弱等,使得思政教育隐性教育还未得到有效发展。课程思政建设中,对学科体系、课程教学体系、教材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系统性工作,尚未形成明显的相互协同。学校管理部门通过管理育人的隐性思政教育,多停留在以“口号式”、“标语式”的宣传为主。

四、高职隐性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党组织对高职隐性思政教育的政治引领

思政工作的基础是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高职学校的工作人员,不管岗位和身份如何,都肩负着育人的历史责任,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思想引领是决定性的。高职学校各级党组织应把专题政治理论学习落实到实际的育人活动中,发挥高职学校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结合新形势新时代的学情,有针对性的开展党史、革命史、校史等爱国主义教育,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发展成就,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强国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同时,高职学校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学校党组织应创新思路,通过搭建各种社会实践平台,与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部门联合,组织师生员工社会实践、顶岗锻炼、支援教育等多种途径的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和激发师生的担当奉献精神,凝聚高职隐性思政教育共识,服务社会的同时,在每个人的心中种下正能量的种子,结出丰硕的结果。

(二)强化教学行政管理的制度保障

高职学校的教学及行政管理应考虑隐性思政教育的全方位、非显性的特征,以隐性思政教育的整体性和全过程实施教学管理。在整体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政课程和素养课程、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整体协调、同向而行。在行政管理中,解决教职工参与思政教育工作的顾虑隐患,增强工作的获得感为制度强化的核心。对教职员在参与思政教育中关注的工作量评定、绩效考核、职务和职称晋升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形成隐形思政的长效发展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员工在思政教育中的成就感和获得感。重视新形势下,高职学校政治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在制度的顶层设计中,明晰工作内容和考核标准,鼓励辅导员积极开展与学生管理相关的科学研究活动,提升政治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空间。

(三)发挥课程思政在隐性思政教育的主战场作用

首先,高职学校的课程思政改革应尊重和体现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虽然各专业的知识体系、核心理论、专业技能各有不同,但高职教育中职业素养的养成,职业态度的明确、职业道德的培养,为学生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上述内容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总体素质目标。与之对应,课程思政的元素应体现为具体的“价值目标”,如,将“工匠精神”为代表的追求完美的价值水准。如何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与工作作风,为社会无私奉献的客户优先的服务意识;负有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在职业活动中如何通过遵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得以实现;不畏困难、开拓创新、乐于探索的积极向上的性格和适应社会发展,持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有效的沟通能力等等。专业课程的建设,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为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无痕融入,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些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为避免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两张皮“的现象,课堂教学中,通过采取典型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知识和技能、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通过启迪思想达到学生自我修正认知偏差,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润物细无声中,形成思政因素与专业课程知识、技能内容的细腻融合。

五、结束语

隐性思政应体现在高职教育工作中,教学、管理、学生服务的每一项工作内容都应当自觉体现育人功能,主动担负起育人职责,将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能蕴含在工作全过程中,实现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协同作用,形成思政教育的强大合力。

猜你喜欢

隐性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