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途径探究与实践
——以《运输技术与实务》课程为例
2021-01-07刘亚梅
刘亚梅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 300250 )
一、物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需要
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环境下,如何把握高职教育规律、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学习认知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植入心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职院校肩负的重要使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要着重加强在专业课程教育中根植思政理念,开掘出更多的精神养料,润物无声地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达给学生,做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二)适应物流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开始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途径网络化、快捷化,受诸多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随着物流新技术的出现,物流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对物流人才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且物流行业的特点要求物流人才有较高的服务意识,有大局观念,能吃苦耐劳。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育人功能,深入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找到思政元素和具体学习任务的切合点,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物流专业知识、提升技能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适应物流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发展变化。
二、运输技术与实务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问题
《运输技术与实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运输相关知识,包括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运输工作流程等处理货运组织工作、货物配载与线路优化等运输相关岗位业务的能力。在原课程基础上如何挖掘、融入思政元素,对物流专业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地思政教育并达到教育教学目标,这是摆在物流专业教师面前最紧要的问题。
(一)如何挖掘思政元素
在挖掘思政元素的过程中专业教师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专业教师一般是商科学习背景,不是思政教学科班出身,对思政教学不了解,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有一定难度,甚至会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惑或负担。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了解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学习和借鉴课程思政改革的成功案例和做法。二是《运输技术与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中,较少直接涉及到思政教育的内容,即使有也是只言片语且分布非常分散,挖掘出思政元素有一定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要从教会学生做一个怎样的人,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的角度反观学生,大部分学生认为运输岗位工作辛苦,普遍缺乏职业认同感和扎根行业的职业精神,不愿到一线基层岗位工作,即使留在岗位上,部分学生或缺乏脑力或缺乏体力或缺少主动、合作、进取的精神。以此为切入点,找到相关知识点、技能训练任务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化。
(二)如何将思政元素“如盐入水”
现阶段物流专业学生群体是00后,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抗压抗挫折能力较弱,学习过程中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或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较少关注对自身“德”的培养,更不会反思,出现问题多会推脱或逃避。如果在专业课程中生硬地进行思政教育会引起学生的不接受甚至是反感,无法达到既定目标。另一方面,《运输技术与实务》课程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难度很大,融入不恰当会呈现知识内容上的不衔接。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和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该课程教学主要采用PPT、视频、系统操作、完成实训任务等方法与手段,如何选取视频内容,如何安排实训背景与任务,如何借助这些PPT、视频、实训任务在传授运输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如盐入水,这也是较为困难的事情。
(三)如何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教学有没有达到既定目标,离不开评价。而育人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相互成就的过程,不是经过《运输技术与实务》这门课的教育教学就能实现学生思想的转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运输技术与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要不要评价?由谁评价?如何评价?有无评价指标?
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要反映在课程素质目标中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就是检查是否达到既定目标,是否真正作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交相辉映。要综合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在评价主体上要多视角,学生、教师、督导全员参与,尽量消除应付、消极评价等主观偏差行为;评价内容上多维度,不仅要评价学生,还要评价教师,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资料等。对单门课程的评价指标就目前而言宜粗不宜细,但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学生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制定详细的指标体系。
三、运输技术与实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改革课程,决定了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发展对象,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因素。专业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有清晰的认识。因此,要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相关概念和理念进行梳理和界定,了解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学习思政理论知识,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对课程思政建设案例进行梳理、归纳,借鉴江浙沪地区、北京地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宝贵经验和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研究成果,了解当前“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情况。
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进行课程思政的重点,也是第一步。思政元素的挖掘要依据物流管理专业特性、依据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素养要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结合国内外时事等,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为此,我院物流专业教学团队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尤其是运输岗位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当前的学情分析;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商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业企业道德标准与《运输技术与实务》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对照,挖掘出五种品质、五种意识,即“爱国情怀、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诚信守约、友善尊重。服务意识、成本意识、安全意识、绿色意识、创新意识”。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要求;吃苦耐劳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也是物流行业运输岗位的首要要求。运输工作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时间性要求,工作环境不是很舒适,没有吃苦耐劳的韧性是很难坚持下来的;运输工作中涉及运费的计算、单据的填制,要求有敬业精神,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守约是契约精神,是商文化的精髓,也是企业获得客户的先决条件;运输工作要与其他岗位人员、司机、客户、实际承运人等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与人为善、尊重他人,才能进行有效沟通;物流行业具有服务型特点,运输的原则就是准确、及时、经济、安全,因此要具有服务意识、成本意识、安全意识;绿色环保也主要是对运输行业的要求,因此要有绿色意识;运输工作要求能对运输方式、路线、流程等进行合理规划与优化,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
(二)合理融入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二个重点。挖掘出的五种品质、五种意识应该怎样融入《运输技术与实务》课程呢?经过梳理,从五个方面进行融入,即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学生活动。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要对融入的内容、时点、方式、方法等根据知识技能特点、教书育人规律、学生学习接受规律等进行的科学合理设计,立足课程承载的德育功能,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在专业教学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指引和价值指导。如,选取适合的含有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视频、文章等资源进行课程导入,《运输技术与实务》课程选取了抗疫物资运输、辉煌中国纪录片等视频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行业认同感;问题式、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思政元素,并将该思政元素作为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求之一,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要体现该思政元素。
2.教学内容
提升课程育人质量,需要在“融入”上下功夫,即通过创新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资源,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到课程之中。在教学内容上,要将挖掘的五个品质、五个意识的思政元素和具体学习任务相结合,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再造,以确保专业知识技能教育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统一。如,在进行运费计算、单据填制的时候要求学生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体现敬业精神,在进行软件流程操作时,要在规定时间内正确熟练完成操作,反之要反复练习,体现吃苦耐劳的精神,分析运输系统要素时介绍我国运输基础设施设备发展巨变与宏伟蓝图、“一带一路”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教学方法
把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重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艺术性,需要选择合适的、多元的教学方法作为辅助。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渗透而非说教的方式,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角色扮演、任务学习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价值判断情境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问题和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思维、方法论和价值判断,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意识、行为,增强课程思政的教育说服力,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4.考核评价
课程思政的成效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群体上,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所产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反映着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考核评价上,重视过程考核,重点加强对学生态度与表现、人格与品性的考察,形成态度、情感、价值观与专业知识、技能并重的课程考核评价,综合考核学生的做人做事。如,在6S管理的施行上,要求学生对自己座位周围的环境保持清洁,安全使用电脑等设备,关灯关窗等;在小组作业时观察组内学生是否能够合理分工,协同工作,互帮互助,这些行为一次可以做到,一个学期都做到很难,从细节上反映学生能否吃苦耐劳、是否友善尊重、是否具有安全意识等。
5.课外活动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是隐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学生活动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发挥学生专业社团的作用,通过读书研讨会、主题辩论会、主题参观、社区实践等形式,如,参观“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会展,进入社区进行物流科技、物联网应用展示、生活APP使用培训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和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职业认同感和服务意识,提升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利用新媒体等互联网创新方式,为学生推送新时代新政策新热点话题与典型人物事例,如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快递小哥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敲钟的快递小哥”等,营造线上线下“合力”。
(三)有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施阶段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两个方面。在课堂教学方面,主要是具体贯彻落实制定的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并对其内容和环节进行调整和完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一是,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事物的规律,真正打通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交友择业、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二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只要教师能言行一致,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就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感召力。三是,教师要带着爱心和温暖进行教学,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处在同等的地位,不能高高在上,真正了解和解决学生心灵的困惑。
在第二课堂活动方面,指导学生将社区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相结合,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生活中去,多接触社会,多接触行业领先技术。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这些课外活动使这些学生受到了锻炼,真正做到知行统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懂得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理想、有抱负、敢担当。
(四)综合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对象,是评价过程的主体,应全程参与其中。评价应是多角度多维度,可以从学生个人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督导评价等多个角度评价,主要体现在课程考核、学生问卷调查、学生评教、督导评教等方面,主要考察学生对思政元素的领悟与感悟,是否触及了他们思想情感“痛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课外辅导等教学环节是否体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政教育三位一体。
四、总结
针对高职学生特点以及在学期间、实习与就业中出现的问题,深度挖掘思想认识根源和行为习惯因素,把握学生认知学习规律和接受事物的规律,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将挖掘的《运输技术与实务》课程的五种品质、五种意识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及教育教学环节,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学生活动等方面加强思政元素融入度,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课堂入脑入心,培养学生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提升爱国情怀、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诚信守约、友善尊重、服务意识、成本意识、安全意识、绿色意识、创新意识等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今后在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量和教学效果评价的深化、量化、细化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