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葫芦岛方言特殊量词研究

2021-01-07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葫芦岛数词官话

张 影

葫芦岛方言特殊量词研究

张 影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通过从“单音节量词”“儿化量词”“子尾量词”“其他量词”四个类别对葫芦岛方言特殊量词进行研究,简单总结出葫芦岛方言量词的一些特点。

东北官话;葫芦岛;方言;量词研究

葫芦岛方言属于东北官话哈阜片长锦小片[1],本文重点研究葫芦岛方言特殊量词及其用法。语料来源主要是田野调查得到的发音人口述材料、当地人日常交流用语以及笔者依据调查内容自拟的例句(得到发音人认可),具有足够的真实性。

本文涉及量词主要依据黄伯荣、廖序东[2]的标准,区分了名量词和动量词。

本文涉及的方言量词包括:票、铺、槽、圈、裉、垄、瓢、口、茬、程、旬、批儿、劈儿、子儿、破儿、支儿、坨儿、疙儿、扇儿、掐儿、辫儿、捏儿、撮儿、丁点儿、过儿、滚儿、开儿、气儿、趟子、下子、池子、箸子/筷子、档子、门子、阵子、弸子[3]、胯子、巴掌、嘟噜、节骨、骨辘。

一、单音节量词

葫芦岛方言中单音节量词数量比较多,使用范围广泛,本文只研究最具方言特色的、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广的方言量词。这些量词大部分属于名量词,还包括少量的动量词和计量单位词。

(一)名量词

1. 票

“票”是个体名量词,基本含义同桩、笔,一般仅用于计量交易,如买卖、生意等,但多含贬义色彩。“票”与“一”搭配时,其后所接名词可以省去。

(1)他这个人很精明,几乎每周都能做一~买卖。

(2)趁着年节,外乡人都回去过年了,他可是干了十几~生意。

(3)这次特意去办的一批货,让他们狠狠赚了一~。

与“一笔生意”相比,“一~生意”更能凸显生意中所获得的利益更多,更占便宜,其过程中并不十分公平,因此偏贬义。

普通话中“票”目前不作为量词使用,“票”本义是指火焰飘飞腾起,后来引申出多种含义,而且出现过量词用法,例如《儒林外史》第七回:“荀家把这十吊钱赎了几~当,买了几石米。”[4,p10509]根据文献记载,“票”不但可以计量货物、生意,还可以用来计量人,而且没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这是葫芦岛方言现在所没有的特点。

“票”用作量词,在吴语中相当于“批、注、笔”(用于事物),也相当于“种、类”(用于人且表示本义),例如“一~生意”“几~货”“格~东西”;在闽语中相当于张,例如“二~车票”[5]5315-5316。

2. 铺

“铺”是个体名量词,能搭配的名词单一,是专门用来表示“炕”的单位,不会产生歧义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后面的名词。“铺”通常只与数词“一”搭配,几乎不与其他数词搭配,也不与虚指数词搭配。

(4)他在新盖的房子里搭了一~炕。

(5)李大爷家原来的炕年头长了,扒了又搭了一~新的。

“铺”一般情况下不能被其他量词替换,在农村有火炕的人群中使用广泛。“铺”本义是铺首,即门环的底座,名词;普通话中现有两种读音,一是动词,指把东西展平或摊平,一是名词,其中有一含义是指床铺[6]1016-1018,与葫芦岛方言现有的意义有一定关联。

据文献可知,古时已有用“铺”形容“炕”的记载。峻青《秋色赋•壮志录》“我们围坐在一~烧得热烘烘的土炕上”[4]16651。可知“铺”有过量词用法。

“铺”的这一用法在胶辽官话和西南官话中都有使用,在其他方言区,“铺”也有其他的量词用法存在。

3. 槽

“槽”是集合名量词,表示人工饲养的牲畜的单位,主要计量猪、驴一类的家畜。“槽”常与数词“一、两”搭配,很少与其他数词搭配。当数词为“一”时,“一槽”这个数量短语经常独立充当句法成分,主要做宾语。

(6)他家今年就养了两~驴。

(7)不论如何,明年我一定要买一~骡子来喂。

(8)家里没有那么大地方养别的了,先养你叔叔给的猪吧,一~呢,也不少了。

“槽”本义是指给牲畜喂食时投放饲料的容器,名词。普通话没有将其借用为量词来计量牲畜的数量,但是葫芦岛方言将其借用为量词。“一槽”指能够同时在一个“槽”吃饲料的牲畜数量,与“槽”的大小以及牲畜的大小和种类都有很大关系,“一槽”牲畜大概是几头到十几头不等。意义上与“群”有相似之处,是多数概念,但通常较“群”数量少。由于受“槽”的本义限制,一般不能被其他量词代替。

“槽”用作量词,在西南官话中指猪的窝数,在粤语中指人力榨油的计量单位[5]6087。

4. 圈

“圈”是集合名量词,表示圈养的牲畜的单位,特定语境可以重叠使用,即“一圈圈”。用“圈”计量的牲畜,前文已经出现,后文再次出现且意义相同时可以省略,名词省略后的数量短语可以直接在句中作宾语。

(9)听说村长家马上要有一~猪出栏了。

(10)今年他又多养了几~小羊羔,看来去年没少挣钱啊!

“圈”本义就是指饲养家畜的有栅栏的地方,因此一个“圈”里一次性饲养的牲畜的数量即为“一圈”。普通话中可指用栅栏把家禽家畜围起来,也指养猪羊等牲畜的简易建筑[6]710-711,均与葫芦岛方言中的用法有联系。

古时曾出现过量词用法,但不是用来计量牲畜,与如今的用法差别较大,例如《朱子语类》卷九一:“其时坐轿有碍,后于轿顶上添了一~竹。”[4]4054

“圈”在其他方言区,如西南官话、闽语、客家话等都有量词用法。

5. 裉

“裉”是集合名量词,表示重叠起来的纸张或其他很薄的东西(如纸币、信封、照片等)的单位,指很薄的东西积累到了一定厚度,凸显数量比较多,意义相近的量词有“沓”“叠”等。“裉”通常只与数词“一”搭配使用,可以重叠使用,重叠时更突出数量之多。

(11)他偷偷给局长塞了一~钱呢!

(12)每次放假都会有一~~的卷子留给大家。

“一~钱”和“一沓钱”相比,含有一定的主观意识,即说话人个人认为数量算多,不是和其他同类事物对比之后显得多。

6. 垄

“垄”是集合名量词,表示农作物数量的单位,主要计量耕地中成行的农作物。一行就是“一垄”,具体长度根据土地面积的实际大小来确定,在广阔的田地里或者是在自家院子的小块土地上都可以使用;宽度根据作物的实际大小来定,不同作物宽度也不同,而且还可以受“大”“小”等形容词进一步修饰。在重叠使用时,只能与数词“一”搭配,且表示泛指,不明确具体数量。

(13)奶奶在墙根儿底下栽了一~大葱。

(14)早些时候在地里种下的一~~的瓜秧儿已经长出来了。

“垄”本义是指高起的坟墓,现在普通话中“垄”是名词,主要指田埂[6]843,是引申义。《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中也未见有关量词用法的记载。

“垄”用作量词,在胶辽官话中表示“条、领、辆”,例如“一~汽车”[5]3184。

7. 瓢

“瓢”是借用名量词,表示用“瓢”这一器具时的容量的单位,主要计量水、米、面粉等可用“瓢”做容器的事物。其后搭配的名词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省略。由于“瓢”作为容器时的独特性,轻易不能被替换。

(15)去帮我再拿两~米,今天得多煮饭,来客人了。

(16)赶紧给你爸舀一~水洗洗手,看他一手的泥。

(17)一~面可不够,再去添一~吧!

“瓢”主要用在家庭语言环境中,口语色彩明显。“瓢”在普通话中用作名词,就是指一种器具,没有量词用法。

“瓢”本义是指剖葫芦做成的舀水盛酒器,《论语•雍也》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这一用法。古时候也出现过量词用法,是专门用以量酒,并没有用于其他事物的情况,例如明谢肇浙《五杂俎•物部三》:“朱翌<杂记>云:‘淮以南酒皆计升,一升曰爵,二升曰~,三升曰觯。’”[4]11438

8. 口

“口”在普通话及葫芦岛方言中均可作名量词使用。

在普通话中“口”是表示人或某些器物或家畜的数量的单位,例如“一家三~人”“一~水缸”“一~猪”[6]749,这些用法在葫芦岛方言中也存在。

在葫芦岛方言中“口”表示口腔中所容纳物的单位,主要计量人吃喝的或吐出的东西。当数词为“一”且量名结构在句中作宾语时经常省略数词“一”。在“口”之前可以加“大”或“小”表示主观量的大小。

(18)他连一~水都没来得及喝。

(19)你别着急,慢点吃,喝~汤。

(20)剩的这一~饭你就都吃了吧。

(21)爷爷总是一小~一小~地喝酒。

(22)我没事,刚才吐了几~痰,能上来气了能喘气了。

笔者认为葫芦岛方言中“口”的用法与古代的用法有相似之处。“口”在古时候可用来表示口腔的容量或动作,例如《西游记》第十九回:“行者又拔了一根毫毛,吹~仙气。”也可用来表示语言行为,例如《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一~抬杠的行话。”[4]3407

9. 茬

“茬”在普通话及葫芦岛方言中均可做名量词使用。

在普通话中“茬”主要计量在同一块土地上,农作物种植、生长或收割的次数,一次叫“一茬”[6]135。

(23)这块地特别好,一年能种三~稻子。

(24)他家种庄稼,年复一年,种了一~又一~,就是挣不到钱。

(25)院子里种的韭菜已经是二~的了,头~早就割了。

在葫芦岛方言中“茬”是表示抽象事情发生次数的单位,主要计量不太好的事情多次发生的次数。用法同“次”“遍”等类似,基本上是“V+数词+量词+N”的结构。其后搭配的名词根据语境情况可以省略。

(26)你就不能争口气,非得在这儿吃二遍苦,受二~罪。

除此之外,在葫芦岛方言中还有少量用作动量词的用法,同样是表示次数的单位,主要计量某一动作的次数。“茬”能搭配的动词有限,一般仅用于“加热”这一动作。

(27)赶紧吃饭去,一会儿凉了没人给人再热一~。

(28)再好的饭菜热了一~又一~,还能好吃啊?

“茬”本义是指草盛貌,《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中也未见有关量词用法的记载。

“茬”用作量词,在冀鲁官话、兰银官话中表示“次”,例如“他来了好几~”;在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中表示“代、辈”,例如“老一~人还记得”;在中原官话中表示“堆”,例如“一~人”[5]3874。

(二)计量单位词

1. 程

“程”是计量单位词,表示距离的单位,主要计量不是很远的距离。常与名词“路”搭配,这个意义上可用“段”来替换,表示其他意义时不能替换。

(29)去隔壁村儿可近了,就一~路,一会儿就到。

(30)还有几~路要走呢,咱就别歇着了,抓紧点,争取天黑之前就到吧!

“程”本义是一种长度单位,《说文解字》有言:“十发为~,十~为分,十分为寸。”[7]可见古时候“程”就可用来计量长度,而葫芦岛方言中的意义应该是与“路程”有关。

“程”用作量词,在闽语中表示“回、次、支、条”,例如“行几若~”“一~烟”。[5]6173]。

2. 旬

“旬”在普通话及葫芦岛方言中均可作计量单位词使用。

在普通话中“旬”表示两种含义:A.十日;B.十岁[6]1492。

(31)现在已经是十月下~了,天气越来越冷了。

(32)我们小区的王奶奶都年过七~了,身体却好得很,每天还在小广场跳舞呢!

在葫芦岛方言中“旬”表示“十二年”,是由十二生肖轮回而来,一个轮回称作“一旬”。“旬”常与数词“一”搭配且“一”不可省,其后一般不接名词,即只有“数量”结构,并且不可以重叠。

(33)他的大姐比他大了一~。

(34)日子过得可真快,转眼又一~,今年又是鼠年了。

二、儿化量词

葫芦岛方言中有大量在使用时需要儿化的量词,这里我们统称为“儿化量词”。这一类量词以名量词为主,有一小部分的动量词。在意义方面,大部分含有“小”“少”的意思。

(一)名量词

1. 批儿

“批儿”是个体名量词,表示物体数量的单位,主要计量细长条状的物体,多为能分成不同部分的物体。“批儿”在用法上与“条”“根”“缕”相似,“条”和“根”主要用于物体的整体,“批儿”和“缕”主要用于物体中的某一部分,因此“批儿”可以用“缕”替换,不可以用“条”“根”替换。

(35)你递我一~玻璃丝呗。

“批”在普通话中用作量词,用于大宗货物或多数的人[6]989,这一用法古时已有,在葫芦岛方言中也使用。

“批”用作量词,在吴语中表示品级的等差,“上~”即“上品”;在西南官话、吴语中表示动作行为,相当于“下、次、趟”,例如“跑一~”[5]2531。

2. 劈儿

“劈儿”是个体名量词,表示绿叶蔬菜的单位,专门计量绿叶蔬菜从整体上分离出来的一部分。与“劈儿”搭配的数词一般比较小。

(36)我这碗里就放一~小白菜呀,太抠了。

可用“劈儿”计量的蔬菜主要是油菜、白菜等十字花科的绿叶菜。

3. 子儿

“子儿”是个体名量词,专门表示挂面数量的单位,不能重叠使用,与“一”搭配时“一”可以省略,可以用“把”之类的词代替。这个儿化量词并没有明显的表示小量或少量的意思。

(37)你去买一~挂面吧!

用“子儿”计量的挂面多是简单包装,且数量不多,“一子儿”一般在200克至1 000克不等,可以用单手拿或提。

“子”在古时出现过量词用法,用于能用手指掐住的一束细长的东西,例如《红楼梦》第八八回:“又拿起一~儿藏香。”[4]5231。

“子儿”用作量词,相同的用法在冀鲁官话、晋语、西南官话中也存在。

4. 破儿

“破儿”是个体名量词,表示布的数量的单位,即把一块布分成几部分之后,每一部分可以叫“一破儿”。因其是用于计量整体中的某一部分,因此一般都是与比较小的数词搭配。根据被分开的布的形状不同可以用“块”或“条”来替换。

(38)把这块花布撕成两~给这俩孩子吧!

“破”在普通话中并没有量词用法,其本义是破碎、破坏,古时候有一量词用法,相当于“幅”,例如《新唐书•车服志》:“凡裥色衣不过十二~,浑色衣不过六~”[4]10626。

“破”用作量词,在吴语中表示“遍”,例如“说之一~,又说一~”[5]4683。

5. 支儿

“支儿”与“支”都可做个体名量词使用,但有较大的区别。

在普通话中“支”有量词词性,可用于队伍、歌曲、杆状的东西(如笔、枪、蜡烛等)。葫芦岛方言中“支”也有这些用法。

在葫芦岛方言中“支儿”表示计量人的数量的单位,特指家庭或一家人,与古老的家族谱系有关,每一家就是家谱上的一个分支,因此称为“一支儿”。“支儿”可以受“大”“小”等形容词修饰,也可以与“这”“那”构成“指量”结构。

(39)我们只是一小~,跟他们家八竿子都打不着。

“支”在古时就有量词用法,与今天普通话的量词用法相近。

“支”用作量词是很常见的用法,多种方言中都存在且用法不一。

6. 坨儿

“坨儿”是个体名量词,主要计量成块或成堆的东西,多为固体,比较湿润、柔软,如肉、泥等。“坨儿”在用法上与“块”“堆”相似,但用“块”或“堆”计量的东西相比而言更干燥,更棱角分明。“坨儿”可以受“大”“小”等形容词修饰,在“数量名”结构中,数词是“一”时可以省略,名词省略时数量短语也可以独立使用。

(40)家里就剩这一~肉了,够不够?

“坨”本义是地名用字,在普通话中不作量词使用,自古以来也以名词用法居多,表示“坨子”,量词的用法与之有关。

“坨”用作量词,在晋语、西南官话、赣语中都有使用;“坨儿”这种儿化后用作量词的用法,在东北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中都存在。

7. 疙儿

“疙儿”是个体名量词,主要计量数量较少或较小的事物,是能从整体上分离出来的很小的一部分。其使用较为普遍,所搭配的名词范围较广,并不仅限于“疙瘩”状的事物。需要注意的是,本身就少或小的东西并不适用,因为不能再进行分离了,比如芝麻、大米一类。“疙儿”一般只与数词“一”搭配,或者不搭配数词单独使用,也表示“一”的概念,意义上类似于“一点儿”。虽然其本身已有小量的概念,但是还可以在前面加“小”,进一步突出小量。

(41)给我撕一~纸,我把电话号码写下来。

“疙”用作量词,在方言中还可以用于球形或块状的东西,例如“一~石头”[6]437。

8. 扇儿

“扇儿”是集合名量词,表示排骨的数量的单位,通常是指连在一起的多根排骨的总和,但具体数目不定。“扇儿”可以受“大”“小”等形容词修饰。

(42)他买了一~排骨回家。

“扇”本义是指门扇,在普通话中用作量词,用于计量门窗等,这一用法在古时已有,例如唐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钗擘黄金合分钿。”[4]9966。

“扇”用作量词,在西南官话、客话、闽语中表示“堵”,例如“一~墙”;在吴语中表示“面”,也表示“顶、乘”,例如“一~旗”“一~轿子”[5]5201。

9. 掐儿

“掐儿”是集合名量词,表示能用手抓取东西的数量的单位,可以是拇指和另外四指指尖相对时能抓取的数量,也可以是拇指和另一个手指尖相对时能抓取的数量,还可以是双手十指指尖相对时能抓取的数量,每一次抓取的事物的数量都叫做“一掐儿”。“掐儿”计量的东西一般是细长条状的,蔬菜、树枝一类的事物,一般只与数词“一”搭配,含有数量不多之意。

(43)这是我刚从院里抱进来的一~柴禾。

“掐”在普通话中并没有量词用法,其本义是用指甲刺或按,古时候就有量词用法,且用以喻数量微小,例如元白朴《梧桐雨》第三摺:“国家又不曾亏你半~,因甚军心有争差?”[4,p8680]

“掐”用作量词,相似的用法不仅在东北官话中常见,而且在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西南官话中也存在。除此之外,“掐”在其他很多方言中也有量词用法,且用法多样。

10. 辫儿

“辫儿”是集合名量词,表示物品数量的单位,专指编织成的像辫子一样的物品,多用于计量能编织储存的农作物,如大蒜、辣椒等。意义上和“串”相似,但用法上“串”可以重叠使用,而“辫儿”比“串”更具有形象性。

(44)今天有集,你去买一~蒜回来。

“辫”在普通话中并没有量词用法,其本义是交织、编结,《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中也未见有关量词用法的记载。

“辫”用作量词,相同的用法在北京官话、中原官话中也存在。

11. 捏儿

“捏儿”是集合名量词,主要计量可以用手指尖捏住的东西的量,可以用拇指和食指,也可以是五指并拢去“捏”,但都指数量有限,并不多。多与一些细碎的或是成粉末状的东西搭配使用,几个指尖能捏住的全部的量就是“一捏儿”。“捏儿”只与数词“一”搭配,一般不与其他数词搭配。

(45)亲家快到了,赶紧找一~茶叶泡上。

“捏”在普通话中并没有量词用法,其本义是用手按,《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中也未见有关量词用法的记载。

“捏”用作量词,在中原官话中用来表示“撮”;在吴语中表示“把”,例如“一~葱”[5]4718。

12. 撮儿

“撮”在普通话中,读[tsuo214]时,用于计量毛发的数量,如“一~头发”/“一~胡子”[6]1756;读[tsʰuo55]时,用于计量极少的坏人或事物,也是一种容量单位[6]227。

“撮”在葫芦岛方言中使用时会儿化,两个读音儿化后都可用作集合名量词。读①[tsuor213]时,与普通话有相同用法,用于计量毛发的数量;读②[tsʰuor213]时,用于计量用手撮取、拿起来的细小、零碎的东西,如“一~芝麻”,通常与数词“一”搭配,“一”可省略。同样可以借用于计量极少的坏人或事物,具体数量不定,较一般情况来说比较少。虽然其本身已有小量的概念,但是还可以在前面加“小”,进一步突出小量。

(46)最近这一片来了一~坏人,可得让你家孩子注意点,放学早点回家。

(47)这个汤味道有点淡,你再加一小~盐吧!

“撮”本义是用手抓取物,古时出现过的量词用法与现今普通话用法一致。

“撮”用作量词,相同的用法在北京官话、西南官话、吴语、赣语、闽语中都存在。除此以外,在客家话中表示“把”,例如“一~土”;在中原官话、吴语中表示“丛、束”,例如“一~花”;在闽语中还表示“群”,例如“一~奴仔”[5]7037。

13. 丁点儿

“丁点儿”是名量词,是比较少见的复合量词,表示极少或极小的单位,程度比“点儿”更深。和“丁点儿”搭配的数量词限用“一”,其本身既可以和普通名词搭配,也可以和抽象名词搭配。

(48)这事办得真好,一~毛病也没有。

(二)动量词

1. 过儿

“过儿”是一个动量词,主要计量动作的次数、遍数,通常指洗衣服的次数,也可以用于洗菜、淘米等活动,意义上与“次”“遍”完全相同。“过儿”的使用必须与数词搭配,数词不可以省略。

(49)这些衣服都洗了三~了。

“过”本义是经过,古时有过量词用法,表示“遍、次”,例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谢》:“因教之读,颖悟非常,指示一~,无再问者”[4]14921。

“过”用作量词,相同的用法在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客家话中都存在。在晋语中表示“道、溜儿”,例如“冷蛋子一~一~地下着”。[5]1845-1846。

2. 滚儿

“滚儿”是一个动量词,表示次数的单位,葫芦岛方言中有两种主要用法:一是计量食物在沸水中沸腾的次数;二是计量人或动物做翻滚运动时的次数。“滚儿”在使用上可以用“次”替换。

(50)锅开了两~了,饺子好了吧?

(51)他翻了好几~,弄一身土。

“滚”本义是大水涌流的样子,在普通话中没有量词用法,《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中也未见有关量词用法的记载。

“滚”用作量词,相同的用法在晋语、闽语中都存在。

3. 开儿

“开儿”是一个动量词,表示食物在沸水中沸腾的次数的单位,与上文“滚儿”的第一个意义相同。“开儿”常与数词“一、两”搭配,很少与其他的数词搭配。

(52)等再开一~,饺子就熟了

“开”本义是开门,普通话中“开”用作量词时表示开金中含纯金量的计算单位,印刷上指相当于整张纸的若干分之一[6]721。葫芦岛方言中“开儿”的用法主要是与“开”用作动词时表示液体受热而沸腾有关。

古时“开”就有量词用法,表示喝茶时冲开水的次数,例如《儒林外史》第三三回:“见是吉祥寺,因在茶桌上坐着,吃了一~茶。”[4]3053。

“开”用作量词,在吴语中表示“次”,例如“泡了一碗茶,吃到七八~才走。”[5]524。

4. 气儿

“气儿”是一个动量词,表示吃、喝的动作的单位,形容一口气吃、喝了比较多的东西,并且含有一定惊讶之意。“气儿”还可以计量“哭”“笑”一类的动作,有“一阵子”的意思,如例(54)。“气儿”只能与数词“一”搭配,基本上不与其他数词搭配。

(53)他一~喝了一瓶汽水。

(54)他妈真给被吓着了,头晌上午就哭一~了。

“气”本义是云气,在普通话中没有量词用法,古时有过量词用法,同样是用作动量词,表示“一顿、一阵子、一下子”等,例如《西游记》第九四回:“二哥忒没修养,这~饱饫,如何睡觉?”[4]9006

“气”用作量词,在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晋语中表示“次、顿、阵”,例如“干一~活儿”;在闽语中表示“胎”,例如“一~猪子九头”[5]850。

三、子尾量词

葫芦岛方言中有大量的量词,使用时习惯加一个词缀“子”,这里我们统称为“子尾量词”。这一类量词主要是名量词,少量是动量词。在意义方面,多包含了更丰富的感情色彩;在结构方面,比较受限制,都不可以重叠使用。

(一)名量词

1. 趟子

“趟子”是集合名量词,表示农作物数量的单位,主要计量地上种的成排、成行的农作物,指从一端到另一端的量,每一排/行可以称为“一趟子”。“趟子”与数词及名词构成“数量名”结构时,数词不能省略,后面接的名词适当情况可以省略。“趟子”可以与“来”“多”等概数词搭配使用,如例(57)。

(55)还有一~苞米没收呢!

(56)就剩两~了,快点干完就回家了。

(57)凭什么十来~都让我一个人干。

“趟”在普通话中用作量词,表示往返、来去的次数,例如“他到成都去了一~”;或者表示武术的套路,例如“打了一~太极拳”[6]1275-1276。这些用法都是自古就有的,在葫芦岛方言中也正常使用。

“趟”本义是跳跃行进的样子,古时的量词用法,表示“遍、次”,例如《西游记》第二二回:“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还表示“套、套路”,例如端木蕻良《曹雪芹》第十九章:“您老人家打过几~拳,也应该滋润滋润了!”[4]13661这些都与现今普通话中“趟”的量词用法相似。除此之外,古时“趟”还表示“行、排”,这与葫芦岛方言中“趟”的用法相似。

“趟”用作量词,在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中都可以表示“条、行、排”,例如“一~树”“摆了半~街”。“趟子”在西南官话中表示走动、跑动的次数,相当于“回、遍”,例如“我跑了好几~才买到这本书”[5]7006。

2. 下子

“下子”是集合名量词,主要计量在容器中承载的事物的量,指数量多,多到占满了容器。“下子”通常只与“一”搭配,而不与其他数词搭配,这一用法可以受“大”“小”等形容词修饰。

(58)他儿子才一年级,咋背那么大的书包,还装了满满一~?

(59)临时搭起的棚子里放了一~赈灾粮食。

(60)厨房水缸里有一大~水。

“下”在普通话中也有量词用法,计量动作的次数,葫芦岛方言同样适用。

(61)我想先试一~。

“下”古时就有量词用法,表示动作的次数,例如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摺:“一个短剑一身亡,一个静鞭三~响。”还表示时间,例如《红楼梦》第五八回:“方才胡吵了一阵,也没留心听听,几~钟了?”[4]306

“下”用作量词,在冀鲁官话中表示器物内的容量,例如“瓶子里装着半~墨水”,与葫芦岛方言中的用法相似。冀鲁官话中也有“下子”这种表述,表示某个范围内的容量,例如“院子里黑压压地站满了一~人。”[5]208-209

3. 池子

“池子”是借用名量词,与“池”的名词本义“池塘”有关,可以计量水塘或水池里的东西,既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有生命的事物,通常用于数量比较多的情况,本身有大量的意思。

(62)隔壁的李大爷家养了一~的好鱼苗。

(63)他家那地方浪费了,一~死水也没人打理,早晚得变成臭水塘。

“池子”在葫芦岛方言中还可以用来计量种在某一块耕地上的作物的数量。一般是大块耕地被划分成几个长方形的小块耕地,一块块耕地排列整齐,周围还有土埂围起来,大小没有具体规定。每一小块耕地上种植的作物数量就是“一池子”,作物品种任意。

(64)院子里只种了一~西红柿。

(65)今年收成不太好,地里十几~的菜还没有每年一半多。

(66)上周发大水淹了不少东西,刚长出来的小秧儿几~几~地死啊!

“池子”在东北官话中有名词用法,表示菜畦,因此量词用法属于借用名量词。

4. 箸子/筷子

“箸子/筷子”都是借用名量词,主要计量用筷子夹一次菜的量,是为了突出菜量比较大。“箸”本义就是筷子的意思,因此二者表示的意义相同。“筷子”和“箸子”的区别在于,相比之下,用“箸子”时的量更大。两者都只与数词“一”搭配,本身已有大量的意思,同时也可以受“大”修饰,进一步加深程度。

(67)奶奶笑着给孙媳妇夹了一~凉菜。

“箸子”用作量词,相同的用法在北京官话中也存在,“箸”在西南官话、赣语、粤语也有同样用法,例如“碟菜都唔够两~”[5]6846-6847。

5. 档子

“档子”是一个名量词,表示事件数量的单位,计量的事件不是好事喜事,而是以坏事烦心事为主。用法上同“件、个、桩”等词,不同之处在于“档子”不仅可以指一件事,还可以用于一系列相关的事件,这些事件加在一起也叫“一档子”。“档子”既可以和数词搭配,也可以和“这”“那”等指示词搭配。

(68)一~又一~的事早就让老刘筋疲力尽了。

(69)他怎么能做这~事儿?

“档子”用作量词,相同的用法在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中也存在。除此之外,在北京官话中表示“场、次”,主要用于庙会;在冀鲁官话、中原官话中表示“伙、群”,例如“一~人”[5]4582。

6. 门子

在普通话中,“门”用作名量词,可以用于炮、功课技术、亲戚婚事等。

在葫芦岛方言中,使用中常带词缀“子”,也是名量词,多计量亲戚、婚事等,可根据实际语境用某些个体量词替换,如“桩”“件”等。“门子”除了可以和数词搭配,还可以和“这”“那”等指示词搭配。

(70)这~亲事双方老人都很满意。

(二)计量单位词

1. 阵子

在普通话中,“阵”用作量词,可以用于计量一段时间,或者表示事情或动作经过的段落,例如“几~雨”[6]1665。

在葫芦岛方言中,使用中常带子尾,是计量单位词,相当于“一段时间”,“一阵子”就是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阵子”除了可以和数词“一”搭配,还可以和“这”“那”等指示词搭配。

(71)这件事过一~再说吧!

2. 弸子

“弸子”是计量单位词,用来计量时间,类似于“阵子”,主要是指一段时间,但只能指临近“现在”的过去的一段时间,不能用在将来时态的语境中。“弸子”少与数词搭配,可搭配的数词也限于“一”,但是可以搭配指示词,其后不加名词,多用于“指量”结构。

(72)这~你忙什么呢?一直都没见到你。

3. 胯子

“胯子”是计量单位词,表示距离长度的单位,主要指某一距离比较短,多含有夸张的意思。“胯子”只与数词“一”连用,“一”不可以省略。

(73)就一~的道,你用得着开车去吗?

四、其他量词

除了以上三种类型比较突出的量词之外,葫芦岛方言中还有一些其他的特殊的量词。这一类量词同样以名量词为主,都是双音节量词,也不可以重叠使用。

1. 巴掌

“巴掌”在普通话中是名词“手掌”的意思,常与动词连用,如“拍~”。在葫芦岛方言中,“巴掌”有量词词性,既可以用作名量词,也可以用作动量词。

“巴掌”用作名量词,是表示事物长度或面积的单位,一般是约量,指和手掌的长度或面积相似的量,还可用于夸张的语境。

(74)他常常提着一~长的旱烟袋坐在门口晒太阳。

(75)他家的院子本来就小,没想到还有~大的菜地。

“巴掌”用作动量词,主要计量手掌做出的动作,常搭配的动词有“打、扇、拍”等。

(76)他打了儿子一~。

(77)他被对方狠狠地扇了好几~。

(78)老板很高兴,在他的肩膀上轻轻拍了两~。

但不一定是直接出现的手掌的动作。例如:

(79)上次他挨得几~真的让他长记性了。

(80)那重重的一~好像不是打在脸上,而是打在了他心上。

2. 嘟噜

“嘟噜”是集合名量词,主要计量连成一簇的或成串的东西,有一种下垂、耷拉的特点。虽然是很多东西聚集在一起的,但“一嘟噜”本身还是一个整体。“嘟噜”可以受“大”“小”等形容词修饰,在多数情况下可以用“串”替换。

(81)到了这个季节,院子里的葡萄都熟了,你现在就可以摘一~尝尝。

(82)村东头有一棵特别高的槐树,树上挂满了一~一~白色的槐花。

(83)他腰间总是别着一大~钥匙,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管仓库的。

3. 节骨

“节骨”用作量词,主要用于成段的东西,可计量的事物比较多。“节骨”常与数词“一”搭配,意义上与“段”有相似之处。

(84)今天真倒霉,出门被一~苞米棒子绊了一跤。

(85)织毛衣的线好像不够长了,再接一~吧!

(86)你要是想说就快点儿的,别一~一~的,赶时间呢!

(87)下雨也没事,就这一~道,跑两步儿就到了。

4. 骨辘

“骨辘”用作量词,主要用于计量某一物体的一部分,多是类似于圆柱体的事物。意义上与“节”有相似之处。

(88)家里还有一~香肠呢,切了吧,今天就不出去买菜了。

(89)我刚要出门,闺女吵着要吃甘蔗,我去给她买两~。

(90)家里的红丝线用完了,你去买一~行不?

与此相同的用法在胶辽官话中也存在。

五、结语

葫芦岛方言特殊量词大部分是名量词,有少量的动量词和计量单位词。构词方面最常见的方法是“附加法”,即词缀的运用,最为突出的是“儿”缀和“子”缀的运用:儿化量词大部分含有“小”“少”的意思,子尾量词含有一定的“大”“多”的含义,同时包含了更丰富的感情色彩。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M].香港:朗文出版社(远东)有限公司出版,2012: 39.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增订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

[3] 刘子平.汉语量词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12.

[4] 汉语大词典编委会.汉语大词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5] 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 1999.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7] 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142.

Study on Special Quantifiers of Huludao Dialect

ZHANG Y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81, China)

The special quantifiers in Huludao dialect are studied from the four categories of “monosyllabic quantifiers”, “erhua quantifiers”, “ziwei quantifiers” and “other quantifier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antifiers in Huludao dialect are briefly summarized.

northeastern dialect; Huludao; dialect; study of quantifiers

H172.1

A

1009-9115(2021)01-0039-10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1.007

2020-09-21

2020-12-02

张影(1998-),女,满族,辽宁葫芦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校对:任翠香)

猜你喜欢

葫芦岛数词官话
其它
陈潭秋:第一个提到葫芦岛港的中共领导人
葫芦岛海边补网人
陈潭秋:第一个提到葫芦岛港的中共领导人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上)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
英语数词顺口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