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斗争实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
2021-01-07韩国彩范微微
李 娟,韩国彩,沈 妍,王 蕊,范微微
(唐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其一就是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体现了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期望。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给各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政治生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众多领域造成深刻影响,成为全球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经过巨大努力,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2]。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来说,中国的抗疫斗争就是一本厚重深邃的实践教科书,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政教育元素,思政课教师将疫情防控的生动实践转化为鲜活素材,能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八个统一”的理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实效性。
1 抗疫斗争实践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
1.1 中国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是世情和国情的充分展现,是当前最重要的“形势与政策”
截止到2020年10月10日,中国累计确诊91 284人,中国以外全球疫情累计确诊3 689万余人,共有216个国家(地区)存在确诊病例[3],新冠肺炎疫情成为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作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也是对各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统考。由于社会制度、执政理念等不同,各个国家和政府应对疫情的态度和做法也截然不同,这就导致了各国抗疫效果的差异。高校思政课可以通过对世界各国(地区)抗疫成效的比较,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冷静理性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学会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和矛盾冲突。
1.2 中国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诠释,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佳教材
不管是在与新冠肺炎疫情打遭遇战、阻击战的阶段,还是在经济社会复苏的后疫情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奇迹。“基建狂魔”“搬家式援助”“举国之力”等热词的背后,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牢固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生动诠释了我国硬核“战疫”背后的文化软实力。高校思政课可以通过对我国不平凡抗疫历程的梳理回顾和伟大抗疫战绩的实景展现,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和决心。
1.3 中国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是对青年学子的一次思想激荡,更是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熟的鲜活课堂
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重要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这次抗疫斗争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2]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即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一代在疫情中的出色表现充分展现了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青春答卷。因此,在思政课堂上大力宣传青年抗疫工作者的事迹有助于激励更多的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壮丽事业中,脚踏实地,珍惜韶华,勇于担当。
2 抗疫斗争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的具体方法
2.1 注重生动叙事与深刻释理的有机结合,通过价值引导讲好中国故事
重大事件教育的前提,首先需要的是教师真实、完整还原重大事件,生动具体地讲好中国故事。精彩的故事往往是大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但仅仅停留在文本叙述的层面,则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教育[4]。在社会主义中国,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由“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因此,在重大事件教育中,教师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针对性地选取教育素材、构筑教学情境、整合教育资源、紧扣教学主题、贴合教学原理,有效地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方向,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重大事件的基础上,理解和认同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秉持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思政课教师既要讲好中国故事,又要讲清楚故事背后的原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渗透在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事件中。
2.2 注重客观规律与主观体验的有机结合,深化学生思想认知
重大事件教育的一个核心要求,就是教师须能够透过事件的表象洞察事物内在的本质,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并且把这种从具体事件中剥离抽象本质的能力教授给学生。而学生要想深刻领会其中的理念和规律,并把这种理念和规律整合到自身的知识系统中或作出创造性的升华,光靠思维的参与是极其有限的,需要个体全身心的参与,即需要主观体验。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感情、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积极的情感、情绪能够给认知活动注入活力,使个体高度专注于当前的工作或学习,沉浸其中并产生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对事件的原因、结果、影响等进行全面、客观、辩证的分析,启发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不断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别具匠心的课程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好奇心,激发深切的情感共鸣,在事件的历程中感受人性的丰富与复杂、思想的深邃与宽广、信念的崇高与顽强、精神的价值与关切,从而经由自己对政治生活或者道德生活的体认、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认同[6]。这种认同凝练着个人的充沛情感、体现了个人的独立意志,具有直抵人心的强烈力量。
2.3 注重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品格操守
要把大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必然要求大学生能够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外化为行为和习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完成从思想建设到行为实践的转变。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率先放弃防御型、任务型的教学模式,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型的教学模式,想方设法引领青年大学生以某种合理的方式参与到重大事件中来,将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一方面,教师应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综合分析在重大事件中大学生的关注焦点、态度立场与行为选择[7],找准大学生的思想实然状态;另一方面,教师还需借用重大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独特的促发功能,设计好调查研究、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在与社会生活的接触中达到思想升华、品格提升的应然状态。
3 抗疫斗争实践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内容选取
3.1 以教学大纲为总览,抓取抗疫斗争中的鲜活案例深入阐释,深化理论认识
高校思政课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每门课程都有可以与抗疫斗争实践内容相结合的知识点。围绕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资源组织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以通过抗疫斗争中14亿中国人民表现出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阐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阐释理解要实现中国梦为何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以及中国精神如何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通过关于自由和秩序的讨论、依法进行疫情防控和违法阻碍疫情防控的对比,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力量,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认同与道路自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通过回顾梳理中国历史上的磨难及防疫斗争历程,总结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的经验,以史为鉴,使大学生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理解抗疫斗争就是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毅力,去争取伟大斗争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可以通过诠释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帮助大学生理解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进而引导大学生认识为何中国能汇聚全国之力众志成城投入抗疫斗争,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凝聚起14亿人的磅礴力量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政课教师应引导大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与时俱进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认清事物本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可以通过抗疫斗争期间中国在快速、及时、科学、高效的大动员、大集结、大作战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整合能力,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完全可以转换为国家治理效能,进而理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面向未来,必须通过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提高风险化解能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形势与政策”课程涵盖内容较为广泛,可以通过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同建设美丽中国;通过讲解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和国际社会给予的高度赞誉,帮助大学生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常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树立合作共赢是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等基本观念。
3.2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线,深刻诠释中国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促进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教师除了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做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在磨难考验中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这是思政课程的核心,也是抗疫斗争专题融入思政课程的关键所在。
3.2.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疫情肆虐之初,中国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凝聚起14亿人民的力量,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集结调配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疫区,容纳上千人的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能够在十几天内拔地而起,这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背后,就是崇高信仰的力量。正是因为广大人民对党和政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场伟大的胜利,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伟大的抗疫斗争中,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2.2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在与疫情进行殊死斗争的历程中,中国人民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同“九八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一样,抗疫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在生死考验中铸就的又一座精神丰碑。生命至上,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品格;举国同心,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团结伟力;舍生忘死,体现了抗疫勇士视死如归的顽强意志;尊重科学,体现了抗疫工作者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命运与共,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抗疫精神既是新时代中国精神在抗疫中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体。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团结一心、临危不惧、攻坚克难、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抗疫斗争的胜利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3.2.3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未知病毒打遭遇战,封城还是不封?人民的生命安全与预期的经济增长哪个更重要?复工还是不复?疫情迅速蔓延之际,该遵守社会秩序还是强调个人自由?面对棘手的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难题,政府是担当还是甩锅?这种种现实问题的选择,彰显着不同的价值标准。一方面,中国的抗疫举措充分践行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不惜一切代价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大大降低了新冠肺炎感染率和致死率,从而使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另一方面,因为拥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维系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精神纽带,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使14亿人民有了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全国上下一盘棋,为进一步取得疫情防控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抗疫斗争实践再次证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
4 结语
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情境和丰富的主题素材,依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目标、教学任务及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主题展开深刻讲解和论述,并且运用情理交融、实践锻炼等方法触动青年大学生内心的情绪情感,唤醒相关的思想意识,激发相应的积极行为,动员广大青年学生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激励他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