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探索与思考
2021-01-07张辛宫勋
张辛 宫勋
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四川宜宾
编者按:2019 年以来,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互联网+”模式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指导“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广泛实施,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出台了《关于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指导意见》;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印发了《关于印发<“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本文从打造“互联网+农产品”产业示范基地、塑造“互联网+农产品”优秀品牌形象、完善“互联网+农产品”配套服务体系、强化“互联网+农产品”监督管理四个方面,对宜宾市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进行了探索与思考,求各方斧正并指导。
1 打造“互联网+农产品”产业示范基地
紧紧围绕建设宜宾现代农业“6+3”特色产业体系,推进宜宾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总体目标,结合各地实际,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和布局中,以市场为导向,融合互联网经营理念,规划和打造一批“互联网+农产品”产业示范基地,在2025 年以前,力争创建国家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1个、省级试点县两个,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农产品提质增效。
1.1 提升产业基地经营管理标准化水平
在主导产业中,选择在农业信息化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开拓方面有一定基础,并且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加强政府引导,由龙头企业带动,构建科学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以集约化发展思维,对土地、资金、项目、人才等要素资源进行集中配置,逐步实现农产品基地生产、产地粗加工、商品化转换、仓储物流等各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力争在2025 年前,全市形成3~5 个产业基地经营管理标准化示范样本点,为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提供基础支撑。
1.2 提升产业基地信息化应用水平
依托宜宾市大力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园、长江上游区域性大数据中心建设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夯实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基础通信运营商加大对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实施“行政村通光纤”“行政村通4G”建设工程,到2021 年底全面实现全市行政村光纤通达率100%、4G 通达率100%,自然村光纤通达率98%、4G 通达率96%。持续开展电信普遍服务,完成30 个行政村的补点建设。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振兴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依托,因地制宜,务求实效,通过市场化持续运营的思维和手段,探索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运用实施专项财政补贴、信息化设施设备共建共享、信息社会化服务等多种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激发市场主体主观能动性,持续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主导产业的主要区域中广泛应用;对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抓取整合、提炼分析、开发利用,形成动态化、精准化、商业化的惠及各方的农业综合数据服务平台。逐步破解农业信息化推广应用难的课题,为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提供动力支撑。
1.3 提升产业基地网络营销水平
利用线上线下渠道,着力培育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多样化、多层次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加快建设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村电商(物流)站点等,统筹建设县、乡、村三级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体系,提供电商培训、加工包装、仓储物流、网店运营、营销推广等服务;着力培育一批县域电商示范企业、网红品牌和农村致富带头人,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加工及流通企业拓展线上营销;鼓励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入驻各类电商平台,创新网络营销模式,引导和支持线上平台积极开展田间地头直播,突出地方特色,做好“吃”“拍”“玩”“卖”等环节的有效衔接;鼓励扶持成绩突出的农业网络红人、支持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完善企业、村集体及农民“产值分成”“寄托生产”“资产入股”等利益联结新模式。实现常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平均增长率达10%以上,为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提供渠道支撑。
2 塑造“互联网+农产品”优秀品牌形象
在巩固“宜宾早茶”“川红工夫”等宜宾市互联网知名农产品品牌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力量,继续与互联网知名平台开展深度合作,重点对“宜宾茵红李”“宜宾晚熟柑橘”“筠连黄牛”等特色生鲜农产品,以及“屏山炒青”“宜宾燃面”“娥天歌”“金竹生活用纸”等精深加工农产品品牌进行策划打造。力争在2025 年以前,挖掘和培育3~5 个在互联网营销平台上具有一定知晓度和美誉度的品牌生力军,进一步提升在农产品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为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
2.1 对“互联网+品牌”打造力量进行整合
着力改变“互联网+品牌”创建工作力量分散、重点不突出、方法方式落后、缺乏持续推进的现状。一方面要摸清家底。利用第三方数据分析管理平台,对主要农产品、重点农业企业在互联网平台的市场渠道拓展、消费群体结构、品牌影响力等情况进行综合收集、分析研究,总结成功典型案例经验和短板劣势,进一步理清“互联网+品牌”创建工作思路,为提升品牌创建水平提供数据支撑和依据。另一方面要重点施策。着力提升地方支柱或主导产业的主要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带动和辐射其他品牌的发展,树立辨识度高、诚信可靠、品质优秀的互联网整体品牌形象。将区域公共品牌、主要农产品品牌、重点农业企业品牌互联网品牌创建进行有机融合;将区域公共品牌等公用品牌公信力强大、历史文化底蕴丰富、质量追溯可控等优势与个体品牌特色性、差异性等优势进行叠加;将品牌互联网化发展积淀的成果进行揉和,形成互联网品牌传播复合效应,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2.2 深化互联网平台应用管理
“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子商务平台在品牌策划包装、推广营销方面门槛高、费用高,且同类型产品、企业的头部品牌群已经确立,新生品牌力量要想脱颖而出非常困难,“互联网+品牌”创建阵地应另辟蹊径、创建行为应另觅良方。一是将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进行充分结合,通过代言人、基地直播、门店直播、工厂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将线下体验感移植到线上平台,将线下活动与线上营销进行打包融合,增强潜在客户群对品牌的清晰认识和对产品的直观了解,减轻潜在客户群的选择性疲劳和疑惑,建立品牌的透明形象,树立品牌的良好公信力。二是在巩固和维护传统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媒体平台。在应用频率较高、用户群体较广的导航软件、打车软件、今日头条等专业化互联网平台植入品牌营销;在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建立品牌形象店;将品牌创建触角延伸至社区信息平台,实现产品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触。
2.3 开发“互联网+会展”品牌打造模式
知名会展品牌集聚了众多优质互联网传播平台资源,善加利用会成为品牌创建和提升的加速助推剂。要积极组织参加四川农博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知名展会,综合利用好各类平台资源,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加强包装策划,突出品牌主体形象、反映品牌特色内涵,增强品牌辨识度;要将品牌特色元素同其他热点内容和元素结合,对标互联网热点信息“奇”“特”“新”的特征,开展创新性的宣传营销,形成品牌互联网传播的热岛效应。
3 完善“互联网+农产品”配套服务体系
要充分抓住推进宜宾市加快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实现在中西部崛起的战略发展历史机遇;要充分发挥宜宾川滇黔结合部地理优势位置;要充分利用宜宾水运、陆运、航运区域节点的交通枢纽地位,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努力引进互联网平台进驻,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建设具备农产品加工分拣、仓储保鲜、商品化包装、电子商务营销、物流配送等功能一体化的区域农产品集散中心。力争在2025 年以前,建成省级烘干冷链物流示范县1 个,建成和提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60 个,同时,建设和完善其他功能性配套服务。
一是要积极争取农商互联暨农产品供应链项目,加快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配送网络,鼓励邮政快递企业、城市配送企业创新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约化运输组织模式,有效提高配送效率。二是要加快推动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争取中央、省级项目支持实施冷链物流补短板工程,同时,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类快递网点、供销社、益农信息社、电商服务站点等资源,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三是要强化烘干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移动冷藏冷冻保鲜能力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冷链物流运营主体加快消杀、烘干、预冷、保鲜、冷藏、冷冻、运输、查验等设施建设,高质量建设一批县级农产品区域性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地和乡村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四是推进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服务功能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现代农业园区、农村电商和农产品流通市场聚集。五是推动菜市场、社区菜店等零售市场建设改造,完善末端销售网络。
4 强化“互联网+农产品”监督管理
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中,“互联网+”形式具有双向作用力,正向作用力可为农业产业、农产品发展插上丰满的羽翼,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反向作用力则会折羽断翅,导致停滞不前或沉重打击。要对“互联网+农产品”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把紧质量的螺栓,控牢营销的阀门,为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保驾护航。
4.1 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
要对“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主要区域和主要对象进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管控。对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土壤、水源、空气等关键性指标开展动态监测跟踪、预报预警;推行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广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生态防控、土地休耕轮种、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种养复合循环发展等农业科学技术,增加土壤自然肥力、增强作物自然抗病力、改善农产品自然风味,提升农业生产安全整体水平;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采用更多、更好、更严厉的惩罚性和约束性措施,促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严格贯彻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制度,不断提升农产品整体品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力度,增加抽检品种、抽检频率、抽检范围,强化抽检结果处理透明度,持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约谈等制度建设工作。
4.2 强化网络销售监管
督促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建立实施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审查登记、食品安全自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制止及报告、严重违法行为平台服务停止、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理等制度;将入网销售农产品纳入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范围,督促入网食用农产品销售者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对食用农产品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集体、证明商标依法生产和使用管理,组织“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和监督抽查,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依法查处网络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和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